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四方坑

精品 四方坑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13发表时间:2016-12-17 16:12:07


   地水,这个词字典里是没有的。这是我们村里特有的一个名词,除了我们本村人和附近的外村人,在通讯不发达的那个年代,外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地水。
   我们村有个地水壕,方圆直径大约有两公里左右。据村里的老人说,这个壕解放前就是一片汪洋,最深处有两三个大人的个头那样深。这个地水壕最多的地方是浅滩,然而就算是浅滩,水也有一米多深的水。
   但是这个壕在解放前不叫地水壕,而是叫莲花壕。因为这近乎五平方公里的清水池里,有至少三平方公里是浅滩,年年都会盛开美丽的莲花。
   我爸爸说他是不大喜欢莲花壕这个名字的,因为他小时候我们村老是来很多乞丐。为了讨口饭吃,就会在人家大门口唱一些逗人发笑的顺口溜,村里人管他们唱的叫莲花落。所以他总是把莲花和贫穷联系在一起。自小经历着贫困的他,很惧怕贫穷,自然就很庆幸村里人不再把这个壕叫莲花壕了。
   莲花壕改名地水壕,是在六一二年的前后。传说那时候我们国家得罪了苏联老大哥,老大哥翻了脸,在我们上空投了一个叫什么“干弹”的东西。于是我们国家便天下大旱,就连当时的莲花壕也渐渐干枯了。
   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个降水充沛的地方,自然也没有水井。在这样的大旱之年,庄稼都枯死了,颗粒无收自然也不在话下。所幸当时的村子里只有三四十户人家,二三百口人。因为干旱,庄稼减产,最后到了绝收的地步,然而守着这么大一个逐渐退缩的莲花壕,虽说也会忍饥挨饿,但也没饿死过人。
   这二三百口人追逐着渐渐退却的莲花壕水,挖莲藕、挖泥鳅,黄鳝,抓鱼虾,摸螃蟹、王八,把能吃的水草都吃光了。一直到把壕底都翻了好几个遍,艰难地熬过了两三年。
   那一年,借着壕底唯有的一点点湿润生出的小草,还没来得及舒展它稚嫩的叶子,就又被饥肠辘辘的人们迫不及待地吃了。阳光终于把莲花壕底的淤泥晒得干硬如铁,眼见莲花壕靠不住了。人们不得不靠自己活下去了。
   公社的干部说了,现在国家困难,鼓励各村自己挖井,哪个村里挖的井见了水,公社就给哪个井分配电抽水机。我太爷爷便带领着我爷爷和村里还能劳动的十几个劳动力,把村里养老人、小孩的唯一一点粮食,和着草根、树皮磨成的末子熬成一锅粥,各自把肚子灌个半饱,便在全村人期望的目光中走进如火的骄阳里,选择了莲花壕底最低处,挖水井。
   那个时候挖水井,只能靠䦆头和铁锨,唯一能有点机械味道的,就算把土往上吊的辘轳了。村里人世世代代都没挖过水井,我太爷爷也不知道水井怎么挖,就想着只要往下挖,下面就有水。于是十几个人分三组,一组四个人,轮流往下挖,往下吊土。
   四个人同时挖,一个人一个方向,自然就挖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坑,据说当时这个四方形大坑一个边就足有四五米。咋听都让人难以理解——忍饥挨饿的他们本来就体力有限,为什么还要挖那么大?后来我仔细观察了才知道,这个长度,正是一个边两个人同时挖,他们的撅头把和铁锨把正好不相互碰撞的距离。
   由于这四方坑大得不像个水井,后来人们从没把他们挖的不像水井的水井叫井,而是一直都叫做四方坑。
   这个四方坑不仅挖得大,而且深。挖到见水的时候我太爷爷说了:“把公社配的抽水机搭在井里抽水,发动全村能动的都先去种地、浇庄稼,我们几个一直挖,非把狗日的地挖穿了!叫后辈人再也不挖井了。”
   听爷爷说,太爷爷带着他们十几个人,把这个四方坑挖见水了还挖了两个月,一直挖到坑里冒出的水抽水机都抽不及,他们就潜水下去挖,后来在抽水机抽水的同时,淹得从小在莲花壕边长大的人,憋一口气潜水下去也没法挖到底下的泥的时候,他们才收兵。
   我爷爷最后一个上来,当时年幼的他被井边的稀泥滑了一下,差点摔倒,两只手乱抓,只听“噗通”一声,把一块很大的泥扒到四方坑里去了。我太爷爷当时就火了:“你崽娃子乱扒拉啥!把那么一大块泥弄井了,你给我下去,捞上来!”那十几个人都劝:“这么大个四方坑,一点泥算什么,算了算了。”我太爷爷更火了:“你们几个给我夹住不许放屁!挖这么大为什么?就是为了防止旁边的土垮塌的时候影响小些,这个四方坑可以多用几年。他崽娃子没等垮塌就自己把泥扒拉下去了,捞上来!捞不上来老子就把你扔下去淹死!”
   我爷爷含着眼泪下去摸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摸上来。村里人就说:“回吧,孩子也没劲了,再让他潜水很危险的。你真把孩子淹死了,看孩子妈不掐死你!”
   “屁话!”我太爷爷大吼一声,眼睛都红了。转过脸又对我爷爷说:“再下去!摸不上来就别上来!就给我死在井里去。”
   我爷爷抹了一把脸上的不知是雨水还是井水,又潜了下去。良久,才拿出一块泥巴冒出水面。我太爷爷便大声说:“都回去告诉村里人,往后来井边小心点,谁哈怂敢把一块土弄下去,淹死都得给我弄上来!”
   后来这件事被村里在我家串门的乡亲们说露了嘴,被我太奶奶知道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一脚把我太爷爷踹下了炕。别看我太爷爷在人前凶巴巴的,却很怕我太奶奶呢,蹲在炕脚底抽了一夜烟,愣是不敢上炕。
   村里人都说四方坑没底,我太爷爷他们把地挖穿了,这是有根据的。自从他们挖好这个四方坑的当夜,干旱了好几年的天就“哗啦哗啦”下起了雨,连绵不断且越下越大,四方坑里的水也不停地“咕咚咕咚”往上冒。两三个月天气,原来的莲花壕不但恢复了曾经的水面,甚至比原来的水面更大了,村里人都说,我太爷爷他们把水脉挖破了,地水上来了。
   雨不停地下着,即使刚刚经历了长久干旱的村庄也发了霉。不时有庄户人家的土墙被雨水浸泡倒塌,村里很多人的土房子也在长久的雨水浸泡下开始漏雨,这其中也包括我家的。心烦意乱的太奶奶,一边用瓦盆接渗漏下来的雨水一边骂着太爷爷:“你老怂就是个二球!挖个井有水就行了,非把地挖穿水脉挖破,这下看村里人咋活!”太爷爷蹲在门口,不停地“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一句话也不说。
  
   二
   那一年的雨足足下了五个多月,当时全村老小点下一颗种子浇一瓢水的庄稼,由于缺少阳光长得杆粗果实小,完全不像个样子。村里的土地,除了地势最高的那二十来亩土地外,其余被地水淹没,一片汪洋和曾经的莲花池连在一起。到收获的时候,庄稼地里的地水足有成年人的齐腰深,地里的玉米都是被浸泡死的,玉米棒子小,玉米粒也是稀里哗啦长在玉米芯上。不管怎么说,这几个玉米粒也是全村人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面黄肌瘦的人们饥肠辘辘,相互搀扶着走进齐腰深的水里收获庄稼。大雨中,人们带着草帽,或者干脆在头上包一片破塑料纸走向地头。大人们不管老幼,只要能动的都背着背篓,“哗啦哗啦”淌着水把掰下来的玉米背到地头。村里的牛走在很厚的淤泥路上,蹄子都拔不出来,唉声叹气的人们只好又把它们牵回牛棚里。
   运输就只能靠小孩子了。他们光着下身,拿个破袋子包几颗玉米棒子,在泥水里“啪嗒啪嗒”着一路跋涉向家里走去。
   不管怎么样,全村人总算暂时能吃饱饭了,大人们骂孩子的声音和孩子的哭喊都有了底气。有了底气的人们自然也忘不了骂我太爷爷和跟着他挖四方坑的人。那一年,太爷爷一直没出门,也很少说话,可能他怨恨自己招来水灾害了乡亲们,要面子的他怕被人看见更羞愧,躲在家里不出门,恨得太奶奶每天从地里回来总是不迭声地骂他“老怂”。
   等到收完玉米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远离饥饿——可以种小麦的土地几乎没有了。总不能把麦种撒到水里吧?还好有二十来亩没有被水淹了的土地,可是即使是这块土地,用手指头戳一下就像挖了个井似的,水立刻就随着拔出的手指渗了出来——牛却牵不到地里来,可怎么种?
   这天,大雨依旧,人们怎么也坐不住了。俗话说“人耽误庄稼一时,庄稼耽误人一年”啊!再这样下去,明年全村人吃完了刚收获的这几粒干瘪的玉米粒,还是得饿死了。
   当人们冒着雨背着麦种站在地头无从下手的时候,他们发愁,在心里骂着我太爷爷和跟着他挖井的人。这时候,他们突然听到我太奶奶在村口喊:“他叔!他伯!快回来,我家老怂要死了……”
   不管怎么说,我太爷爷做这个村里的村长很多年了,在即将逝去的生命面前,人们顿时忘记了是他带人挖破水脉的。大家纷纷扛起农具,背着麦种,以最快的速度在泥水里跋涉,也不顾前面的人溅自己一脸泥点子,一涌向我家跑去。
   太爷爷是眼睛睁得大大的死去的。太奶奶说他蹲在门口吃旱烟看雨,突然长长地“唉”了一声就跌倒了,正在烤老玉米棒子的太奶奶骂着:“老怂不下地也就罢了,抽个旱烟还能跌倒。”骂完了看太爷爷不起来也不动,又骂:“个老东西,还有功劳了,死犟吧,死犟死犟的,还自夸挖个后辈人都用得上的井。挖吧,非带人把水脉挖破,把天挖漏了,现在地都成水地了,看怎么种小麦?人家都背地骂你这老东西呢,还不起来带大家想办法去!”
   太爷爷就蜷缩在跌倒的原地,一声不吭。太奶奶有些心慌了:“哎,老东西?他爸?”喊着,放下手里的老玉米棒子赶紧跑过去,她怎么拉太爷爷都不动。太爷爷嘴里流着口水。含混地说:“叫……叫……大家……把四6四方坑……保……保护好,再旱,后……后辈……用……用得着……我……我……我……去堵……堵……水脉去……”就再也说不出什么了。
   太奶奶彻底慌了,别看她总对太爷爷凶巴巴的,但是离开了太爷爷这个主心骨她都不知道自己该吸气还是该呼气。太奶奶当时就吓哭了,赶紧跑去村口叫人。
   等大伙跟着我太奶奶进家门的时候,太爷爷满脸是泥,眼睛睁得大大的,死了,手里还攥着一把家乡的黄泥巴。
   太爷爷的坟地只能选在村里最高的那块土地上,给他挖坟就像他在挖四方坑——抽水机一边抽水,大伙一边在抽水机旁边挖泥。
   雨还是很大,那天大伙把他的棺材放在挖好的墓穴的泥水里,要掩埋的时候,刚把抽水机关了拉上来,他的棺材就被涌上来的地水淹没了。活着的人也没办法,又好像嫌水不够多,大伙一边流着泪水一边往墓坑里填泥巴。村里的老人扬起皱巴巴的脸,谁也不知道他们对着苍天的脸上是泪水还是雨水,只听到他们喃喃地说:“老天爷啊,死了的已经死了,你就让活着的活下去吧!别再下雨了……”
   在我太爷爷死后的第七天,按照乡俗给他过“头七”。一大早雨就小了,我太奶奶带着身穿重孝的我爷爷,冒着雨给我太爷爷上坟。太奶奶是把纸钱拿到手上点燃的,烧完纸钱雨就停了。他们回村的时候,看见一条彩虹横跨了整个村子。长久的连阴雨,终于到头了。
   “天爷爷啊,到底是要我家老怂去啊……你心眼咋就这么小啊,我家的老怂不就挖了一个四方坑嘛,也是为了乡亲们能活下去,是你要旱死大伙,还不兴我家老怂挖个水坑、种点庄稼?看你非折腾死我的老怂,还让他死个人不人鬼不鬼的,为了乡亲们还让乡亲们骂,你咋这么狠啊,有个什么好……”我太奶奶一进家门就喃喃地说着,一边上了炕,泪水这时候才放肆地在她脸上奔流……
   我太奶奶哭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起来,红肿着眼睛和乡亲们下了地。
   农时不敢耽搁,种小麦的时间虽然晚了点,但还勉强跟得上。耕牛是不能下地翻种了,太奶奶就和乡亲们把麦种撒在唯一表面没水的,那二十多亩高处的田地上,用撅头挖点泥,盖住。
   还好,没几天尖尖的麦苗就钻出泥土,大伙松了一口气——总算有这一丁点活下去的希望了。
   公社的干部也是在这个时候下乡的,指导着大家挖排洪渠,把较高田地里的水往较低处的田地排,希望获得更多的田地种小麦。
   从挖四方坑到挖排洪渠,人老好多辈,这两样都是这里人从没干过的。人们有时候就纳闷:种地挖土就不说了,天旱挖土,就连天涝了也得挖土,反正是跟这块土干上了。
   “年兢啊……”老人们永远是最能接受苦难和安慰自己的人,他们没有大的欢喜,也没有特别愤怒的时候,仿佛“年兢”的到来都是必然的,顺理成章的。
  
   三
   天气持续放晴,田野里的水在排洪渠的引导下慢慢归于低处,到第二年夏天的时候,除了淹没着我太爷爷挖的四方坑的莲花壕,别处田地的水都没有了。
   尽管如此,莲花壕的水面还是比原来大了一倍还多。最边处是曾经的田地,枯干的玉米杆依然挺立在水中,任风吹得“沙沙”作响。
   “年兢”终于过去了,这一片天又回到了人们看惯了的风调雨顺状态。然而那一场“年兢”中,翻遍莲花壕底污泥寻找吃的的人们,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莲花壕里的莲花和人们爱吃的莲藕,从此绝迹了——从此莲花壕里再也没有开出莲花来。
   吃饱肚子的人们这才想起来,原来被大家看做废物一样的莲花壕,在那一场“年兢”里救了全村人的命。救命的功臣还有深藏于莲花壕里的四方坑。没有这个四方坑,就没有那一茬长得不像庄稼的玉米,也不会有那几颗干瘪的玉米粒,乡亲们还是会饿死在那场“年兢”的边缘。

共 1269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万字散文,讲述了三代人的生活故事,写出了鲜明的人物个性,写出了厚重的生活变迁历史。文章以地水壕和抗旱为线索,分作五个章节,一个章节讲述一段感人的历史故事,写出了以作者太爷爷、爷爷、父亲为代表的三代村里的生活生存历史,让我们看到的是沧桑的生存史和农村发展史。走进文章,我们看到了为了抵御干旱,作者的太爷爷带领村人挖四方坑的情形,特别是作者的爷爷弄了一块泥进四方坑的故事,让人流泪;坑挖好了,可是雨却几个月地下,文章描写了雨中的地水壕,描写了雨中的土地,更描写了受到委屈的作者的太爷爷的生活和死亡,这让我们看到的是挣扎和眼泪;我们看到了又一轮干旱到来时,四方坑里抢水的水泵和金鱼,看到了金鱼的死,这又是一段伤心的历史;后来,作者的父亲们走进了城市,农村终于摆脱了受制于老天的生活,父亲抓住商机填埋地水壕和四方坑,留给爷爷的却是伤感……整篇文章,时间跨度大,把以作者家乡为代表的中国农村的发展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细节描写,具有很强的生活表现力和人物想象表现力。漂亮的散文!【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219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6-12-17 16:32:25
  读着文章,仿佛走进了作者家乡的岁月,看到了中国百姓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不屈精神和智慧,虽然这些精神和智慧带着悲壮,却是我们很需要的。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6-12-17 17:54:50
  谢谢春雨阳光老师辛苦编辑、精彩点评和热情的鼓励!遇到您这样的老师,是我在文字道路上的幸运!诚挚的感谢,敬礼!
2 楼        文友:素语微澜        2016-12-17 18:09:49
  一部厚重的农村变迁史,有艰辛,更有赤心,一代代人逐步改善着生活。迷信与科学俱在,忠厚与思变并存,引起我们对农村变迁的深思。欣赏流云淳厚的文字,愿佳作连连!
明媚于文字中,是对生命最为自然的放逐。于我,文字不仅是人生的伙伴,更是人生的知己。当心灵有了归处,且看岁月,无论风雨霜雪, 我们都是温暖的归客。
回复2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6-12-17 18:13:40
  谢谢素语深刻理解和精彩点评,携手共勉,在江山墨海畅游,有你真的很好。
3 楼        文友:素语微澜        2016-12-17 18:28:12
  结尾紧贴现实,引人思考,耐人咀嚼。欣赏!
明媚于文字中,是对生命最为自然的放逐。于我,文字不仅是人生的伙伴,更是人生的知己。当心灵有了归处,且看岁月,无论风雨霜雪, 我们都是温暖的归客。
回复3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6-12-18 08:31:49
  谢谢素语夸奖,您的欣赏就是我下一篇的动力。
4 楼        文友:紫蝶舞翩跹        2016-12-17 22:44:16
  又一篇大作诞生,真是敬佩飞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底!拜读佳作,受益匪浅!农村的发展和变迁离不开几代人的奋斗的,万字文章饱含作者的心血,让我们见证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进程,使得我们在回味之中更加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拜读佳作,点赞!祝友文丰笔健,创作欢愉!遥握!
回复4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6-12-18 08:33:33
  谢谢紫蝶夸奖鼓励,以及独到的点评,很深刻。我会继续努力。携手江山,有你真好。
5 楼        文友:悠蓝        2016-12-18 20:13:41
  三代人的史诗,伴随着几十年农村的变迁,自然的伟岸与诡秘,人类的顽强与无知,生命的力量与造化皆穿透纸背。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进步与局限,他们都在向往更好的路上走着,那一个个古老的小村也跟随着或明或暗,或曲或直地变迁,随之走着的是一代代年轻人变成老年,一代代血气方刚变成怀念过去的沧桑,那其中流动着的鲜活的情感是最打动人的。当然作者也在悄无声息地批判,批判工业机械地无止境滥用,金钱面前破坏村庄的罪恶,一切的违背自然法则。那些年老的沉默总让年轻人茫然,却总让你动容。厚重,朴实,源远。个人认为其人物的设置,命运的安排更适宜是小说。
回复5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6-12-18 20:25:31
  此,江山第一评!直透人心!感激涕零。不过我想写成小说,但是我不敢确定写成小说了。更重要的是我喜欢春雨阳光老师编辑我的稿子,我就确定作为散文发了。
6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6-12-19 18:01:12
  恭喜获得精品!祝贺!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6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6-12-19 18:36:57
  谢谢秋风老师关注并鼓励!仰慕您很久了,您是我学习的对象。期待有机会得到您的指导。再次感谢!
7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12-19 19:51:28
  恭喜斩获精品,争取更多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7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6-12-19 20:22:03
  谢谢武戈老师的关注,并给我热情鼓励。我会加倍努力,也期望经常得到您的指导。谢谢老师,敬礼!
8 楼        文友:平顶山空谷幽兰        2017-01-02 22:22:12
  拜读佳作,祝贺获精!作者娓娓道来三代人的故事,展示了新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生存智慧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部小说可以说就是中国农民的精神史诗!大赞!从“太爷爷,爷爷”的大公无私,一心为民,到“父亲”不惜牺牲绝大多数村民利益的自私行为,反映了现代中国农民的精神蜕变。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小说结尾,引人深思。遥握问好!创作愉快!
9 楼        文友:冰城雪主        2018-07-20 22:39:53
  终于得以拜读佳作!感觉像读一部长篇小说,几代人的追求做法不同,却有着一个质朴的共性,有着造福乡亲的热诚。时代不同了,一切都会改变,唯有人们对亲人的爱,对土地的爱,对家乡的爱不会改变!
字是纷飞雪,朵朵入梦来……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