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柳岸·根】浅谈黄碧云小说《失城》(赏析)

精品 【柳岸·根】浅谈黄碧云小说《失城》(赏析)


作者:素魅 举人,488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964发表时间:2016-12-26 09:45:46

【柳岸·根】浅谈黄碧云小说《失城》(赏析) “因为沉重婉转至不可说,所以沉默。”
   我们的痛苦与恐惧都压缩在一场又一场迁徙中,仿佛一棵树,连根拔起,凄凉与无靠,逼上背脊。
   对的,“移民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希望,而希望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香港属于英国殖民地时期,香港人的恐慌来自中英谈判触礁,港元急剧下滑,市民到超市抢购粮食……
   陈路远与妻子赵眉唯恐不及,双双逃离本港,在异国他乡“安居”。
   他们清楚地知道,三番四次搬迁,无非是从油镬跳进火堆,又从火堆跳进油镬的过程。这些令人绝望的生活,没有盼头,只有无止尽的痛苦。
   你能从黄碧云的文字中,读出人在大趋势的压迫下,无奈选择,与自己相悖的生活。
   其实,他们只想有一份长久而安定的生活。要求原本很简单。但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都无法达到,在异国过着封闭式的日子,加上失业以及生存的双重打击,生命因沉重而无力行至而远。
   他们从香港离开来到阿尔拔亚省加特利城,这是第一站。加国有漫长的冬雪,一家人基本足不出户口,靠着为数不多的存款度日。而妻子赵眉的忧心无形中又加剧了陈路远的绝望。从那时起,要杀死赵眉的意念一闪而过。
   在生存都构成问题的状况下,赵眉怀孕,陈路远只有接受这份沉重的“礼物”。毕竟生命能给人带来欢悦与希望。
   希望就像巴比伦塔,能通往天堂。
   但事实远非如此。第二个孩子出世后,他们举家又搬迁到多伦多。这是一个拥挤而空气污浊的城市。好在它的生活方式像香港,多少可以令人心安些许。生存的环境貌似乎改善了些许,但窘迫的生活依然使人看不到曙光。陈路远对赵眉的“恨意”又增添了几分。孩子不适应新的环境,唯有以哭对抗。迫于生存、迫于责任的两个人,忍受着掉发、缺眠的日子。
   巴比伦塔,仍是一个可以抵往的梦。
   当从多伦多再转至三蕃市,这个梦基本已经破灭了。陈路远似乎看到地狱之门为他一家打开。
   “我怀疑我们心里有什么角落,失去记忆与热情,正绵绵地下着雪。在三蕃市,在香港。”陈路远夫妇正对无处安生的生活失去了热情。
   辗转无望,香港是最后的挂牵。那是他们的故乡。
   赵眉此间再无初心的期许,孩子不再是生存下去的热点,反倒是累赘的包袱。她自虐、也虐待孩子,精神接近崩溃。
   “温柔、爱、关怀”,在这个心神摇坠的家,无疑是神话。陈路远说:“原本我想爱她,关怀她,给她一个温柔的家。”但现实总是被残酷捣毁,失却的,再也回不去。
   故陈路远像个逃兵逃离赵眉与孩子的牵绊,独自返回香港。此时的香港今非昔比,与心心念念的“香港”不复存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是陈路远对陌生的香港真实且残忍的现实写照。
   通过文字远焦与近焦的“抓拍”,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解构及主体的质疑,陈路远夫妇只是个案。
   最有优越感的英国藉督察伊云思,负责陈路远的案子,也逃脱不了对生之恐惧的执拗。
   孤独像一面镜子,照着心境的空虚与孤寂。他是伊云思。家在爱尔兰,是个美丽而忧伤的地方。有大草原,草原上有马,春天开满了野菊花。他对陈路远说,他妻子因为不想背负爱情的十字架,所以离他而去。
   妻子爱他,却不想背井离乡,但他无法拒绝对殖民地的诱惑。
   我们都背着爱情的十字架,十分沉重,十分痛苦,十分迷茫。伊云思任妻子去寻觅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幸福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陈路远只想帮助妻儿解决这些无望的生活,仅此而已。
   陈路远明白伊云思所说的沉重,又或者说伊云思明白陈路远的痛苦,他们所做的一切,无关乎道德。
   即面临退休的伊云思,于他来说,工作是精神的依靠,一旦失去,他的人生,亦无意义。尤其这时,唯一的亲人——儿子大卫儿,因藏毒,数量巨大,不可能被保释。他必然要孤独地离开香港返回故国,想到余生的寂寥荒凉,生命因此而萎靡不振。
   他们的“城”在坍塌。
   陈路远下决心对妻儿下手,那晚的月色很亮,可以照清门前丧气的芒果树。妻子与四个孩子似乎睡着了,悲剧随之产生,血流了一地。枷在他心里的十字架终于可以卸下了。
   我们能从这些暴力近乎平静的文字中,看到个体的软弱、阴暗而悲哀的一面,本想去抗衡的,无形中,成就人格的缺憾,变成了悲剧。
   《失城》只是意象,具象是精神家园的失落。黄碧云塑造这几个被现实驱赶的人物,在内镜的苦海里浮沉,完全不关时代的变迁,他们自己制造恐慌的气流,对现象刻入匪夷所思的想法,越在前往,越无路可去,无家可归。
   对比詹克明夫妇,他们是一对不愁明天的人,在死人中求生存,见证死亡的淡然。有了对比,讽喻的意味更加印证了陈路远与伊云思督察这些人对近忧与远虑的愚蠢。
   詹克明妻子生下痴呆儿,夫妻亦一样觉得开心。活着总有希望,“因为希望原来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犹如上帝之于空气与光,说有,便有了。”这是这篇小说的终结句,用光明去刺穿黑暗。
   黄碧云善用骇人的写法挖出人性的阴暗面,却又无比哀伤为这些灵魂寻找一种属于必然的归宿。殖民地的香港,一度成为陈路远放不下的痛。如同游子对故乡的牵念。在世界各地终是找不到故乡那种可以依傍的心理,思念香港,又回不得,担忧与恐惧,成为每时每刻霸占希望的利爪,甘愿被它暴虐与放逐。以为每一次搬迁是一次希望的更变,使内心在割离香港后,能丰盈幸福地生活着。但这一切的一切,无非是自我检验后不合格的产品,想通后,绝望汹涌来袭,对现状的怅惘、质疑、沮丧、悲观、飘荡已久的累,层层压过,蓄势待发,终以悲剧落幕。
   很欣喜,黄碧云能在这样一个悲剧里,插种一枚希望的种子,在血腥的暴烈中,以平和积极的态度对待生之留恋,仿佛种子经过黑暗,方能获得光明。

共 22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暴虐、死亡、漂泊是黄碧云主体多元化主题小说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利益至上作为一种精神贫瘠的标志出现在香港社会时,人们无法获得归属感。在缺乏人性的都市环境中,在享受现代化的舒适生活中,人们又陷于精神无所归依的疲惫。在小说《失城》中,黄碧云将人置于极端的境地,在丑陋、肮脏、血腥乃至死亡的面前,拷问人的灵魂,揭示当代都市人病态乃至变态的精神状态。她用极为冷静的笔调陈述出陈路远杀妻灭子这一罪恶的事实,展现香港人的精神状态。描写罪恶不是黄碧云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读者从罪恶的观照中走向自我的救赎。詹克明夫妻无疑是黄碧云在这个悲剧里插种的一枚希望的种子,让人们于重重黑暗中看到一丝光明。作者把握住小说的命脉,用精炼的语言对小说进行深入的赏析与解读,措辞的拿捏极为到位,作者的写作意图剖析入木三分。不失为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欣赏,倾情推荐!【编辑:异乡的默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61230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异乡的默默        2016-12-26 10:09:11
  欣赏素社佳作!黄碧云的小说《失城》读来惊悚,诸如陈路远一类人的精神状态令人发指。素社直抵心魂的赏析极为到位,学习了!
回复1 楼        文友:素魅        2016-12-26 11:50:51
  写得很流呢,倒是默记的按语给素增了彩,感动呢,抱抱!
2 楼        文友:水中阳光        2016-12-26 20:14:38
  应该是精品之作。赏读问好。
3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6-12-26 22:15:34
  欣赏妹妹精彩的赏析。
4 楼        文友:刘柳琴        2016-12-27 21:29:26
  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