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由一篇古代小说谈板话的悠久历史

编辑推荐 由一篇古代小说谈板话的悠久历史


作者:老娄 举人,42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37发表时间:2016-12-26 19:58:59
摘要:板话作为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定有其产生、发展和广泛流传的历史。板话到底产生于何时,考证的难度很大,或许已无法考证;但它的历史肯定很悠久,是毋容置疑的。我认为,古代小说《快嘴李翠莲记》便是最好的证明。

由一篇古代小说谈板话的悠久历史 阅读当代板话传人黄玉庆的高徒,怡璇女士在其博园里发表的板话(或板话体诗歌),使我联想到了板话大师赵树理及其代表作《李有才板话》;同时,又忽然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篇古代短篇小说《快嘴李翠莲记》,觉得其内容也好像与板话有关。由此我进一步想到,板话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肯定出现在我国明代以前。带着这个想法,我找来《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在下集的首篇看到了《快嘴李翠莲记》。翻阅之后,觉得它确实与板话有关,令我兴奋不已,坚定了我要写这篇探讨性文章的信心。
   接下来,我觉得对板话的定义,应该有个明确的认识。就在《辞海》里找,却没有“板话”这个词条,真遗憾!又从网上搜索,解释很简单:“一种曲艺节目,一边击打着竹板,一边演讲着合辙押韵、有故事情节的说词。例句:李有才板话。”对这个解释我不够满意。于是,又通过怡璇女士的博客,与她的师傅,板话传人黄玉庆老先生取得了联系。老先生给我提供了著名评论家、诗人鄂文志给他的《黄快板板话》所写的序文,其中开头部分写道:板话是从作家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而来。赵树理说:“写小说的人叫作家,写诗的人叫诗人,写快板的人就得叫板人。板人说出来的话就叫板话。”可见,用快板的韵辙,有板有眼说出来的话就叫板话——使我对板话的定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我从网上还查到,有一个叫程七珍的先生介绍左权板话时说,它产生于左权境内,又名左权圪溜话、杂话、侃话及顺口溜等。相传在当地已有数千年的衍进史,其成型于春秋,发展于汉唐,盛行于明清和抗日战争时期。因而,左权县被誉为“中国板话之乡”——不知道程七珍先生对他说的板话“成型于春秋,发展于汉唐”,是否进行过考证,有没有很具说服力的证据?倘若有,那就再好不过了!
   赵树理先生是一代板话大师,板话这个名称由他而来,但他只是板话的极为优秀的传承人和光大者之一。板话作为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定有其产生、发展和广泛流传的历史。板话到底产生于何时,考证的难度很大,或许已无法考证;但它的历史肯定很悠久,是毋容置疑的。我认为,古代小说《快嘴李翠莲记》便是最好的证明。
   《快嘴李翠莲记》出自明代嘉靖年间的《清平山堂话本》,其作者已不可考。这部话本里,收录的大都是宋元时期的旧作,据编者说是原样照录,未加润饰。这说明,板话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至迟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也就是说,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至少已经有1000或800年以上的历史了,是可以与宋词元曲平起平坐的,只是“雅”与“俗”的问题。
   我原以为,板话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仅流行于山西太行山一带。经求教于怡璇女士,说她是河南人,其师傅板话传人黄玉庆老先生是山东人,说她学的是河南山东的板话,这使得我有些疑惑。仔细阅读了古代小说《快嘴李翠莲记》,才知道主人公李翠莲,是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市)人,经这么一对照,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板话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很早就出现在河南一带,这就证实了,怡璇女士和他的师傅黄玉庆老先生的板话传承,与他们生活的地域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同时证明了,板话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曾经普遍流行于广大的中原地区。
   从《快嘴李翠莲记》主人公李翠莲的故事情节里,以及她说的那些顺口溜词句来看,也没有击打竹板,不像曲艺节目,只是顺口溜般的、合辙押韵的说词,倒是更具民间口头文学的一些特征。赵树理先生在他的名著《李有才板话》里写道,李有才说的板话,当地叫“圪溜嘴”,官话叫“快板”。那么,《快嘴李翠莲记》的“快嘴”,除了快人快语的含义之外,是不是还可以理解“快”为“快板”,“嘴”为“圪溜嘴”呢?
   李翠莲和李有才,一个生活在北宋年间,一个生活在上世纪早中期,虽然时空相隔千年,但他们都是板话高人,板话能手,都是板话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的实践者、传播者或传承人。他们之间相隔的千年历史,就是板话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不断绵延相续、传承发展的历史。
   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说的那些板话,大家都很熟悉,也有处可查,就没必要在这里举例了。现将《快嘴李翠莲记》中的李翠莲说的顺口溜,兹录几段,提供给大家、也提供给当代的板话传人们参考,给予对照鉴别。
   ——只见翠莲走到爹妈面前,观见二亲满面忧愁,双眉不展,就道:
   “爷是天,娘是地,今朝与儿成婚配。男成双,女成对,大家欢喜要吉利。人人说道好女婿,有财有宝又豪贵;又聪明,又伶俐,双六象棋通六艺;吟得诗,做得对,经商买卖诸般会。这门女婿要如何?愁得苦水儿滴滴地。”
   ——员外、妈妈一觉睡醒,便唤翠莲问道:“我儿,不知甚么时节了?不知天晴天雨?”翠莲便道:
   “爹慢起,娘慢起,不知天晴是下雨。更不闻,鸡不语,街坊寂静无人语。只听得:隔壁白嫂起来磨豆腐,对门黄公舂糕米。若非四更时,便是五更矣。且把锅儿刷洗起。烧些脸汤洗一洗,梳个头儿光光地。大家也是早起些,娶亲的若来慌了腿!”
   ——员外、妈妈并哥嫂一齐起来,大怒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自调嘴弄舌!”翠莲又道:
   “爹休骂,娘休骂,看我房中巧妆画。铺两鬓,黑似鸦,调和脂粉把脸搽。点朱唇,将眉画,一对金环坠耳下。金银珠翠插满头,宝石禁步身边挂。今日你们将我嫁,想起爹娘撇不下;细思乳哺养育恩,泪珠儿滴湿了香罗帕。猛听得外面人说话,不由我不心中怕;今朝是个好日头,只管都噜都噜说甚么!”
   ——翠莲与相公拜堂,翠莲便道:
   “才向西来又向东,休将新妇便牵笼。转来转去无定向,恼得心头火气冲。不知哪个是妈妈?不知哪个是公公?诸亲九眷闹丛丛,姑娘小叔乱哄哄。红纸牌儿在当中,点着几对满堂红。我家公婆又未死,如何点盏随身灯?”
   ——张狼因父母作主,只得含泪写了休书,两边搭了手印,随即讨乘轿子,叫人抬了嫁妆,将翠莲并休书送至李员外家。父母并兄嫂都埋怨翠莲嘴快的不是。翠莲道:
   “爹休嚷,娘休嚷,哥哥、嫂嫂也休嚷。奴家不是自夸奖,从小生来志气广。今日离了他门儿,是非曲直俱休讲。不是奴家牙齿痒,挑描刺绣能绩纺。大裁小剪我都会,浆洗缝链不说谎。劈柴挑水与庖厨,就有蚕儿也会养。我今年小正当时,眼明手快精神爽。若有闲人把眼观,就是巴掌脸上响。”
   由于这篇小说通篇大都用李翠莲的顺口溜串连,数量很多,而每段又太长,就不再过多举例了。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李翠莲在每个场景都要使用顺口溜的形式,能言快语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塑造了一个聪明伶俐、出口成章、生动活泼的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孩子形象,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圪溜话、杂话、侃话及顺口溜等,源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和劳动,是见事见人、脱口而出的传统文化。它与其它地方的快板书不同,是老百姓用方言土话表达的语言艺术,以其原生态的乡土话语韵味和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直抒胸臆,夹叙夹议,上口押韵,直奔主题,一针见血;或褒扬、或贬毁、或戏谑、或诉求、或调侃、或交流,有的直白赤裸,有的含蓄隽永,有的诙谐幽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快嘴李翠莲记》中李翠莲所说的顺口溜,完全符合上述特征;而且还与当代板话传人黄玉庆老先生和他的高徒怡璇女士的板话体诗歌或快板,在创作形式、语言风格上高度吻合。
   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板话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至少应该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受此启发,我又想,假如板话与打油诗还有某种特殊联系的话,那么,板话的历史就可以上推到1300多年以前。因为,我认为,板话的创作形式和语言风格,与唐代打油诗的创作形式和语言风格也极其相似、相近或相同;或许,打油诗就是板话曾经有过的早期样式。那么,再上推到我国汉乐府民歌和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从中也可以寻找到板话的原始雏形——当然,这需要专家学者去作进一步的科学考证,不能妄加肯定。
   我个人的这些拙见也许会贻笑大方,姑且算作我的一家之言吧。

共 32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快嘴李翠莲》是我接触最早的板话体小说。它的特点是朗朗上口,合撤押韵,而且语言风趣,读来欢畅愉悦。其实,除了《快嘴李翠莲》之外,我所读过的《两世情缘》《八义闹东京》《龙马奇案》《李鳌救母》《一门三孝》等话本,似乎也与作者所说的板话有着极大的渊源。而我则只是给它们定义为“说唱艺术”,并没有往深层次考虑,因为这种艺术是老百姓在生产、生活的过程创造的艺术,是一种土得掉渣渣的艺术,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取名为说唱,只是从它那朗朗上口的唱词和夹叙夹议的语言特点来定位的,当然是算不得权威的。作者假设板话与打油诗如有某种特殊联系的话,那么,板话的历史就可以上推到1300多年以前,这是极有可能的。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12-26 20:07:25
  板话是一门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信口创作的口头艺术,当时的目的,是表情达意直接,而且容易令人接受。例如鄂西北酒话:“俗话说,喜酒喜酒,越喝越有,现在由新郎新娘夫妻双双前来敬酒,请大家喝一个花儿红又红,喝个月儿圆又圆,招财进宝生富贵,荣华富贵万万年……”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