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饥饿么?
一顿饭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素养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素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学课堂里这首诗算是启蒙诗歌了。将这首《悯农》作为最早的入学诗歌肯定是有讲究的。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社稷的根本离不开人民,而人民群众最基础的在乎是温饱问题。
温饱的关键在于农事。粮食的来之不易在这首诗里写的淋漓尽致,几乎垂髫孩童都懂得诗的大致意思。一些公共食堂更是将此作为标语警惕大家。
10月6日,安徽省铜陵市一家自助餐厅国庆假期开业,餐厅向全市居民免费派送5天的就餐券,中午时分,现场就餐的市民挤爆大门,场面极为混乱,几十名保安现场维护秩序,防止踩踏等群体事件的发生。就餐结束后很多食物都没吃完,浪费惊人。看到这则新闻,不禁令人心里难受,向来以闻名礼仪著称的我们,怎么会有如此的行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生活的窘迫还是自己内心的窘迫,商家免费发就餐券,我们领餐券就餐本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绅士的进去之后却成就了哄抢的闹剧,有人甚至一次拿走四五盘。不管吃不吃得完,总之拿到手,心里才舒服。
好些自助餐厅在就餐之前会让食客压现金以防止浪费情况,并且设有专门检查食客是否存在浪费行为的服务员。可即使这样依然躲不开浪费的发生。安徽这家自助餐厅本来是想凭着让市民免费就餐这一活动打响自己招牌,未成想原本应该和谐的画面却变成了哄抢狰狞的抢食画风。难道他们不知道粮食得来的不易,还是这群人真的是“饥饿”太久?但是,真正饥饿的人最懂得粮食的不易,懂得生活的不易,最应该懂得珍惜一切不是吗?
上个月我和朋友在一个小餐馆吃饭,包厢的一面是玻璃墙能看到外边。我们将剩余饭菜打包准备带走的时候,一位老人出现在玻璃外边,他一直抿着自己的嘴唇,那是一幅在电视剧里面才会出现的表情。我们刚走出门口老人就焦急地拦住我们,他像是在做一件很为难的事有些难以启口,却又不受控制地乞求:“给我点吃的吧,给我点吃的吧,我太饿了,我太饿了……”他一直重复着这句话,手里捏着一个塑料袋,两个指头不停地搅动着袋子,仿佛这样不停地搅动才可以平复他的不安,说到后面的时候已经哽咽了。朋友将手里的两盒饭菜全给他,他一声谢谢后直接蹲在门口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因为朋友约我有急事,所以我们给了他饭菜以后也就匆匆离开了。临离开之际我回头看了看老人,老人依旧坐在那里埋头吃饭。朋友问我是不是不忍,我点头是。他笑着告诉我这样的事情在这座城市每天都在上演,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心里的悲天悯人不过是这两盒饭而已。其他却是无能为力。
我想,若是生理上的饥饿肯定会珍惜每一滴粮食,因为心里清楚粮食的来之不易。可是,若是心理上的饥饿,那么,即使再多的粮食也填补不了那颗被“饥饿”啃食残缺的心。因为那是心理的作祟,说白了,是一种教养的问题。不过,不文明行为毕竟是少数,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在于社会引导和加强教育,提升国民素质,而提高国民素养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
艾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文明的进程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受制于不同阶段的社会结构,是一定国家、民族和社会不同力量之间的关系结构长期发展的结果,它的形成也受制于某一民族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心理结构和个体心理结构,由整个社会努力习得并使之固定下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才能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从个人层面上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缺乏型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发展。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素养也要跟进脚步的前进,甚至要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