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霾中赏梅
已经好几天没见太阳了,天灰蒙蒙的,近处的楼房、麦田看似清晰,却又像被薄如蝉翼的纱笼罩着,而远处的高山、树林早已被无边无际的苍白吞噬。人待在屋子里,时间久了,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总想做长长的深呼吸,甚至大喊大叫几声。这种压抑和阴雨连绵的秋季带给人的压抑不同。秋季如果承受不住浓云的厚重,可以站在雨地里,让秋雨淋一淋,打几个喷嚏,头脑清醒了,心也舒畅了,而现在不行。
在这个空气污染指数已超过四百,质量级别为六级,质量状况属于严重污染的雾霾天,人到户外不但不能减轻压抑感,甚至还会危及健康。专家、医生早就大声疾呼,儿童、老年人和病人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应尽量避免户外运动。还有专家说,雾霾天可以导致肺癌,告诫人们不可大意,以免饮鸩止渴后患无穷。于是政府有关部门对机动车实施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宣布停课,学生不用上学,待在家里做老师留的作业或者通过现代化的工具接受老师的远程教育。迫于生计不得不在户外行走的人们,许多都戴上了口罩,而且行色匆匆,恐怕都想早点儿进入到户内去。也有不戴口罩的,毕竟雾霾对人体的危害不会立竿见影,管他呢!
我就不喜欢戴口罩:一则嫌戴上后呼吸不畅不舒服,二则对专家的忠告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他们是危言耸听,三则也对口罩能否过滤掉空气中的PM2.5持怀疑态度。我也算是“饮鸩止渴”类人群中的一员吧。
早上外出买菜,一出单元的门洞,就感觉到空气有点儿呛嗓子。呛就呛呗,没什么大不了的。小时候在农村用柴禾烧炕时,经常被浓烟呛得不住地咳嗽,也没留下什么后遗症嘛!再看看其他人,都戴着口罩。有人戴的口罩很夸张,看上去就是一个半球体扣在脸上,将鼻子、嘴、下巴全部罩住了。我禁不住哑然失笑,有这个必要吗?
在小区道路的拐角处,一股淡淡的幽香突然扑鼻而来。我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嗓子不呛了,吸入肺腑的雾霾也被驱散了。我驻足定睛仔细一瞧,原来是种植在路边草坪上的两树梅花开了。这两树梅花都是黄颜色的,一棵树上的深一些,另一棵树上的浅一些,花既不繁茂也不稀疏,有的是花骨朵,有的刚好开放,有的却已枯萎。花不惹眼,也不可爱,更不可能招蜂引蝶。没有雨雪的滋润,只有雾霾的侵袭,即使牡丹盛开也不会鲜艳,何况小小的梅花呢!如果花是红色的,路人也许会多瞥几眼;如果花是大片大片的,路人也可能停下来拍张照片。可都不是,所以也只能吸引我这个独特的赏花人。
常言说鲜花需要绿叶陪衬,而陪衬这两树梅花的,却是残存的几片半绿半黄的梅叶和深褐色的干枯梅子。另外,梅树不远处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巴掌大的梧桐叶也飘落在梅树上。原本就不起眼的梅花有了它们相伴,再加上灰蒙蒙的天,更显得灰头土脸的。
两棵梅树在这里已经生长了十多年了,没有人修剪,没有人浇水,甚至也没有人去采摘它们的果实。在我的记忆中,它们总是两米来高,这些年树枝也没有增减。尽管梅花开放时正是隆冬腊月百花绝迹的季节,但如果不是它们散发出的幽香,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里还种植了两棵梅树。
这才是原生态的梅花,虽然不美,却很真实。我拿出手机一口气为它们拍了八张照片。恰巧有几个戴着口罩的男男女女从我身边走过,从他们或诧异或嘲笑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对我的做法很不理解。我却能理解他们。口罩是否能过滤空气中的PM2.5不得而知,但肯定屏蔽了梅花散发出的幽香。他们不认为这两树梅花美丽,又闻不到花香,嘲笑我这个赏梅人是自然而然的了。
画家和摄影家呈现给我们的腊梅图是那么美丽、纯净,就算有不速之客降临,它们也是漫天飞舞的洁白的雪花,不但不损梅花的风韵,反而赋予了梅花凌寒开放的铮铮铁骨。仔细想一下,这样的腊梅图有多少是原生态的?有几幅是梅花的本来面目?
古往今来,人们喜欢将事物最美好的一面示人,甚至还嫌不够,又对它进行加工美化,而故意隐去了它的缺陷与不足,以求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于欣赏那些穿着华丽外衣的事物,而淡化了对事物本真的认知。直到某一天,事物剥去外衣赤裸裸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多数人会很失望:怎么是这么个样子啊!正如一提到荷花,人们就会想到荷塘里绿叶田田,一个个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衣少女亭亭玉立在水面随风翩翩起舞,而不会想到风霜掠过后一塘的枯荷和残枝败叶;一提到梅花,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大片大片的枝丫上面镶满了黄色、红色、粉色、白色等数不清的花宝石,更有两三只喜鹊在其间追逐嬉戏,而不会想到雾霾中的两树梅花是那么不起眼,是那么灰败。
再美的荷花也有衰败的时候,太美的腊梅图是人为加工的结果,正如韩国的美女,几乎都是做出来的。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原生态的还是人为加工过的,只要是真正的梅花,它就会散发出幽香,就会让人感到舒适感到愉快,这才是梅花的本质。
2017年元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