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最美不过家乡味(散文)

精品 【荷塘】最美不过家乡味(散文)


作者:清风淡雅 举人,461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91发表时间:2017-01-09 00:35:01
摘要: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口味在变,但有一种家乡的美味、有一种家乡的眷恋、有一种父母的温情,却永远不会变,它已融进我的脑海里、我的心里,沉淀,沉淀……

【荷塘】最美不过家乡味(散文) 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佳肴,最美不过家乡的味道,最念念不忘的是小时候的味道,无论身处何地,那味道总是牵魂夺魄、难以忘怀,它深深地烙在了我的骨子里,无时无刻不牵扯着我的心魂、搅动着我的味蕾。
   ——题记
  
   一、冬至吃饺子
   时光之流缓缓而至,抬眸间,迎来银装素裹的冬至。说起冬至,各地风俗不尽相同。在我们当地,冬至这天,绝对要享用一顿形如耳朵的饺子,至于馅嘛,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定,以羊肉、猪肉为主要食材皆可,亦可混入旱地大葱、韭菜、白菜心等素菜,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可口即可。
   饺子原本叫“饺耳”、“扁食”,源于古代的角子。据考证,饺子距今约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直到唐代,才有了类似于今日吃法的饺子,煮熟捞出盛入盘中,蘸上调料汁食用。
   说起这形似耳朵的饺子,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饺子原名“娇耳”,是由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恰逢冬至,见到南洋老百姓饥寒交迫,且将两只耳朵冻得通红,又值恶寒盛行,死亡人数渐增。以济世救人为己任的张仲景被眼前一幕所惊呆,半天才回过神来。他立刻支锅煎熬羊肉,并放入辣椒和一些祛寒提热药材,然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煮熟,连汤带食赠给当地穷人。效果立竿见影,挽救了不少病人,也使他们免去了冻耳朵之苦。随后,便被人模仿,并将其称之为“矫耳”或“饺子”。
   饺子被捏成耳朵状,寓意是说家人团聚有望,耳朵随时聆听亲人回还的佳音。
   往年在冬至这一天,都会亲手包饺子,倘若遇到工作日,我就只能在单位食堂凑合一顿了,可是,有一样不变,那就是也会像在家吃亲手包的饺子一样,聚精会神地关注着碗里像耳朵的饺子。看着这耳朵状的饺子,我莞尔一笑,会意地用手捏捏自己的耳朵,仿佛想求证长在脸庞两侧的耳朵是否还在原位置,当然得到的结果是耳朵依然矗立在原地,这才安了心,将目光收回,继续注视着碗里耳朵状的饺子,瞧着那可爱的模样,眼前就不由地浮现出母亲当年包饺子的情景……
   童年时的家境十分清贫,只有冬至和春节时才能吃上一顿饺子。每年的冬至,母亲都忘不了这天包上一顿给全家人吃,一则遵循习俗改善生活,二则祈福冬日里家人平平安安。母亲是个地道的北方妇人,包得一手地道、美味的饺子,饺子皮薄馅鲜、味道可口。说起童年时母亲包饺子那场面,真可以用“壮观”来形容!
   第一道工序就是要剁肉和菜、拌饺子馅,母亲剁肉和菜的时候,菜刀发出“咣咣当当”的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声,特别的悦耳动听。母亲在忙活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就到院子里玩耍,时不时地冲进来看看进度,然后继续去院子里打闹。等到母亲把饺子馅拌好了,那抵挡不住的独特香味就从屋子里飘了出来,直扑鼻翼,我们姊妹几个禁不住偷偷地咽着口水;第二道工序就是擀面皮了,母亲就像耍戏法似的,一个小面团,在母亲手上随着十指轻巧飞快舞动着,直看得我眼花缭乱的。她先将揉好的面团戳成拇指般粗细的条状,然后用手揪成一个个均匀的面疙瘩,再洒上一些面粉用手压扁,再接着用擀面杖在面皮上面反复滚动着,三下俩下就擀出了一个圆圆的薄薄的饺子皮儿;第三道工序就是包饺子了,在面皮上放上适量的肉馅,在两手的拇指与拇指、食指与食指间,照准边沿同时发力一捏,迅速再向中间拢一下,一个酷似耳朵样的饺子就成了;第四道工序就是煮饺子了。母亲把包好的饺子一个个小心地拣在盘子里,再将饺子顺着锅的一侧倒进提前烧好的滚烫的锅里,用勺子均匀搅拌着,再盖上锅盖,不用十分钟饺子就熟了。当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时,全家围坐在一起,一顿快乐、祥和的饺子宴就开始了。在我们大快朵颐的时候,母亲总是要问好不好吃?我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真好吃,母亲脸上就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一顿饺子,一缕情丝,一种温度,一种渴望,望着盘中的饺子,心中所渴望的母亲的温暖,即刻在心间氤氲升腾……
  
   二、腊八粥
   不知是时光太瘦,还是指缝太宽,转眼已到了腊月。腊月初八,古称“腊日”,也叫“腊八节”。
   记得小时候,刚挨着腊月边,我就巴望着时间能超过快点,赶紧到腊月初八,好好吃上一顿腊八粥。当年的生活虽说捉襟见肘,我也想借机享受一顿美味,还可聆听父亲讲给我讲故事。
   每年吃腊八粥时,我就会捧着碗拿个小板凳挨着父亲身边坐下,洗耳恭听关于腊八粥的传说,父亲看我期待的眼神,就打开了话匣子:元朝末年,朱元璋穷困落难,一日饥饿难忍,四处观望,幻想能有一点收获。然而观察许久,也未发现一丁点可食之物,加之数九寒天,他几乎绝望。就在此时,朱元璋忽然眼前一亮,兴奋不已,心想,天无绝人之路,这里有个老鼠洞。朱元璋立刻跪地用双手去刨,结果收获不小,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对他来说这无疑就是“盛宴”,朱元璋立刻将这些杂粮混合在一起熬熟,豆香、米香相互交织,萦绕在他的鼻翼,眼前的一碗五谷杂粮粥令他口舌生津,产生强烈的食欲,他大口吃完后,解决了饥饿问题。当天恰逢腊八,他便将这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称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称帝,想起落难时的那顿腊八粥,便命御厨如法炮制,满朝文武纷纷效仿制作,久而久之,流传至民间。
   听着父亲绘声绘色地讲这段故事,我如痴如醉,半天才回过神来,低首注视碗中的腊八粥。大米、糯米、红枣、黄豆、黑豆、花生、葡萄干,还带有小菱形块面片,几粒麻食,色彩夺目,晶莹剔透;轻轻舀起一调羹腊八粥,黏糊糊的样子,扯起莹白如丝的稠汁,我将这一调羹腊八粥送入口中,那种顺滑甜香的滋味,难以形容,我随口就说道:“怪不得朱元璋都会爱上腊八粥,它的确胜过山珍海味!”父亲拍拍我的肩膀说:“瓜女子,山珍海味啥味道呀?”我低头不语,心里却有了答案,我模模糊糊地感到,山珍海味应该是皇宫里最好吃的东西。
   时光荏苒,我积累的知识也逐渐多起来,方才得知腊八粥还有其它很多版本的传说,但父亲给我讲的这个故事,却深植在我的心中,因为我更喜欢这个“忆苦思甜版”的腊八粥故事。
   每到腊八节,就常常想起当年吃的腊八粥,不仅仅是一种回味,不仅仅是因为有着父亲的味道,还有一种心灵的慰藉,它温暖了我的童年。
  
   三、吃刨汤
   我的家乡有一种罕见的美味“刨汤”,为家乡大人小孩所喜爱。说起“刨汤”的由来,还是很有趣的。农村腊月吃“刨汤”的风俗在很久的时候就有了,“刨汤”是指从刚杀的、已烫好的刨好的猪身上割下来现弄现吃的肉。在古代“汤“是热水的意思,这里指烫猪用的热水,而杀猪用铁刮刮去毛的过程称为“刨”。
   吃刨汤在老家是颇有讲究的,必须先择好吉利日子,然后在杀猪当天请人来吃。要取现杀的猪身上的肉,用自家地里种的无污染的蔬菜,就多了最纯真的鲜味,经女主人之妙手调制后,那绝对是香飘十里。可是,这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通常只请杀猪匠和帮忙的村人享用,其他人只能望“汤”兴叹了。
   随着农村养猪户的减少,刨汤也濒临消失,在我县留凤关镇还可觅得刨汤。这里的农人沿袭四川习俗,冬腊月杀猪,一定要做刨汤,然后请村人们美美地享受一顿。这时候,即便是路人,恰逢刨汤盛宴,会闻浓香而驻足张望,这时热情好客的主人定会盛情相邀的。
   我偶遇也便有了这个口福,待到我坐在板凳前,注视小木桌上莹白陶瓷盆里的刨汤时,才感到这不只是一种诱惑。吃刨汤很有讲究,要求七大碗八大碟,主菜一般有粉蒸肉、回锅肉、炒猪肝、酸菜、滑肉等。要用新鲜的精肉爆炒,用文火将肥瘦均匀的肉炖成汤,配上色泽艳丽的红白萝卜,外加绿意盈满的蒜苗,那纯净分明的色彩,宛若一副天然的山水画,无需刻意雕饰,就已经美不胜收了。望着桌上色泽鲜艳、红白相间的菜肴,嗅着桌上那氤氲飘渺的浓浓菜香、肉香,心扑愣愣地直跳,满口的涎水在嘴里咕噜咕噜直打转,不听话地直往嘴边窜,为保持好仪态,我强行咽下了。
   看到大家伙开吃了,我实在忍不住了,急忙将刨汤碗送至唇边,轻轻地喝一小口,闭上眼睛体味着,恍然间,我去了仙宫,估计即便是不忌口的仙家也未曾享用过这道美味。喝着喝着,我不由地忆起了幼时跟在母亲身后喊叫着要喝刨汤的情景,当然是少不了吃用鲜猪血做的毛血旺了。那时候,就听母亲说:吃了毛血旺,来年运气财气会更旺。想到这里,我的眼睛开始在桌上搜索,未见到,我有些遗憾,就在这时,女主人端着一盆毛血旺上来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不很富裕的家乡能吃上一顿刨汤,那就如同提早过年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人邀请吃刨汤,大人可以不吃,就派出我们姊妹当中的一个当代表,腾空了肚子,美美饱餐一回,哪怕吃得打饱嗝,也还要眼勾勾地望着主人桌子上的刨汤盆不舍离去。
   “杀年猪,吃刨汤”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是人们交流和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承载着浓浓的邻里温情,由吃刨汤演变成送刨汤,再到现今的寻刨汤,很难再见到那原汁原味的刨汤了。
   ……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口味在变,但有一种家乡的美味、有一种家乡的眷恋、有一种父母的温情,却永远不会变,它已融进我的脑海里、我的心里,沉淀,沉淀……

共 36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妙趣横生的精美状物散文。寒冷的冬天,配上美味的食物,真的是一种享受。作者深情回忆了小时候难忘的传统美味。【冬至话饺子】形如耳朵的饺子,历史悠久,营养可口。优雅从容、囊中饱满,令人馋涎欲滴,特别是它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来历,给文章增添了光彩。看着它,让人想到了银装素裹般的美妙景象。饺子,香飘万里,有母亲的爱在里面,让人想到家的温度。【记忆中的腊八粥】腊月初八,古称“腊日”,也叫“腊八节”。小时候盼望过腊八节,是想喝上一顿美味的腊八粥。听父亲讲那口口相传的神奇传说。腊八粥,咀嚼往事,忆苦思甜,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吃刨汤】刨汤就是用冒着热气的鲜肉做的菜。曾经只有在杀猪时人们才能品尝到这种让人垂涎三尺的人间美味。如今,一切都在变,但传统的东西不会变,它永远让人眷恋。文章语言风趣,情感真挚,有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回味。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阿巧】【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11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7-01-09 00:36:51
  感谢清风淡雅老师赐稿荷塘!荷塘因您更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1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7-01-10 10:41:39
  谢谢阿巧老师的辛苦编辑!问好!
2 楼        文友:牙牙吉祥        2017-01-09 19:21:40
  三种美食的制作流程描写细腻,美食的来历的描述生动具体。很精美的散文。欣赏学习!
经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回复2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7-01-10 10:42:22
  谢谢老师来访!这是给市报的三篇短文,望指正!问好!
3 楼        文友:天龙        2017-01-10 14:31:28
  祝贺淡雅美文加精,精彩继续哦!!
回复3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7-01-10 14:53:20
  谢谢天龙社长鼓励!问好!
4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1-10 16:27:31
  祝贺老师美文获精!向老师问好。
回复4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7-01-11 18:46:11
  感谢红叶老师来访!祝安好!
5 楼        文友:阿巧        2017-01-10 19:21:53
  祝贺清风淡雅老师美文获精品!精彩继续!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5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7-01-11 18:46:44
  谢谢阿巧老师的鼓励!淡雅继续努力!祝安好!
6 楼        文友:老生常谈        2017-01-10 19:59:06
  好文章,读来满口生津
万心抛付孤心冷, 折腰久矣谢无能。 我有伤心人不见, 夜夜龙泉壁上鸣。 -----集清人句
回复6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7-01-11 18:47:32
  哈哈!一起享用淡雅家乡冬腊月的美食哟!问好老师!
7 楼        文友:香随风飘        2017-01-11 12:36:23
  淡雅老师不写则已,一写便是精品文章,呵呵,我的偶像呀,何时才能像您这样佳作连连呢?
回复7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7-01-11 18:48:37
  谢谢老师来访和鼓励!淡雅好久没写散文了,最近突然有点感觉,就写了三篇短文,见笑了。问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