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文】乡愁如此纯朴(随笔) ——读诗人泥文的诗集《我多想停下来》
很久没有写心情文字了,不是因为有多忙碌,而是因为自己太懒惰,这懒来自对生活的无所适从和没有方向感。感觉很多事情要做,可是什么也做不了,感觉时间不够用,可是又不知不觉中把一切都浪费掉。
今天看完诗人泥文的诗集《我多想停下来》以后,心情有一份沉痛感留存。我们读乡愁,写乡愁,收藏乡愁,那是一种苏醒,一种习惯,一种相思为名的幸福。可是,此刻读着的描写乡愁的诗句里,诗人那种夹杂在乡愁里的悲怜和忧思,牵强的微笑着,纠结于心的软弱,如诉如泣,如悲如叹,如歌如梦,不禁想问诗者:“这是我们的乡愁吗?”
其实,就发自内心的那份感同身受,答案就在自己心里,或许只是自己不愿意乡愁如此惆怅罢了!真的希望我们的乡愁里能够多些温暖和快乐。
“我多想停下来。”这样看似平淡简单的诗题,却让人能感受到很多的情绪。是啊!多想停下来,静静的看看身边的风景,陪陪自己该陪伴的人。可是,当我们选择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就知道一旦离开就再也回不去了,这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在《给故乡》的诗歌中,诗人说:“我用辛酸里侥幸夹杂的甜爱你
分成多少份,多少份都属于你
不隐瞒,不藏私
月亮有多少轮回与多少温婉
我就用多少轮回与温婉,爱你…”
这是来自大山的情怀,纯粹而宽阔。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时代,是生活的现实让我们走出抚育我们成长的村寨,面对复杂而又浮躁的世界,我们以谦卑的态度,默默无闻的辛苦劳动着,谨言慎行的对待着,思想着。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人生的誓言,同时,整个社会也在我们的建设中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史无前例打工热潮中,在文化领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来自打工世界的诗歌,并被大家贴上了“打工诗歌”“农民诗人”的标签。他们把真实的人生用文字记录,描绘出这个时代的悲和欢。
诗集里的每一首诗歌,句句饱含汗水和泪水,文字里行走着灵魂。他们虽然在社会的最低层,但是他们有着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作为一本公开出版发行的诗集,它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就在于此吧!
在这些充满浓浓深情的文字里,乡愁始终是接近永恒的主题。这之前,我读过很多描写乡愁的诗歌,最喜欢李白的《静夜思》,总是醉在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眷眷情思里,空灵,美妙,还有月色的浪漫。可是,当我看完《我多想停下来》,突然觉得乡愁一下子就落在了没有月亮没有星光的夜里,落在自己心里,生成了思乡的忧伤和痛,心一点点变得格外柔软。
诗集《我多想停下来》中有这样写到:
“过了一个村又一个村,我的心越走越亲切
越走越荒凉,一座又一座山
离城市远一步,沧桑就多一步
从口里说出的话,就多一份
无奈与亲切,我多想
这一个村庄是我的,要不,下一个村庄是我的……”读着这样的诗句,你的心被触动了吗?无奈与感动并存的那份心情有没有很揪心?
关于故乡,诗人有过这样一段话:“在我行走或者旅居的地方,太多时候它哑着声,只是跟着我,在我身边冷眼旁观。当然,它心里有着太多的自惭形秽和对我的怜惜。渐渐地,它就成了一种摆设,或如我漂泊路上酸涩疼痛难以支撑时的调味剂。”在远离故乡漂泊的人生旅途中,那生养过我们的一方热土因为我们的离开而渐渐荒芜,当我们的生活变得富裕,事业有了辉煌,故乡也远离了我们的视线而成了为我们留守的村庄,那山,那水,越远越不舍,越想越孤单,乡愁成了镶嵌在城市建筑里的回廊,我们心中的一幅画,一首歌,一首诗,一个梦。淡出生活的平面,演绎成心灵的一片净土,细致,真实而纯朴。
诗人泥文: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开县人,现居渝北。
1992年开始漂泊。
2001年接触文学,后尝试写作诗歌、随笔、小说、评论等。
2010年获全国“十大农民诗人”奖。
2012年加入重庆作家协会。
2013年诗集《泥人歌》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3卷。
201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4年诗集《泥人歌》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赛”诗集奖。
2015年诗集《泥人歌》获第二届“‘精卫杯’中国.天津诗歌节”优秀诗集奖。
2016年诗集《我多想停下来》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