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切莫惜书((征文·散文)
读书人都爱书。购书藏书看书抄书,这几乎是读书人的共同嗜好。爱书者又莫不惜书。老作家孙犁写道:“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这当然无可非议,是应当提倡的良好习惯。但还有一种“惜书”,便是将买来的新书,整整齐齐地锁在玻璃书柜中。偶而翻翻,也是小心翼翼,生怕碰脏一点。至于在书上“圈点”,更是绝对不行。
书,是知识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印出来给人读、给人用的,如果把书当成摆设,恐怕就没有意思了,也就失去了书应具有的作用和价值了。清代诗人孙枝蔚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我以为所言极是。
宋代理学家朱熹读书不仅圈点勾画,而且要以不同颜色多次勾画。他读第一遍时,用红笔勾出疑点重点,二遍用青笔,三遍用黄笔,四遍则用黑笔,目的是“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试想,经朱夫子这么几番勾画,一本书还会“干净”吗?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他读书时不仅喜欢圈点勾画,还常常作些“眉批”、“旁批”,把书页四周写得密密麻麻。倘若因“惜书之甚”而置书于“高阁”,或仅仅将书浏览一遍便“珍藏”起来,那么他们能成为杰出的学问家吗?
莎士此亚说:“书藉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而营养品是只有吃进肚子才能被人吸收的。如果不先细嚼慢咽将书“吃下”,营养怎么会进入人体呢?譬如一只精致的生日蛋糕,美得让人舍不得吃下它。是这么让它做摆设直到腐烂坏掉还是趁新鲜将其吃掉好呢?我以为,蛋糕之精美是为了吸引人的食欲,促使人尽快将其吃掉;而书籍之精美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促使人尽快将其读完。白白让精美的蛋糕坏掉是可惜的,白白将一本好书锁在书橱中同样可惜!
的确,将贵重精美的书锁在玻璃书橱中做摆设是有钱人才能做得到的,一般的读者是只能“急用先买”、边买边读,这就难怪旧书摊对嗜书者那么有吸引力了。因为旧书在阅读时往往就没有那么多小心和讲究,读起来反觉格外随便。当然,本文并非提倡在书上任意“圈点”,这也看各人的习惯,有人爱圈点,有人爱摘抄,总之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因书而异,因效果而异,目的是使书真正发挥“效益”。至于借公家或私人的书,或版本珍稀的书,当然更不能在上面“圈点”,而应加倍小心爱护了。
朋友的书
每到年底,我总爱清理一下书架,看看还有多少没有读过的书。
抬头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书架上整整齐齐的一排新书。其实,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买新书了,不菲的书价是我不买书的主要理由。虽然不买新书了,但朋友的赠书不少,因此每年还是会收藏不少新书。现在的书开本大而重,像砖头一样,很不适宜随身携带,拿回来只能置于家中书架上,一放起来就容易忘,所以大都没有读过,至今还静静地排放在书架上。我知道,为写那些文字,朋友们熬更守夜,辛辛苦苦,不少人都是第一次出书,人家把书很当回事,送我一本,希望我能好好读读,我却将书一放就是很长时间,连摸都难得去摸一下,这对得起朋友吗?不觉有些内疚。为了还上朋友们的这笔债,我决定赶快挤出时间将朋友送的书都读一读。
现在这个时代,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本书问世,我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书都读完,只能选一小部分精品阅读。朋友送的书虽不能算精品,但由于彼此熟悉,书读起来就有种轻松感、亲切感,不像捧读经典那样带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对书中的内容也不敢轻易质疑。读朋友的书,心态是平静的,如有不同观点、或者有谬误之处,我们甚至可以一个电话打过去将意见告诉他。有时候,当你打开他的那本书之后,才会知道身边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看似平凡的普通朋友可能就是自己某方面的老师,因此让我不禁“洗耳倾听”。而“倾听”,则是让人知识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都不应被忽视。读一读朋友送的那些平凡的书,也是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独特的感悟,而每一本严肃的书籍肯定都有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内涵,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通过阅读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古今,与观点兴趣相投的朋友交谈,与观点兴趣不同的朋友对话,对于一个生命有限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那些悲喜揪心的情节,那些睿智穿透的思想,让我津津有味。读到幽默的地方,我常常开心一笑。读到精彩的地方,我会情不自禁为朋友叫“好”。有时候被我拈个“漏眼”,捉到个错别字,也会得意一阵,想着下次见面时怎么涮他一下。
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沏上一壶好茶,在缕缕水雾中品着清茶,嗅着书香,我捧起一本朋友的书,就如同与朋友面对面促膝谈心一样,读着书中一行行文字,就像听到他的侃侃而谈,有时会不由点头,有时又禁不住想与他争论几句,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更加懂得了朋友,知道了他光鲜外表下脆弱的内心,或者是他脆弱外表下的坚强斗志。我会惊奇地发现,这些秘密甚至是朋友从不会向人吐露的,却在书里轻易泄密了。读书是一种享受,读朋友的书则别有一种乐趣。
有一首流行歌叫《读你》,里面有句歌词是:“读你千遍不厌倦……”指的是读人。交友的过程就是“读人”的过程,只有彼此读透了、读懂了,才能称为知己。文友之间的交往往往都是从读作品开始,当我们读他的作品时,作者的行文思路可将我们带进他神秘的内心世界,此时,我们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与作者展开平静而又深远的内心对话,用心去体会朋友的人生和性情。文如其人,文章的风格体现的就是人的风格,有时我们会因为一篇作品而喜欢上一个人。反过来,我们也会因为喜欢一个人而特别关注他的作品、喜欢上他的书。当我寂寞无聊时,朋友的书就是我贴心的伙伴,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身边永远有朋友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