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一阙词,一片心(随笔)

编辑推荐 【江南】一阙词,一片心(随笔)


作者:星月文君 童生,626.8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10发表时间:2017-01-12 17:54:38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多了一个习惯:总喜欢在空寂无聊时,习作上一阙词,然后自我陶醉半天。习作的是词,也是我的心,当无可名状的悲伤袭上心头时,词即成了心的代言者。
   自小未受过系统之古典文学教育,对诗、词格律之道,向来不甚了解,又无苦读、苦学之精神,故时至今日,所谓习作词者,不过仿其书写格式而已:至于格律,实羞于与行家过目矣。
   一阙词,一片心,不过聊以自慰而已。
   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志怪小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章回体小说,一条古典文学史的长河,在每一个节点上都有它的闪光处,但随着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快,在某一个回眸处,也许已经错过了最美的邂逅了……
   无庸讳言,每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都期待着有一场刻骨铭心的邂逅。于我,亦如此。不同的是,我早已习惯了走在这条古典文学史的长河边,或遥望,或呆想,或穿越千年的沧桑,为那些存在或不存在的人把泪飞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你可知否?
   千年以后,谁能知晓曹孟德当时为什么要作《短歌行》呢?
   诗以言志,志不尽意,故后来人只能猜谜也。
   一首诗,一阙词,即一种心境:一百个人来解读,即有一百种诗意、词味。若问孰是孰非?答曰:无是非之分,有人生之别。
   由于脑瘫之故,导致记忆力一向不敢恭维,虽未到“不知今夕是何夕”的地步,然也是“原来书生为故人”的程度了。所能背出的诗、词,从来都是支离破碎的,或半阙词,或一句诗,能记住之原因实为已是家喻户晓了。
   照理说,记忆如此,应对诗、词敬而远之才是,实则我对诗之态度亦是如此,唯独于词有一见倾心之感。此恰似男女之间一见定终生般,是不讲道理的,或良缘,或恶缘,岂是人能知晓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这是李煜的心境:国破了,家亡了,寄人篱下,得知自己心爱的女人被胜利者蹂躏,还要假装糊涂,甚至于强作笑颜,人到如此,何以为人?史书告诉我们,李煜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一味填“淫词艳曲”,不顾警报如飞雪,实为咎由自取!那谁能告诉我,李煜的理想是做一位江南国主,还是一个自由词人呢?是的,除李煜外,没人能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我所知道的是,他肯定不喜欢江南国主这份工作,却又迷恋着南唐皇帝这个头衔,所以他没得选,便只有一江春水尽付东流了!
   李煜,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将何去何从呢?
   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在李煜国破家亡152年以后,一个叫赵佶的艺术家兼皇帝终于和他殊途同归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有多久?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如果用它去怀念一个人,会不会每天都彻夜难眠、泪如雨下?不会。至少对于东坡而言,不会。但在那个寒风凛凛的夜晚,于梦里邂逅了自己十年未见的爱妻,多少的别来心事岂容三言两语道尽?
   当时青春年少,转教岁月蹉跎。往事如风,官场沉浮,人已四十,不言思念,唯有一把老泪……
   一个男人,有多少事,只能和一个人诉说,你可知道?夜晚,夜晚,对,就在那些疲惫后的夜晚,望着往惜的窗台,却找不见那个最为熟悉的你……蜡烛已快燃尽,可我还有话要说,可明天的工作还在等着我呢,时间不够了……我只想告诉你,你永远是我最合适的倾诉对象……
   真正的男人不会经常说我爱你,但会永远把你放在他心里,如苏轼。
   真正的爱情不是天天陪伴你,而是永远不让你一个人流泪,如苏轼。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这首《满江红》是否是岳飞所作,至今在学术界始终莫衷一是,但我还是将它录下来了。若究其原因,即便非出自岳武穆之手,也是他爱国情怀的主导思想,应当被千古流芳、永久歌之!
   公元1127年,北宋钦宗靖康二年,注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份。当年四月,北方的金政权在灭辽以后,经过数年的情报摸底和试探性进攻,得以弄清楚了北宋的军事实力,于是大举南下……过程就不描写了,因为凡是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
   战争结果:东京(今河南开封)沦陷,徽、钦二帝及除康王赵构外的全部皇族被俘,北宋灭亡。
   赵构因不在东京,侥幸得免,于靖康二年五月初一,金兵得胜北归后,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
   即位之初,迫于形式和舆论压力,一度支持抗战派,做出一副收复河山的姿态。实则就想得过且过,偷安江南,哪怕是向金称臣,再不济也要保住一个诸侯王的地位。至于坚持北伐、收复河山,然后迎回二帝,自己再退位做他的康王。读者诸君请想,换作任何一个思维能力正常的人,他会愿意吗?
   岳飞的一阙词,表白了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却没有看透赵构的一片私心……不,他或许看透了,但千不该万不该将赵构不可告人的私心说出来了呀!帝王之心,可猜而不可言,这一说出来,岳飞的人生就彻底悲剧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社会,无论再过多少个世纪,有些话永远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你如果想保住饭碗,就不要揭老板的短。否则,如果被炒鱿鱼了,我只能送君几个字:不懂游戏规则者,活该被淘汰出局!
   欲杀飞者,非金人,非秦桧,非王氏,乃构也!
   是的,岳飞,不是我想杀你,只因你不懂一个政治家的无可奈何之处!岳飞,我承认,你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可你却不适合玩政治这东西!
   是的,让我们从历史的源头看起,总有几个名字让人叹息不已:项羽、吕布、于谦、袁崇焕、彭德怀……
   犹记得《宋史·岳飞传》的最后两句:“呜呼冤哉,呜呼冤哉!”冤吗?很冤。冤吗?不冤。还是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还是那个旧论:殊途同归。只是,不知那位三呼“过河”而亡的宗泽老将军,若知道是这个结局,将作何感想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声声慢,一声又一声,凄凉之意哪堪言语!哪怕是在炎炎夏日里,读李易安此词,都有一种透心之凄厉,就此点而论,这首《声声慢》堪当千古绝作矣!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靖康之难后。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宋词鉴赏辞典》李清照生平简介)
   关于易安生平之史料实为少见,故有必要引以上文字,以窥其人生轨迹,便以了解其创作历程与词作思想。故凡研读文学作品者,必先研读其作者生平之史料,此乃为学子所必知矣。
   当然,仅以上概述之简介,实难得知易安生平之一二细节处,但已窥之其生不逢时、颠沛流离之命运了,乃足矣。
   据《金石录后序》载,我们可知,德甫、易安夫妇居住在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的十年,应是他们人生中最为幸福的一段时光了。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曾在他的《浣溪沙》下阙词里对他们夫妻的幸福生活有如下概括式的描写: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但,靖康之变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书画、金石渐渐流失,丈夫去世等一系列的打击,都使易安的人生变得孤寂、词作变得凄厉……就《声声慢》而论,把一首悲秋词写成这样,和她早年那些婉约风格的词作已有很大区别了。一观而知,这首《声声慢》定是她晚年凄凉生活的自我写真:在冷冷清清的夜晚,一个人守着窗台,细雨在滴滴答答的下着,手端半杯残酒,却品不出任何滋味,只是没情没绪的挨过去罢了……
   学术界曾有文章争论易安在丈夫去世后,是否改嫁过他人?在我看来,无论她是否曾经改嫁过,此纯系她个人的私生活,实无多少学术研讨之价值,毕竟学术专家不等于古人的“八卦记者”。不过,就从我个人的感情上来说,到是希望她曾经改嫁过,那样,至少有段日子她不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一个人度过的。
   李易安,无论如何,“千古才女”这个赞誉,你当之无愧矣!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琬《钗头凤》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母题,而这两阙《钗头凤》背后的爱情故事,也许曾经让很多人为之流泪不止,乃至于至今都不能释然!
   现在看来,也没什么,就是婆婆不喜欢儿媳,然后逼迫小夫妻离婚了这点事而已。棒打鸳鸯之事,从古至今,何其多也,实不足为奇矣。东汉末,那著名的《孔雀东南飞》里,小夫妻两双双被逼殉情的场景,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控诉!凡初读到陆游和唐琬之间爱情悲剧的人,几乎都不能释然,并会发出疑问:你们太软弱了,为什么不抗争到底呢?
   是啊,为什么不抗争呢?
   当你的人生经历了一些事情以后,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就一直没有抓住事情的关键点——为什么陆母不喜欢唐琬呢?
   婆婆不喜欢儿媳,丈夫左右为难,此纯属一个家庭内部矛盾,实不足于与外人道,故二人爱情悲剧之因始终是一个谜。自古道:“家丑不可外扬。”陆、唐本来就是包办婚姻,故在婚前陆母对唐氏之为人名声、脾气秉性等不可能没有了解。再者,自己帮儿子选择的媳妇,婚后自己又不满意,乃至非得逼迫二人离婚了才能罢手,这等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耳光呀,非万不得已又不能明言之原因,陆母绝不会如此行事矣。
   当此之时,那位后来大名鼎鼎的理学家朱熹大圣人尚未出仕(1151年(南宋绍兴21年),也就是陆、唐在沈园偶然邂逅的那一年,朱熹初入仕途,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所谓“三从四德”也没有后来那么严厉。然虽说如此,让感情甚笃的儿子和儿媳离婚,若无难言之隐,实难如此狠心。
   既不知促使陆、唐被迫离婚之实因,又有“百善孝为先”之古训,故作为后来人只能叹息一声“有缘无份”,以抒感慨罢了。然,故事如果到这里戛然而止了的话,就不会被流传千古了。
   绍兴21年的春天,陆游独自一人前往沈园游玩,却巧遇了已改嫁赵士程的唐琬。看见他们夫妻偕手同行,想起惜日自己和唐琬在沈园的场景,惆怅不已,于是有了第一阙《钗头凤》。故事里说,唐琬见之,感慨万千,遂一病不起,病中填《钗头凤》以答之,后即郁郁而终!
   我之所以加上“故事里说”,实因第二阙《钗头凤》是否为唐琬病中所填,至今仍是一个谜也。事实是,绍兴古城内的沈园因此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名声大噪矣。
   我没有去过沈园,但知道园内碑廊上刻有两阙《钗头凤》,它们在那里给游客们讲述一个近千年以前的、并永不会老去的爱情故事!

共 757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酷爱文字的人,总是以笔写心。每一篇文字,都倾注了作者无数的心血,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时甚至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地。读书写文,为一种雅兴,会提高人的素质,陶冶情操,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充实。作者这篇文写了自己对几阕名人诗词理解和剖析,同时也给读者提示了这些作品的特点和当时词人写下这首词的时代背景。曹操在《三国》里被人称为枭雄,可是他与曹植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绩和建树是不可取代的。一代词帝李煜,做皇帝是失败的,可是他的诗词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文学历史长卷中是很精彩的一笔。岳飞的忠义和他的《满江红》早已成为民族英魂的典范。李清照,是大家公认的才情女子。她的词前期清丽婉约,后期词作温婉凄美,字字焚心。陆游的经典词作很多,尤其那篇《钗头凤》和文字后面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纳兰词是清朝一大亮点,也深受现代人的喜爱。毛泽东诗词,在现代诗词中也有自己的特点。这篇文作者围绕着词与心,精心解读。构思严谨,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见解独到。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杨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杨花        2017-01-12 18:00:13
  每一篇文字,都倾注了作者无数的心血,这篇文作者围绕着词与心,精心解读。构思严谨,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见解独到。
杨花
2 楼        文友:杨花        2017-01-12 18:01:01
  感谢赐稿江南烟雨,期待更多佳作。编按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海涵。
杨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