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柳岸·希望】呦呦鹿鸣(杂文)

编辑推荐 【柳岸·希望】呦呦鹿鸣(杂文) ——对屠呦呦获奖的感言


作者:若水一生 童生,709.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85发表时间:2017-01-13 21:28:53
摘要:一个伟大的发明,改变了中国本土科学家无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 尴尬局面。我希望,有更多的屠呦呦。

【柳岸·希望】呦呦鹿鸣(杂文) 我曾一直在纳闷,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为何就无法在普世关注的诺贝尔奖中拿出真材实料?
   前几年,有位作家莫言,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众所周知,文学,并不为全体所认同,作品问世,褒者将其捧上天,似乎其每一个字都是智慧,每一句都是思想;贬者将其打入深渊,似乎处处都是丑陋,入眼一无是处。我不是文豪,甚至连作家都不是,对莫言的获奖,并无特殊的兴奋,无他,在有色眼镜之下,获奖的并不等于最好的。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未有获过什么奖,而一个半世纪的脍炙人口,流传于世,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对“诺奖”批评声在我国,从来没停止过。大多抨击,集中在它的政治观点,价值取向,它的决定权把持在少数人手里,根本就不公平云云。或多或少,在批评声中,会有一股子酸酸的味道,惹人反感。“诺奖”除了有政治倾向的“和平”、“文学”几项之外,还有“科学”,它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这几项,倾向和取向,都不能左右奖项的评定,它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2015年,一条突如其来的报道,打破了我国无人获科学类诺奖的尴尬。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个科学家分享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三确定屠呦呦不是*籍华人之后,我搜了百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科学不分国界,科学讲求真才实学,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的成功获奖,诠释了这一真理。不是人家有偏见,而是自己没成就,屠呦呦的获奖,对持“狐狸·葡萄”心态的攻击者而言,是耳光还是当头棒喝,世人自有评说。
   终于有了本土的科学类诺奖获得者,作为中国人,兴奋自豪自然是不打一处来。然而,看了若干有关屠呦呦的评论文章之后,异样的滋味,如烦人的蚊蝇,怎么也驱赶不去。
   屠呦呦不是中国院士。据介绍,在同行眼里,她是“贪天之功为己有”,是只说自己如何伟大而别人如何渺小,人品有大缺失。中外学术界都没有人否定发现青蒿素的价值和意义,但中国学术界对屠的认受程度却是很低,因此,几次中国院士的评选,屠呦呦都是落选。
   我是第一次听到屠呦呦的名字,也是第一次知晓她的成就。对她的为人处世,绝对没有发言权。但是我了解,作为科学家,她一定是执拗和孤独的。人不疯魔不成器,在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中时,得罪人和被人误读甚至妒忌,在中国并不是稀罕事。说到功劳,每一项科研课题,都有牵头人,由他确定课题的方向,研究的方式,解决关键问题的办法。也由他组织研究班子。动手动脚的体力活,牵头人很少参入,但他绝对是最累的,因为思索,因为协调,因为脑力的消耗。舵手的智慧,决定成败。那么,在成果出来后,有什么理由不计入他的名下?国人见不得他人好的陋习,在科学界居然也能大行其道,这样的文化,当真可怕。
   联想到“水稻之父”袁隆平落选及另一位研究水稻的农学家当选中国院士。再联想到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在庭审时交代,他索贿中的2300万元,均与参选院士需要花钱有关。这现象,是不是令人疑窦顿生?如果中国院士的评选也不以成败论英雄,也成为私壑角逐的名利场,那么……
   人在做,天在看。院士不当也罢,有硬把式,就有天下。与其妒忌去污名别人,何不把精力放到深化自己的学养上?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父在给其女取名时,用了《诗经》中的呦呦。而对应的蒿,又正是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植物。是巧合,还是天意?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对青蒿素的肯定。在国际上对屠呦呦的几次颁奖之前,我国已经给予了她应有的荣誉:
   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等等。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眼无珠!
   几千年的沉淀,几千年的积攒,华夏民族早就具备了智慧基因。国人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活版印刷,就是我们的祖先在千年以前甚至更久远的时间创造。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可惜,我们的发明,是别国在充分延伸,派生出来的坚船利炮,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比的羞辱。
   一个半世纪之前,法国作家雨果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大意):中国是一个神奇且满是智慧的东方国家,她有许多震撼世界的伟大发明。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把发明当成一个个胎儿,然后泡在酒精瓶里。
   中国人,有无比的智慧。中国人,也饱受龌龊的侵袭。一个屠呦呦,一个青蒿素,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据统计,因为这个伟大的发明,已经拯救被疟疾折磨的数百万生命。然而,在诺奖出炉后,我们却听到太多不和谐的声音。借用一句网络常用语:羡慕嫉妒恨,应该是屠呦呦处境的真实写照。
   就像网络游戏,我们已经开始冲关,并且已经冲开诺奖的第一关。有什么理由,不给那些真正的科学家更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潜心研究,多些发明并自我延伸?
   清除浊流,净化环境,别让不相关的因素去干扰能人大匠的工作,别让达者的胎儿夭折,当然,更别把胎儿装在酒精瓶。
   我希望。

共 23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文章列举了屠嗷嗷在药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她的青蒿素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福祉。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这样一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我们耳中竟然是默默无闻,甚至不是中国院士,而且在诺奖出炉后,还有太多不和谐的声音。文章对这奇怪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它的弊端所在。但也指出,国家给了她应有的荣誉,这些不是所有的人有眼无珠。文章在最后呼吁:“清除浊流,净化环境,别让不相关的因素去干扰能人大匠的工作,别让达者的胎儿夭折,当然,更别把胎儿装在酒精瓶。”文章抨击时弊,解析社会阴暗面,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令人回味,警示社会!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7-01-13 21:30:01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冬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7-01-13 21:30:43
  一篇警示社会的好文章,值得国人深思,警醒!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若水一生        2017-01-13 22:19:10
  给真正的科学家们一个潜心研究的坏境,我国将会有更多的发明,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7-01-13 21:31:13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佳作再次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3 楼        文友:若水一生        2017-01-13 22:24:23
  柳琴社长:本文是想作为《希望》征文的,因不懂操作导致与征文无缘。您可有办法解决这问题?
4 楼        文友:刘柳琴        2017-01-13 23:15:45
  已经加上征文标志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5 楼        文友:老百        2017-01-15 06:19:45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现在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5 楼        文友:若水一生        2017-01-15 11:04:47
  好端端的世界,被污水浊流侵袭得不成体统,愤慨。
6 楼        文友:异乡的默默        2017-01-15 14:14:38
  欣赏佳作,最喜欢这一句“人不疯魔不成器,在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中时,得罪人和被人误读甚至妒忌,在中国并不是稀罕事。”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若水一生        2017-01-15 15:21:48
  这是有感而发。家母是知名教授,没有屠呦呦这样伟大的成就,但也是获奖无数,也同样遭人妒忌。
7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7-01-16 10:24:02
  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回复7 楼        文友:若水一生        2017-01-16 13:12:48
  小事不公,都能容忍,最多伤了和气。大事不公,天理难容,那会动摇国本。
8 楼        文友:异乡的默默        2017-01-17 14:44:53
  文章用犀利的语言对屠呦呦这样一位出色的科学家竟然不是中国院士这一奇怪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社会上的诸多弊端。并发出诚挚的呼吁:“清除浊流,净化环境,别让不相关的因素去干扰能人大匠的工作,别让达者的胎儿夭折,当然,更别把胎儿装在酒精瓶。”针砭时弊,剖析社会阴暗面,发人深省,警示社会,包含正能量。
回复8 楼        文友:若水一生        2017-01-17 16:00:57
  有感而发,不平则鸣。华夏民族不缺智慧。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坏境,成就将是井喷般的壮观景象。
   谢谢默默社长赐帖。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