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指间】远行的父亲(散文)

精品 【指间】远行的父亲(散文) ——写在父亲离世二十二年后


作者:吃嘴猫猫 童生,78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34发表时间:2017-01-14 00:48:08
摘要:算来,父亲离我们而去,已经有二十二年之久了。

【指间】远行的父亲(散文) 1
  
   算来,父亲离我们而去,已经有二十二年之久了。
   在这期间,我无数次地提笔,想把对父亲的思念诉诸于文字。然事与愿违,除了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深之外,我无法写出一个完整的字。但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不会让父亲失望。生活把我千锤百炼,记忆则因为时间更加鲜活,父亲在遥远的彼端一直看着我,耐心地等待我长大、成熟。
   我想,这一次,我也许可以向父亲交上一份他比较满意的作业了吧。
  
   2
  
   父亲姓韦,名随中,祖籍河南洛宁故县,1935年生人。家境贫寒,父亲七岁那年,祖母生病,不治而死。祖父在地主家扛长工,没了娘的父亲便成了他舅家的常客。父亲还有个弟弟,无力扶养过继给了当地一姓白的大户人家。即使如此,祖父还是难以维持生计。为讨活路,也为了躲避抗战后的那段“拉锯”之乱,祖父携父亲从老家洛宁辗转来到卢氏,投奔距县城二十里的城郊乡北苏村一个王姓的亲戚。那是1947年,父亲只有12岁。但是那亲戚在祖父他们到来后,借口家里遭贼拒绝归还祖父寄放的几个包袱。包袱里是祖父全部的家当。
   祖父带着父亲,只好在村里的火神庙里栖身。祖父出去扛长工,父亲给人家打短工。连母亲也说不清他们爷俩当时的光景是怎样凄惶,只记得父亲瘦高的身材,冬天穿得单薄,鞋子也常常张着嘴。
   可以想象,幼年的父亲一定吃了很多苦。但苦难同样赐予父亲很多珍贵的东西,比如勤劳、勇气以及担当和责任。父亲在十六岁时引起了同村一位老人的注意,她不嫌弃父亲的穷,做主把她的其中一个闺女许给父亲。从此,父亲的生命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3
   父亲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父亲和祖父在北苏村落脚时,还没解放。为谋生,父亲什么活儿都干,小小年纪便尝尽各种冷暖,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冷峻性格。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没人关心他在做什么。尤其是父母亲订婚后,父亲常常无端消失,有时连着十天半月不见父亲的人影,这让外婆和祖父开始担心。外婆和祖父都不能从父亲那里问出端由。父亲口头答应不再乱跑,但仍然会莫名其妙地消失,又莫名其妙地出现。直到土改开始,父亲以土改工作队积极分子的身份出现,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原来,父亲早就是党的人了。
   父亲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于是在他入党那天起,填履历时,生日一栏填的是七月一日。古语说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父亲为报党恩,用了一辈子。
   整个土改时期,祖父很少见到父亲。那个他一向很少操心的小子,好像一下子长大到让他无法掌控。父亲是党的人,忙的是大事。祖父只是偶尔从旁人那里听到关于父亲一星半点的消息,比如带着工作组在祁村搞土改,或者在火炎村的大会上发动群众。为此,祖父生气父亲因为公家的事耽误了自家的庄稼,但父亲对 他的训诫置若罔闻。到最后,祖父不得不向儿子妥协,任凭父亲在外面闯荡。
   土改结束后,大概是1950年,父亲被分配到县医院工作。可能连父亲自己也没有想到,他随意填在表格上的参加工作时间,因为忽略了土改那两年,而最终未能跨进老干部的行列,自然也无从享受国家后来针对老干部指定的各种政策上的照顾。很多人为父亲抱亏,但父亲却对此毫不在意。从母亲那里我了解到,父亲在土改前那两年的工作,其实冒了很大的风险。因为今天是国民党掌权,地主老财就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明天又可能是共产党说了算,穷苦百姓就扬眉吐气欢天喜地。老百姓把那段时期称为“拉锯”。那种情况下,为哪一方办事都有很大的危险,难怪父亲在村里的消失即使连祖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就是这么重要的两年,却在填工作履历的时候被忽略掉了,即使别人提醒他去纠正过来,父亲也从来都是淡然否之。
   于是,父亲从1950年正式进入体制。在他长达46年的工作生涯中,父亲真正为体制鞠躬尽瘁,发挥了作为一颗螺丝钉的作用。历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竟然先后在11个工作单位停过,这大概是现在的公务员无法想象的。从县医院挂号科,到县政府人事科,再到县组织部、公安局,然后又回到县组织部,接下来先后在瓦窑沟公社、横涧公社、龙驹公社、城郊公社工作过。返城后在卫生局工作,1993年7月1日从县人大退休。退休后不到一年,1994年4月14日,农历四月初四,父亲因突发脑溢血病故,去世时尚不满61周岁。
   如果照现在人的思路看问题,父亲的人生算是很失败。一个解放前便参加革命工作的人,不仅与老干部失之交臂,未能享受到体制的任何优惠,而且把几乎全部的人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体制。无论他在哪个单位,怎样恪尽职守,也从来没有进入到权利的核心。说得再直白些,就是父亲职务的称谓前头,永远都有一个“副”字。即使这样,父亲也从未对自己的工作有过丝毫懈怠或不满,甚至不容许子女在他面前说出任何对体制不恭的话。用父亲的话讲:“做人要知恩图报,是党给了我一切。我得对得起党员这俩字。”
   父亲吃的是没文化的亏。在仕途上从未得意的父亲又何尝不知其中的缘由?为体制干了一辈子的他,对子女的要求只有一个,那便是好好读书。
  
   4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影子及其模糊。我勉强能想起来的,也仅仅只是他的不苟言笑和他弯腰干活的背影。
   我曾经就此事问过母亲:“我伯为啥老不在家?”
   母亲说:“你伯是公家人,得给公家干活。”
   啥是公家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夏天回来收麦和过年那几天,父亲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习惯了没有父亲的日子,甚至在父亲偶尔回家的日子,我会平添许多拘谨和约束。
   有几件小事,也许能见证父亲的为人。我10岁那年,父亲因眼疾住院。正值寒假,母亲打发姐去城里照看父亲,我赖着跟去了。刚找到病房,见俩老乡在和父亲说话,蛮亲热的样子。过了好一会,父亲才送他们出去。我和姐看见桌上放着一布袋子,里面放的是核桃柿饼。我和姐正是贪嘴的年纪,何况柿饼核桃都是稀罕玩意儿,平日里见到也吃不到。父亲回来,看见我和姐一人一个柿饼,正吃得欢畅,顿时声色俱厉,一顿训斥。我和姐不知所措,为什么平日里只需一个眼神就能秒杀我们的父亲,那日里为什么因为一个柿饼大发雷霆。含在我嘴里的一块柿饼吞不下去吐不出来,眼泪憋的我上不来气又不敢哭出来。原来,那布袋子里的柿饼核桃是瓦窑沟的老乡拿来看父亲的。父亲不能当场拂了老乡的心意,虽然收下了却是要退还给人家的。谁知送走老乡回来发现我和姐竟然吃上了,父亲自然大动肝火。后来怎样我不知道,但那个装柿饼核桃的布袋子我却再没见过。
   大哥高中毕业后入伍当兵,被父亲的同事相中了,于是把自己的闺女介绍给大哥处对象。见过大哥对象的人都说姑娘长得好,和大哥般配。两人也处得挺好。但后来在大哥转业还是复员的选择上却出现了问题。姑娘在供销社工作,她明确表示不会嫁给一个农民。父亲当时在火炎公社(后改为城郊乡,现为东明镇)任副书记,如果他稍微活动一下,大哥是不用回家当农民的。父亲和大哥长谈了一次,结果是大哥扛起了锄头,而那个姑娘则从此再也没出现过。
   再讲最后一个故事吧!也许这又是父亲一辈子不会变通的一个例子。时间的脚步已经迈到了1989年,我已经是师范一年级的学生,渐渐能够理解父亲的行事作风。年关将近,一天晚上,一位据说是父亲同事的儿子来找父亲,为的是承建单位家属楼下的一排门房。父亲直言不讳告诉人家,谁出钱少质量好资质硬就给谁承包,有啥事到单位说。话不投机,不一会那人悻悻而辞。母亲为父亲担忧,担心因此得罪了单位同事。父亲却想得开,对母亲说,便是得罪,也是一个。但如果我贪图那点回扣,降低了工程质量,我没法给这栋楼所有的住户交待。
   父亲那个年代,尚不流行反贪反腐。父亲的工作,也从来没有位高权重。父亲的嘴里,更是讲不出什么廉洁奉公那样的大道理。但是我的父亲,除了遗憾自己上学少没文化外,他真的是可以无愧人生了。
  
   5
   今天我还问母亲,父亲当年那么穷,为什么还能看上他?
   母亲说:我那时忙着放牛下地,哪儿知道这件事?都是你姥姥当的家。你姥姥说,他人好,靠得住。
   姥姥慧眼识金。
   父亲有工作,母亲是农民,自然生下来的孩子也都是农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相对于市民来说,生活不知要苦上多少倍。父亲这样的家庭结构,当时被称作“一头沉”。也有像父亲这样“一头沉”的离婚再娶的,人们把他们叫作现代陈世美。
   母亲给我们讲过父亲的一个故事。那个故事是父亲讲给母亲的。现在我讲给你们听。
   那是父亲在“四清”工作队的时候。一天父亲回家,同行的还有几个同事。母亲很热情地招待他们。晚上,父亲告诉母亲说,同事里面的那个女的,对他有意思。而且明确说,如果父亲愿意离婚,她不嫌弃父亲身下有个男孩。母亲说,那好呀,你就不用“一头沉”了。父亲告诉母亲,他之所以没有瞒着母亲,就是要让母亲放心,他永远都不会当陈世美。父亲问母亲,现在你知道她了,你会给她难堪吗?母亲说,你明知道我不会,我只会待她更好。
   母亲讲故事一点也不生动,但我们却从里面听出了父母亲最质朴的誓言。
   其实,谁说他们不懂爱情呢?今天母亲还向我坦白,在她和父亲订婚后,父亲还送给她一根钢笔和一个笔记本,给她说让她好好学文化。
   姐说:哇,好浪漫哦。
   我问母亲收到礼物的感受。
   母亲笑着说:差点没吓死我。我们那时候,结婚前别说说话,连见面都不许的。
   但母亲心里是欢喜的,虽然她都不记得后来把父亲送的笔和本丢哪儿了。然而七十八岁的母亲,提起这件事依然一脸满足的笑。
   我们家保存的很多老照片上,父亲青春英俊的身影依旧,他和他身边站立的那个漂亮的女人,携手一起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用婚姻见证了世间最朴素最真挚的爱情。
  
   6
   毫无疑问,父亲是我们家的天。
   父亲为这个家,盖了两座房。第一座房,是把原先土改时分给祖父的老房子扒倒重建。土木结构的三间瓦屋,父亲像只负重的蜗牛,用了好几年,一点一点积攒盖房的材料。扎地基的石料,是父亲和大哥用架子车一车一车从河滩拉回来。檩条和椽子,是他从南山买了一根一根装车拉回再一根一根卸车。砌墙的土坯,是他和大哥提着杵子一块一块打出来的。我犹记得,盖这座房时,傍黑工匠下工,父亲却继续忙碌至深夜。除了开饭喊父亲他们吃饭,父亲根本无暇和我说话。
   母亲说,这两座房的每一块石头上,都流淌过父亲的汗水。每一面墙里,都搅拌了父亲的汗水。每一片瓦上,都渗透了父亲的汗水。
   这两座房,一座给了大哥,一座给了二哥。
   父亲竭尽所能给我们兄妹提供温饱的生活。两儿两女,一个一个之间都相差没几岁,个个都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岁。上世纪七十年代,不光我们家是缺粮户,不过我们家缺的更多。父亲要养活我们,只有更加精打细算并把自己的口粮省了再省。除了收麦和过年那几天,母亲蒸的馍里能掺点麦面,其余时候,我们统统吃纯玉米面馍。尤其是冬天一口咬下去,硬得像石头,硌得牙根疼。但这,还是父亲想方设法给我们买的统销粮,起码不用饿肚子。比起同龄人里每天只能吃两餐而且很少能吃上馍的,我们已经是很幸运了。
   父亲不是农民,但父亲的庄稼活儿不亚于村里任何一个农民。犁地的时候,借不来耕牛,父亲扶梨哥姐拉梨,决不耽误播种。农村人把麦收叫作龙口夺食,最关键就那几天。那几天,父亲率领一家人,灰灰明时下地,天擦黑时返家,半夜起来打麦。请来的短短几天假,父亲要做到颗粒归仓。父亲说:宁叫挣死牛,不叫翻了车。在承载了一家人的前行的车上,父亲就是那头负重前行的牛。父亲,对不起,我能想起来的仍然是您辛苦劳动的镜头。梁家塬上有一块地,分到我们家之前因为疏于打理,长了遍地的菅草。那是一种扎根极深蔓延极快的草,根儿细长细长,见土就钻,越钻越深,嚼起来甜丝丝的,所以又叫甜甜根儿。就是这种叫甜甜根儿的草,一旦地里长了它,很快就会吞吃掉整块地的庄稼,塬上有不少的地块因它不长庄稼荒了。 父亲偏就不服气,带领全家人,扛着锄头,披星戴月好几天,硬是把所有的菅草连根刨掉。上塬的时候,框里抬着石头垒地堰,回家的时候,框里装着菅草根,把它扔到远远的沟里。来年,整个梁家塬,只我们家的庄稼长得最为喜人。原来,地也是有心的,知道谁真正待它好。
   还有件事,至今想起来,我的心依旧被揪得生疼生疼。那时我应该正在市里读师范,我们家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暑假里的一天,父亲下班回家,手里提了两只皮鞋。皮鞋又瘪又脏,一看就知道是人家扔掉被父亲捡回来的。母亲坚持让父亲扔了,但父亲置之不理,说打了鞋油,跟新的一样,不就省下一双鞋钱了吗?以至于多年以后,一天夜里,我竟然梦到去世的父亲穿着一双破烂的鞋子,出现在我面前。梦里醒来,想起父亲捡鞋子这事,愧疚难过之情令我难以自抑。

共 12176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这也是一篇饱含深情而不是有感而发的文章。只有对生活有了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才会写下对已故22年的父亲,从内心悲切思念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但每个人不见得都能对父亲有如此细致的回忆和饱含浓浓深情的思念。当然,这也不代表人都不爱自己的父亲。对父亲的爱,对亲人的爱,有多种表达,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无疑是很好的表达方式之一。作者用细致的笔墨酣畅淋漓的倾诉了心中难忘的父亲。为什么说父爱如山?没有这座“大山”遮风挡雨,家在何方?自己又在何方?文中的父亲是辛苦的,出生、生活在那个艰难困苦旧社会的年月。刚从好年代退休,该颐养天年,却不幸因病驾鹤西去。作为懂事明理的儿女,怎不心痛?!所以,作者也是用自己的经历再次提醒世人,避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一位好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推荐阅读。【编辑:铁笔浪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15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文敏来也        2017-01-14 19:28:38
  期待猫猫又得精品,但愿您佳作再现,祝写作愉快和冬安!
诗词、楹联研究员。
2 楼        文友:郭文敏来也        2017-01-19 22:40:13
  一口气看完了这篇文章,写得好,故事逼真,感人肺腑,实是难得的对父亲大人追思的回忆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潸然泪下,也许您的父亲在九泉之下因为生有您这好女儿而自豪不已,尽管工作忙时还未尽到孝心,我想,他是完成理解和疼爱您的,此乃无私的父爱也!问好,祝贺君之又一佳作喜获精品!
诗词、楹联研究员。
3 楼        文友:晨风儿        2017-10-24 23:40:39
  看到这篇动人的文章,就像是一个叙事者在说父亲,回忆,感情挚深!拜读,学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