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军警】乌 木(小小说)

精品 【军警】乌 木(小小说)


作者:李冬 童生,68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73发表时间:2017-01-14 16:40:30

刘金玉和张青到一条河道边垂钓。他俩发小就是玩伴儿,好的就像亲哥俩。张青听一位乘坐他的出租车的乘客说,这是一条古河道,据滨州的一位文物专家考证,是隋代开凿的大运河故道,废弃一千多年了。张青估计鱼虾不会少,也许能钓上大鱼来。两人一商量,就到了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来了。
   这里的一切都好像是原生态。河道被一片密匝匝的老树、小树包围着,很难钻进树林。好不容易进去了,才看见平静的水面上。长着紫溜溜的水萍花,绿油油的水草,水上还活动着“打油打酱”一类的小生物。岸边芦苇杂草丛生,青蛙聒噪,垂柳的枝条轻抚头顶,这里的环境优雅,诗意盎然,真是个垂钓的好地方啊!两人坐下不久,刘金玉就钓上两条二斤多的鲤鱼。张青眼馋,就说:“啊呀,刘哥,这么一会儿,你就钓上两条了,我可还没见鱼毛呢?”刘金玉没看他,眼睛紧盯着鱼漂,回了一句:“钓鱼要沉得住气,无论干什么,心浮气躁都是不行的。再说了,你总舍不得花钱买高档鱼竿,你的竿太短,连虾都钓不着,你呀......”
   张青没钓上鱼,心里憋屈,就说:“你的钓鱼技术也不好好教我,我还是个‘二把刀’的新手啊,能钓上一条鱼,我就知足了!”正说着,张青忽然喊了一句“我的鱼漂动了,怎么拉不动呀?”张青急着喊刘金玉,“你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呀?”刘金玉一边说他笨,一面赶紧过来帮他提竿。怎么使劲儿也提不动,就说:“你的鱼钩让什么东西剐住了,水不深,你下河看看!”张青脱了鞋,穿着短裤下河了,不一会儿,找到了鱼钩,他丧气地说:“今儿个真倒霉,没钓着鱼,却勾上了一块大石头!唉!”
   刘金玉脑瓜爱思索,立马觉得蹊跷:“不对,石头怎么能挂住鱼钩,你再去摸摸,有小块的石头,你摸上一块来,我看看。”在张青眼里,刘金玉就是“智多星”,对他的话,百依百顺。第二次下了河,果然摸上一块火柴盒大小的石块,刘金玉一看这石块儿,通体乌黑,似乎有纹路,更觉得奇怪了:“莫非是什么化石吧?”刘金玉是个爱研究的人,对这个发现,他要弄个明白,就立马给退休在家的叔叔打了电话。刘金玉的叔叔,就是县里的文物专家刘志良,曾经当过十几年县文物局局长,如今退休在家,县里的文物鉴定,那可是非他莫属。听到刘金玉说的情况,叔叔回答得很干脆:“离我家不远,你让张青开车来接我,我去看看!”
   老专家来了,用放大镜仔细看了一会儿,就说:“这哪是石头?这是阴沉木啊!也叫乌木,千年以上不朽,很罕见,好珍贵呀!”张青忙问:“什么乌木,我头回听说,您给我仔细讲讲吧!”老爷子干咳了几声,就慢悠悠地说开了:“乌木是对阴沉木的俗称,它是两千年至一万年前,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细菌等微生物活动等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又称炭化木。乌木主要分布在四川四条大江及其支流区域。在这里发现,是大运河漕运兴盛时,偶然掉下来的木头,就埋在河底的淤泥里了。乌木历经岁月沧桑、饱受多种自然外固和内固之力,使其天然形状怪异、古朴、典雅,仪态万千。乌木为不能再生资源。怎样鉴别乌木?你俩都记住着这样一首分辨乌木的口诀:‘身如炭黑,颜色有殊,遇水黑亮,涂油色驻,烧灰为黄,异于普木;轻重有异,能沉能浮,香味有否,皆有存数,树种有别,气味可无。’还有人写了一首诗:‘千年碳化为阴沉,千年水下埋藏深,皆是良材好树木,消灾辟邪灵性神’……”张青越听越觉得玄乎,拍拍脑瓜,乐不可支,就跟刘金玉说:“没想到咱们找到宝了!我回去叫几个人,先从水里弄上来再说。”刘金玉也觉得这主意不错。刘老爷子也点头答应了。
   过了不久,张青就从附近村里招呼来了六个小伙子,一个个膀大腰圆,蛮有力气。他们手里手持铁锨、大镐、撬棍等等家伙。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把这个乌木从泥土里打捞上来,让这根木头重见了太阳。真的好开眼啊!刘志良老人高兴地立即给现任文物局长杨松打了电话:“杨局,你带着人来一趟吧,运河故道这里发现乌木了,你马上带人来测量......”
   20分钟过后,文物局的杨局长和几个技术人员都来了。技术人员经过测量,在场的人都震惊了!这根乌木,长达15米,胸径60厘米,估计重达4吨以上,根据碳化程度,估计埋在淤泥里达到1500年以上了。实在是太难得了,太罕见了!张青乐呵呵地小声问刘金玉:“这东西值钱吗?”刘金玉也笑着说:“听说30几万一吨,你自个儿算算吧,像你的捷达车,好歹能买上10辆,你小子这回可要发了!”几个帮忙打捞的小伙子一听这话也乐得合不拢嘴,都开始做着“发财梦”了。
   几辆小汽车开了过来,原来是镇里的赵文成镇长和镇里派出所的几位公安人员都来了。新上任的杨局长觉得此事重大,必须让当地政府的官员以及公安人员参与。汽车的喇叭声传得老远,吸引不少村民来围观,这片河滩上顿时人头攒动,一片哗然。
   镇长赵文成对两位文物专家说:“您们都是文物专家,这么罕见的乌木该怎么处理,我听您们的意见!”杨局长想了想说:“按政策,地下埋藏物应该归国家所有,我建议先运到镇里保管,等专家考察鉴定后,再做处理吧!”赵镇长点点头,立即招呼秘书叫来卡车把乌木运走。一听到镇长这句话,张青立马就急眼了,直脖大嗓地嚷道:“这是我们发现的,又费了好大的劲儿打捞出来,你们说运走就运走呀,你们这是巧取豪夺,这是明目张胆地腐败!你们这样胡作非为,我们绝对不干!”张青身边的几个人,包括一些围观者都嚷嚷起来:“腐败,腐败!不干,不干!”
   赵镇长一看这阵势,只有好烟相劝。他大声地说:“你们不能急,这是国家政策!和腐败无关!我们也是按照政策办事的,国家文物是谁也不能私有的,我们运走,是为了保护,等市里的专家鉴定后再处理。我要是腐败,欢迎你们举报我,行了吧?”镇长的这段话有理有据有情,按说,事件就平息了,没想到这个张青又犯了“驴脾气”,一脸铁青,仍然高声地喊道:“你们政府就会用政策忽悠我们,我们村里的耕地,都被你们忽悠没了,这根乌木,没发现时,你们不来,刚一发现,你们就来‘摘桃’了,你们都是见钱眼开呀!我们发现的,乌木打捞上来的,就是我们的,你们想弄走,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一边说,一边招呼下河打捞的几个小伙子,骑上乌木,手里攥着铁锨,一个个立眉瞪眼,呼呼地喘着粗气。
   刘志良老先生干咳了几声,慢条斯理地对镇长说:“从《矿产资源法》来看,乌木不属于矿产,也说不上文物,所以,它不该归国家所有,应该采用谁发现谁占有的原则……”话音没落,张青就大声喊一句:“好!”围观的人也齐声说:“对呀!”
   没想到新任文物局长杨松不干了,他是现任局长,要承担责任的。加上年轻气盛,就立即反驳说:“乌木属于地下隐藏物,毫无疑问,自然要归国家所有。”这一句,立即招来张青等人的斥骂声:“狗屁专家,滚蛋!”场面立即沸腾了,吵闹声一片。刘志良老爷子被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驳斥了,心里不爽,加上自己在县里的名望,自然要找回面子,就对杨局说:“你说的话有根据吗,《文物法》你读过几遍?年轻人,想当然是不行的。”老爷子的话立即得到场上众人的呼应。杨局也不甘示弱:”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随便说说,毁坏了文物,我要担责任的。”话音一落,场上嘘声一片。
   赵文成对文物保护也是一知半解,他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研究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读得不少,在校就写过几篇研究论文,还喜欢文学写作,开始在县委宣传部干了三年,还在县里的一本名叫《漕河》文学杂志上发表过小说。就是那篇题为《草根成才记》的中篇,后来被县委任命到这里当上了镇长。上任以来,头一回赶上这档子事,心里没底,真叫挠头啊!他想,要是现在生硬地拉走,这帮村民肯定不干,惹出乱子,就有人可能发到网上。当前,维稳是第一位的,搞出个群体事件,不好收场啊。可这么珍贵的乌木不运走,村民能保护好吗?毁坏了文物,也吃罪不起。想到这儿,他没敢再说什么,只是听着两位老专门家在吵,还有村民和公安人员在吵。一时间场面混乱,难以平静了!
   其实,刘金玉心里明白,这乌木还是由政府保管起来最好。留在村里,谁能保管好啊。于是,他就慢慢地走到张青跟前,悄悄地说:“忍一忍风平浪静,让一让海阔天空;该是你的就是你的,我看你就退一步,让镇里运走得了。”没想到张青两眼瞪得溜圆,气哼哼地说:“刘哥,这么多年,我都听你的,这回我可不听了。看你今天的表现,真的不咋地,你二叔都替我们说话了,你可好,胳膊肘朝外扭,想替政府说话,你有资格吗?”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了。刘金玉很知道张青的脾气,认死理儿,典型的一根筋。在这种场面下,让他回心转弯,真比登天还要难呀!场面不能这样僵持下去,自己要想个办法。心里急,头顶上直往下滚汗珠子。忽然,急中生智。他想到了一个人,就是张青苦苦追求三年的王梅。
   王梅模样长得好,苗条身材,脸蛋红润,长发披肩,穿着入时,说话甜美。他和刘金玉老婆周笑兰的同学,王梅26岁,还没男友,热心的周笑兰就把张青介绍给了她,夸张青说:“家境不错,人也实在,就是文化不高,慢慢让他学习吧!”王梅和张青的头一回见面。就在刘金玉家里。张青一见王梅的俏模样,就喜欢上了。自我介绍说:“我叫张青,开出租车的。喜欢钓鱼。”由于紧张,说话结结巴巴的。王梅笑了,问,“喜欢读书吗?”这一句正问到了张青的短处,要说不喜欢,当时就得告吹,就打肿脸充胖子,支支吾吾地说:“爱读,最爱读小说。”王梅问:“四大名著读过了?”张青随便回一句:“早读过了。”王梅又问:“是哪四部书啊?”张青万没想到王梅问得这么细,他心里没有名著的概念,就捡自己知道的说呗。他顿顿吃吃地说:“有《鹿鼎记》、《笑傲江湖》……”他在努力往下想。王梅说:“打住吧,我还有事,就先走了,希望你以后多读读书。”张青连声说:“是,我一定。”这头一次见面,张青就露了怯!按说这事就到此为止了。王梅心想。这样的文化水平还想找我,一边去吧!没想到,这以后的三年,两人居然没断联系。一来是张青穷追不舍,非她不娶,甜言蜜语,让他动了一点心,二来是王霞挑来挑去的年龄大了,实在也没找到可心的。就藕断丝连地接触着。可王梅就是不说同意和他交友的事,相交三年,连手都没拉过。急得张青抓耳挠腮,几次向刘金玉讨教计策。刘金玉每次都告诫他:“读读书,提高点文化就有门儿了。”可张青生来就不是爱读书的料,说了也白搭。想到这儿,立马走到远处,给王梅打了个电话,说了具体情况。
   王梅是个爽快人,听了刘金玉介绍这里的情况后,马上说:“你就放心吧,我这就给他发个信。”此时,场面依然是人声鼎沸,吵得还是很凶。只见张青低头看了看手机,脸色立马阴转晴了,他站起身,大吼了一声:“你们都别吵吵了,我想好了,是该听政府的,让镇里先运走,到底归谁,我听政府的。我是个明白人,有事好商量。”
   这句话一吐口,仿佛圣旨一样,河岸上的人群立马就鸦雀无声了。人们眼巴巴地看着镇里来的十几个人,麻利地把这根乌木抬上了汽车,乌木被运走了。聚集的群众散了。刘金玉故意问张青:“今天有进步,有规矩懂法了!”张青笑眯眯地地递过手机,悄悄地说:“你看看,我能不听吗?”刘金玉往手机一看,上面写着:“守法为国,不舍不得;你要犯拧,别来找我!”看完,他们俩都哈哈大笑了。
   过了一个多月,文物局检测完成,确定是乌木,文物局的政策也下来了。张青和参与打捞的几个人得到了文物局发下来的三万元奖励。张青是第一个发现者,得了双份。更让张青心里美滋滋的,是一下子得到了王梅的爱情。王梅也许觉得张青能听话,人就不错.终于点头了。近日,两个人正忙着装修房子,要在国庆节成亲了。
   好友成婚,刘金玉也挺高兴,他就琢磨了一副对联,准备作为张青结婚那天,挂进新房里,博得一笑。这对联的上联是:张青有福,不得鱼而得木,尤美;下联是:“王梅不凡,既善文且善言,更佳。”横批是“乌木为媒”。
   刘金玉自个儿在屋里读了几遍,觉得还挺符合实际的,不禁自得地笑了。

共 47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乌木为媒”很有创意。故事很感人,也很有亮点。作者文笔老道,细腻地刻画了一位聪慧,爱护国家文物的农民刘金玉。他脑子活,心眼好使。为了说服倔脾气的发小张青,不得亮出高招。这高招就是张青的恋人王梅。小说在重点描写两人之间的情感上,虽说笔墨不多,但的的确确能紧扣主题“乌木为媒”。故事发展合情合理,尽人尽意。表现手法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爱护国家文物人人有责,守法为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好小说共赏!感谢赐稿!问好李老师!【编辑:林雨荷】【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15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7-01-14 16:41:17
  爱护国家文物人人有责,守法为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好小说共赏!感谢赐稿!问好李老师!期待精彩继续!致安!
林雨荷
2 楼        文友:林雨荷        2017-01-16 08:05:32
  祝贺李老师小说获精品!感谢江山编辑部!感谢赐稿!期待精彩继续!
林雨荷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