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韵今弹】《三国演绎》之赤壁之战(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三国演绎》之赤壁之战(作品赏析)


作者:老生常谈 童生,64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97发表时间:2017-01-14 19:19:03

《三国演义》擅长描写战争,描写战争手法多样,使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借鉴了《左传》等史书的表现战争的手法,尤其擅长驾驭大的场面,虽然千头万绪,却是娓娓道来,滴水不漏,这几乎是古典小说中的一绝。《三国演义》之后,历史题材的小说很多,但其中的战争描写没有那部作品能追上《三国演义》,更不用说超越了。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如同身临其境。
   三国史上发生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战役,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次战役的结果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并且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这三大战役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有相应的篇幅,其中赤壁之战尤其写得出色,大家比较熟悉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连环计”“苦肉计”等故事皆出于此,其实这里面有些故事并不见与正史。由于“赤壁之战”写得出色,所以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的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
  
  
   长坂坡
   一提起长坂坡(其实“坂”就是“坡”的意思,说以史书中只有“长坂”没有“长坂坡”,我们是读《三国演义》所以依从《三国演义》的说法),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会想到赵子龙单骑救主,怀揣阿斗在八十三万人马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砍倒大纛两杆,夺槊三条……张翼德长坂桥头横矛立马,一声断喝,曹将落马,几十万大军后退,京剧中所谓“喝断桥梁水倒流”,《三国演义》这一部分写得很是精彩:
   刘备弃新野走樊城,曹操率领大队人马紧追不舍,激战当中赵云与二位夫人和阿斗失散,,于是带人回去寻找,救了糜竺和甘夫人.赵云把二人送到长坂桥,把甘夫人托付于张飞后又回头寻找阿斗,但此时只有他孤身一人,匹马当枪.乱军之中赵云刺死了夏侯恩,并夺得了曹操的宝剑“青釭”,后于一堵矮墙边寻到了糜夫人及其怀里的阿斗,但是糜夫人已身受重伤行走不便,把阿斗托付于赵云后不顾赵云劝阻跳入一口枯井自尽.赵云把阿斗揣在怀中,在百万军中冲杀,甚至落入陷坑之中几乎丧命,幸得徐庶暗中相助,曹操有爱才心切,命令部下不得放箭,赵云才得以在数十万大军中怀揣阿斗杀出重围。
   接下来,就是长坂桥头张翼德一声断喝,喝退了曹操的八十三万人马,所谓“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那么在历史上,长坂坡前到底发生过什么呢?
   曹操开始南征荆州,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弃新野,走襄阳。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
   此刻刘备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想要前往军事重镇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追了三百余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后来赵云还救过一次阿斗,那是在孙权的妹妹(《三国演义》中叫孙尚香,有书中记载她叫孙仁)手中,那个故事叫《截江夺斗》,看来赵云确实是刘禅命中的贵人。
   历史上在长坂发生的故事与《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基本一致,只是曹操没有八十三万大军而已,刘备也没有“摔孩子邀买人心而已。”这是市井故事,赵云尚不至于拣这事便信,至于“七进七出”或是“喝断桥梁水倒流”无疑就是小说家之言了。
   在这个故事中,忠肝义胆的赵云形象呼之欲出,而面对八十三万人立马桥头的张翼德的形象也深深刻在读者的心中。
  
   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故事,讲述的是诸葛亮运用计谋,从曹操处骗得十万支弓箭,让心胸狭窄的周瑜想杀害自己阴谋落空的故事。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先是“舌战群儒”后是“智激周瑜”,引起了周瑜的重视和嫉妒,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周瑜决定除掉诸葛亮,他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以此为借口杀害诸葛亮。诸葛亮算出将有大雾,就用“草船”佯装向曹营向进攻,曹操不知虚实,于是命令士兵射箭御敌,就这样诸葛亮成功地从曹操那里借来了雕翎箭,完成了造箭任务,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有人觉得这个运作难度太大,危险系数太高,但历史上“草船借箭”似乎也确有其事,不过实行者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孙权草船借箭的故事,《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故事很简单,裴松之的注却详细了很多,依稀有了草船借箭的影子。
   《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当然这只是临时的变应而非有意“借箭”,但唐代的名将张巡有过与草船借箭类似的故事。
   安史之乱中叛将令狐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城中箭都用完了,他令将士们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将士们都十分不解。一天晚上,他令大家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
   我想《三国演义》的作者应该是受孙权和张巡这两个故事的影响创作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蒋干盗书
   蒋干盗书又叫“群英会蒋干中计”,在《三国演义》中这个故事发生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将这书信献给了曹操,曹操信以为真,于是令斩了善于统领水军的蔡瑁、张允。
   蒋干游说周瑜历史上是有的,然而正史中却没有盗书之说,一般认为这件事发生在在赤壁之战后,《资治通鉴》将此事记载为建安十四(公元209年)年冬十二月,即公元210年之初。此时的周瑜,已攻下江陵,屯据南郡,领东吴南郡太守。所以,蒋干游说周瑜,就是周瑜在荆州之时。赤壁之战后,曹操在政治上采取分化瓦解敌人的策略,于是派周瑜故旧九江人蒋干去见周瑜进行策反,结果被周瑜拒绝。
   蒋干是九江人,九江与周瑜老家庐江郡舒县当时同属扬州,所以蒋干跟周瑜是同乡,并且两人有过交往。而且蒋干这人很有口才,《江表传》称其有仪容,以才辩见称,在江、淮之间独一无二。人家蒋干不仅人长得帅,而且还很有才华,和《三国演义》里的蒋干简直就是两个人。
   其实,《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这段文字源于元代的《三国志平话》,罗贯中只是对《平话》作了一番加工改造,使故事更加生动传神,也更显得合理。
   《平话》里的蒋干是个仙长,曹操拜其为师,派他去游说周瑜,结果反中了周瑜之计。《三国演义》这些枝节去掉,又对故事精心修饰,使“群英会蒋干中计” 这个回目情节更曲折人物更突出,而为了突出周瑜“雄姿英发”,就使得本来“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的蒋干也就成了书卷气十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小丑式的人物了。
  
  
   华容道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
   《三国演义》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一是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了个天大人情与关羽做;二是如果这时灭掉魏国,会使吴国全力攻击蜀国,使蜀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周瑜“火烧战船”之后,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和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曹操第一次大笑笑出赵云,第二次大笑笑出张飞,幸亏众将舍命,才得脱身,后来在华容道曹操又一次大笑,这次笑出了关云长,曹军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听谋臣之言,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其实这个故事是虚构出来的,只是为了突出关羽的“义”,所谓“义释曹操”。
   据史书记载,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是没有关羽的截杀,历史上是刘备去华容道去截杀曹操,但去晚了,让曹操逃了。曹操在途中确实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也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有惊无险。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此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因为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有追兵,前面却没有伏军,所以算得上有惊无险。原因其实很简单:在赤壁大战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保全自己的势力,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考虑也没有能力抽出兵力去在曹操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
   在前往华容的道路上,由于道路泥泞,新败的曹军确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山阳公载记》说:
   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无法通行,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去了。
   《三国演义》写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个英雄,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是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与关羽的演绎,并非史实。
  
   三气周瑜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中“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和“第五十五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
   一气周公瑾说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二气周瑜说的是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将周瑜气得吐血。这也就是现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俗语的由来了。
   三气周瑜说的是曹操与谋士定计使孙、刘相吞并。便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华歆为大理寺少卿。周瑜就职南郡太守后,便想报仇,遂上书孙权。要鲁肃讨还荆州,鲁肃讨还荆州自然没有成功。于是周瑜定下假虞灭虢之计,准备以替刘备夺取西川为由,出其不意偷袭刘备。计策被诸葛亮看破,周瑜又急又气大叫一声,旧疮复裂,从马上坠了下来,众将急忙将他救回。周瑜被救回船,军士报告说刘备、孔明在前面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更加愤怒,咬牙切齿说:“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偏要去取。”便令船队上行,到巴丘时,探子报说:“上流有刘封、关平两人领军截住水路。”周瑜正要出战,孔明忽然差人送信来。劝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军乘虚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周瑜读完信,口吐鲜血,他知道自已活不长了,便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代替他的职位。死前叹了口气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死时才三十六岁。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故事,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周瑜的胸怀狭窄。但这个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正史上并无此事,并且周瑜气量也非常宽宏,与《三国演义》描写的完全不同。
   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借机发起多次反攻,大都为曹操所败,比如孙权先后在合肥、濡须战败,韩当赴庐江郡接应陈兰、梅成被臧霸击败,关羽的水军也没有讨得什么便宜,刘备也是无功而返,所以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多次针对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胜者。至于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其实和周瑜无关,把妹妹嫁给刘备那是孙权自己的主意,孙权献妹之举不见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馊主意,这显然是一场“政治婚姻”,以致后来诸葛亮曾说过这样的话:“主公(刘备)在公安时,北畏曹公之强盛,东惮孙权之进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此之时,进退狼跋……”这就等于说,孙夫人的存在弄得刘备紧颇为狼狈。而周瑜欲以假虞灭虢之计杀死刘备,拿回荆州以至于中了诸葛亮之计忧愤而亡也是罗贯中的虚构,周瑜确实提出了要攻取西川,但并非想以取西川之名行夺荆州之实,而是真真切切地做了一番规划的,而且他的战略策划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计划还未进行到实施阶段周瑜就不幸中途染疾,病逝于巴丘,此时周瑜只有三十六岁。周瑜病逝前仍不忘国事,给孙权上疏曰“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这才是周瑜真正的遗言,表现的非但不是不能容人的狭小气量,而且恰恰是举贤荐能的坦荡胸怀。
   事实上,在诸葛亮三气周瑜的这个历史时段内,两人根本没有打过交道,周瑜当时在南郡、柴桑一带活动,诸葛亮却远在偏僻的桂阳郡、零陵郡(都在今湖南南部)“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做后勤保障工作,两人各忙各的,根本就没有“交集”,刘备生前,诸葛亮一直没有带兵的机会,刘备是一般不分兵,不得已分兵,一定是和关羽各率一支队伍。
   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为了表现诸葛亮不惜丑化周瑜,甚至连诸葛亮的标志性装备“羽扇纶巾”,也是人家周瑜的。
  

共 622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编辑此文时,愈发深感作者是名符其实的三国通。在此篇中,作者运用有力的证据,从五个故事入手论证了《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与史实间的差距,以正视听。但这并不是作者否定了《三国演义》,相反,正是《三国演义》的魅力激发了作者的探索精神!好啦!优秀文章不必我多说,大家一看便知。谢谢作者给了我们如此好文!力推佳作!【编辑:流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流影        2017-01-14 19:20:41
  谢谢老先生的佳作。遥祝健康!
撞倒南墙继续走
2 楼        文友:流影        2017-01-14 19:23:16
  好文分享。
撞倒南墙继续走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