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檀香.某人杯】永远刷不爆的人生卡(散文 征文)

精品 【檀香.某人杯】永远刷不爆的人生卡(散文 征文)


作者:陈茗薇 白丁,2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6发表时间:2017-01-16 15:56:59
摘要:姥姥不喜喧嚣热闹,不羡富贵繁华,固执地坚守她的清静,她的一亩三分地。作为越来越懂得她的外孙女,我亦在心中暗暗支持和响应她:一个人,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喜欢的方式生活,尽管是别人眼里的无味,于自己却是乐在其中。人活一世,难能可贵的,是心灵的自由。 即使我如今已近不惑之年,即使许多的人生记忆已落叶般随时光之河漂走,但童年时和姥姥共度的几年时光里的点点滴滴,不仅没有消逝,还日渐清晰起来。

【檀香.某人杯】永远刷不爆的人生卡(散文 征文) 1.
   前一天晚上刚刚在梦里见过姥姥,第二天就在电话里听到了关于她的消息。心中便觉怪异。思来想去,自觉是从小与姥姥心心相通的那份灵异之气所致。
   电话是住在省城的母亲打来的。她说,你姥姥来省城了,是你爸回县城办事时顺道把她接来的。母亲还补充了句,这一次的出行是你姥的主张。
   我多少会觉得有些意外。姥姥今年85岁了,几十年来孤身一人固守田园,几乎从不出远门。于她的生活而论,县城是她的全部世界。父母迁居省城十年了,她一次都未曾去过,甚至连去的念头也似乎未曾动过。
   母亲解释说,是姥姥的眼睛出了毛病,看不清东西,要到省城的大医院检查一下。
   姥姥破天荒地在父母家住了十天。同城的哥哥开车载着姥姥到专门的眼科医院挂了专家门诊,最后确诊为“老年白内障”。专家建议做康复手术,姥姥坚决不同意,她说:“都这把年纪了,还遭那份罪干啥,先吃点药吧。”
   “谁能拗得过你姥呢?”母亲在电话里无奈地说。
   母亲领着姥姥逛了省城最大的卖场,为她挑选了几件心仪的衣服;在卖场的美食城里,品尝了各地特色小吃。姥姥少有的放松和开心。在炫目的都市生活前,姥姥模糊的双眼好像也灵光了许多。待游完了几处景点后,老人开始称累,坚持哪儿都不去了。上了年纪,累是一定的,但说到底,还是因为她一贯的拘谨多礼、常为别人着想的性格导致。她担心外孙子因为一直陪伴她而耽搁了工作且多有破费。
  
   2.
   父母的房子不大,只有五十多平,是二十多年前修建、如今已经呈现诸多老态的旧楼。改造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尽管如此,姥姥还是羡慕的。因为在她这般年纪,想要住上一套这样属于自己的称心如意的楼房,是一件曾经迫近而今又几近不能的事情。
   姥姥的家在县城近郊一隅,那里散布着十几户人家,皆是平房,县城里的人称为“东边小屯”。这一称谓,基本概括了它三个特质:小,独立,处在城市边缘。我一直疑惑,这样奇怪的居住生态是怎样形成的。父母原来也是住在那儿,后来随哥哥到了省城。哥哥大学毕业后落户省城,因工作关系,长年驻扎在千里之外的水利工地,嫂子更是因水利测量经常出差在外,小侄子没人照顾。父母不得已搬离县城,为哥嫂照顾孩子,作了他们一家的坚强后盾。
   两年前,姥姥家的那片区域就被县里列为“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始时拆迁轰轰烈烈,后来不知何故停工。姥姥住上回迁楼的愿望从此变得遥遥无期。
   小屯如同战后的废墟,满目皆是残砖断瓦,一派颓败之相。姥姥的家和另外两户,是拆迁留下的尾巴,在一片建筑垃圾和荒草连天中显得孤单无依。夏天时,一人多高的蒿草掩盖着荒凉,也掩盖着姥姥落寞的心绪。晚上风路过这块空旷之地,会“呜呜”地吹起口哨,让人觉着既凄凉恐怖又阴森可怕。小时看电视剧《聊斋》时,就曾有这样的场景。
   姥姥一辈子要强,什么事儿都要有个样儿。眼下这般生存境况,心中会有怎样难言的困苦?
   是的,姥姥极其要强,脾气急躁,甚或可以用暴躁来形容。姥姥的厉害,小时候的我是常常领教的。一件事如若没按她的想法和要求去做,她会一声霹雳断喝,让你马上在错误前魂飞止步。许多年一直在心底偷偷厌恶她的暴戾。但后来慢慢长大,被世事一日日打磨,方懂了姥姥许多。
  
   3.
   其实,离姥姥那间平房不远处,大舅曾在多年前购置过一套二手楼房。儿女们一度主张让姥姥搬到楼上去,但姥姥执意不肯。楼房毗邻一所高中,租给陪读的人家,每年会为大舅带来一笔不菲的房租。姥姥认为,为大舅增添这笔收入,远比改善她自身的生活条件更实际也更重要。在姥姥的主张之下,大舅一家也住进了她的平房,既可以照顾她,又省掉了许多开销,称得上一举两得。
   老人家一辈子都这样,儿女们的生活总是被当作首要的事情来考虑和思量。
   大舅一家前些年在外地做生意,但生意一直平平,并未如他预期般风生水起。后来,也许是随着年岁渐大,参悟到“父母在,不远游”古训的深义,他毅然放弃全部生意举家搬回了县城,精心照料一日老过一日的母亲。
   虽是亲生母子,离别久了,重新住到一起,也需一番痛苦的磨合。
   姥姥心直口快,说话做事不懂得迂回婉转,看不惯的便直言不讳。而年近六十的大舅走南闯北,自以为生活阅历足够丰富,自然听不进老太太的唠叨,一来二去就有了磨擦。其实作为姥姥唯一的儿子,大舅最该掌握姥姥的脾气才是,姥姥一向的刀子嘴豆腐心。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她对谁越是严苛,越是表明她对此人满怀希翼。
   有几次大舅来我居住的城市办事,皆是来去匆匆。舅舅说,若不及时回去的话,你姥会急的,会不停地给他打电话,小孩子一样。可见,尽管争来吵去,上了年纪的姥姥对大舅还是深深依赖着的。
  
   4.
   每个人活一辈子都不容易,更何况姥姥已届望九高龄。
   长长的年岁让老人家变成了一本老书,拥有许多值得后辈仔细研读的人生段落和细节。若要描摹她的性格,可以想到诸如“刚强、能干、急脾气、肯吃苦”等等关键词。而阅尽姥姥起伏的一生,方知一切皆是世事洗练。
   姥姥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与著名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是同乡。革命者的英勇就义,为那里打上红色的烙印,亦凝聚成为红色的地域性格。姥姥坚强、宁折不弯的个性,是否与地域的浸染有关?
   姥姥十二岁时,随父母、兄弟举家由乐亭迁至东北一个叫“三岔河”的地方(属吉林省扶余县)。姥姥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曾祖父,当过会计,而且以一手相当漂亮的书法闻名遐迩。母亲说我小时候见过外曾祖父,可我并没有印象。只是在姥姥家见过他的一张照片。外曾祖父穿着件四兜中山装,满头银发,目光如炬,颇有艺术家的气质和风骨。母亲珍藏了几幅外祖父的墨宝。作了多年文化记者,见识过白山黑水间许多名人墨迹。在我看来,外祖父的字飘逸俊朗,并不输于他们。
   二十岁时,姥姥经人介绍嫁给了河北老乡的儿子,一个老实厚道、心灵手巧的木匠,也就是我的姥爷。结婚后,姥姥随姥爷迁居到千里外的小镇。他们在那里先后生育了五个儿女,最后只活下一儿两女。
   在姥姥二十八岁时,因为外曾祖母突然病逝,当时只有六岁、比姥姥小22岁的妹妹投奔到姥姥身边,一住就是15年。姥姥把这个小妹妹当作女儿一样和儿女们一起拉扯养大,直到她中专毕业后,体面地嫁人。从这桩大事件上,亦可见姥姥作为一个女人的气度、担当和伟大。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饥饿作为生活的基本底色,烙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凭两个劳动力维持一家六口人的温饱已经相当不易,雪上加霜的是,姥爷偏又得了重病。按给他看病的老中医的说法,姥爷需要“长期静养”,也就是长年呆在家里,不得干重活。此外,还要在饮食上进行调养,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在那样的年代,果腹尚是难事,怎敢奢谈“营养”二字。不像如今,许多人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减去隆起的肚子,多余的脂肪。
   聪明的姥姥想尽一切办法,上天入地,为姥爷炮制各种营养品。率领孩子们到河里捉鱼,冒着被蛰的风险割蜂蜜,冬天时托熟人买来稀罕而又贵重的蛤蟆油……
   我那拥有菩萨样心肠的姥姥,照顾孩子一样地精心照顾着姥爷。
   姥爷的病,让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姥姥肩上。姥姥带领儿女们度过了一个个生活难关,而她在这个大家庭里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也是就此一步步确立起来的。她的一班子女,包括小妹妹在内,从结婚生子至今,家里每逢有大事情,必自觉不自觉地来征求老人家的意见。家族中的权威和地位,重若杨家将之首佘太君。
   那时,姥姥在镇上的一家服装社工作,为了多挣些钱维持家用,她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加工成衣。
   我能够想像得出姥姥家那台上海出品的缝纫机,被她踩得轮子飞转的场景。若用现在电视的拍摄手法,轮子四周会有一团熊熊的火在燃烧。我在一档火爆的娱乐节目中看到过这样的火。用上火,以彰显其迅猛的速度。
   姥姥用带“火”的脚踏缝纫机缝制出一件又一件的衣物。我常常私下丈量和揣测,若是连接起来的话,是不是可以为方圆几百里的小镇披上件斗蓬。
   后来姥爷意外去世,曾飞转的轮子渐渐慢下来。缝纫机成为打发寂寞的消谴之物,谋生手段演变为爱好。姥姥常常为我这个她喜爱的、在她晚年寂寞时承欢膝下的外孙女亲手缝制衣物,以博取小孩子的欢心:一双布满花朵的鞋垫,零碎布头拼接的漂亮坐垫,或是设计一款时髦而在街上不曾见的发带,亦或是一件样式别致的衣服……穿戴出去,小伙伴们常常会艳羡不已。彼时,我会为拥有这样一位巧手姥姥而无比骄傲。直到今日,每当在早市看到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卖手工鞋垫,我都倍感亲切。无论是否用得上,都要买几副回家,借以温习关于姥姥、关于鞋垫的童年记忆。
  
   5.
   我清楚地记得姥爷过六十岁生日那天的情形。已经上学的我和妈妈一起回小镇为他祝寿。我兴奋地扑进从外面风尘仆仆回来的姥爷怀里,他也高兴地把我抱起来举过头顶。我在老人怀里乐得前仰后合,开心极了。可谁会想到,没几天时间,我和亲爱的姥爷便阴阳两界,永远不得相见。
   按残存的记忆和亲人的描述,我拼接并还原了姥爷意外去世的经过。
   那天,姥爷和往常一样出去做木工活。谁知灾难就在这时降临了。电锯上飞射出的一块尖木片一下子刺中了姥爷的喉咙。当时,姥爷的一位朋友得知消息后,骑着自行车急急赶来,驮着姥爷往小镇的卫生院赶。半路上遇见家里的邻居,姥爷还打手势让邻居给家里捎信,他受了伤,晚上恐怕回不去了,别让急性子的姥姥着急。他已经说不出话了,却还认为自己只是受了皮外伤,并无大碍。可到了卫生院,大夫做了简单处置后便催促他们马上转到县城的医院。
   几经周折,当朋友满头大汗地找来一辆出租车时,姥爷已经呼吸困难。姥姥每每忆及此景都会心痛地说,如果事情再晚几年发生,如果小镇的医疗水平尚可,如果交通像如今这般便利,姥爷就不会走得那么早,那么突然。姥爷在去往县城的路上,因为血液阻塞气管,窒息而死。我怀念姥爷的痛心之感,多是与他这般倍受折磨、痛苦异常地死去有关。
   姥爷的意外离世,让当时只有七岁的我体验了失亲之痛,让小小的我有了深深的遗憾和叹息——生命有时是多么的弱啊,世事是多么的变化无常啊。
  
   6.
   姥姥承受的打击更是巨大的。
   人在上了年纪时失去另一半,无异于天塌了半边。姥姥患上了严重的胃神经官能症,整天都不说一句话,一天只吃极少的饭,人迅速地老下去。为了安慰姥姥,儿女们再三恳请她搬来和他们一块住。谁都认为,和儿孙们住在一起,是抚平老人内心孤独和伤痛的最好办法。姥姥却拒绝了儿女们的好意。要强的她在悲痛之余并未失去对生活的主张,一来她不想给本不富裕的儿女们添累赘,另外也想给自己保留一方独立的空间。她常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狗窝”的好,也只有自己知道——那是身心的放松和自由带给人的幸福感。在姥姥看来,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自由自在地生活更重要呢?
   姥姥选择一个人顶门过日子。这一过就是三十年。
   看似容易,事实上一个女人独立生活的艰难是不言而喻的。事无巨细,皆要亲历亲为。尽管当时姥姥已经退休,但由于大集体的单位解体,许多年都没有退休金,后来才由街道每个月发些补助性质的生活费。
   一向要强的姥姥尽量不伸手和儿女们要钱,而是想方设法自己赚钱贴补家用。她家的园子里栽了几棵果树,每年秋天,她都把杏、李子、沙果拿到集上去卖。姥姥还经常从服装店里接一些缝纫活儿回来做。年终岁尾,在别人喜气洋洋地准备过年时,姥姥还在为一批接一批的急活通宵达旦。
   用姥姥的话讲,再难的日子都有过到头的时候,即所谓的“苦尽甘来”。在姥姥像上了发条,一刻都不肯停歇的操持下,日子的确一点点好了起来。她手头有了一笔数目不大不小的存款,社保每月也开始按时为她发放养老金。
  
   7.
   温饱之下的姥姥,开始捡拾起一些较有品位的业余爱好。
   一个人的喜好,会泄露她内心的格调。庸俗亦或高雅,尽现喜恶之间。托尔斯泰说,风雅的人是真正的生活之王。我想把“生活之王”这个称谓送给姥姥,完全是因为她有如此多关乎风雅的爱好。
   和一些喜欢聚在一起唠家常说闲嗑的老太太不同,姥姥喜静,喜读书。炕柜下面常年放着一本内容不同的书和一只老花镜。书多半是章回体小说,印象里有《杨家将》、《岳飞传》一类的。我没事儿时也会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会入迷。
   姥姥喜欢看京剧和黄梅戏。京剧节奏缓慢,常常变成催眠曲,伴我进入梦乡,而黄梅戏我却能听得进去,慢慢也就喜欢上。如今,除了《女附马》、《打猪草》外,还听过哪些曲目已经淡忘,只依稀记得很多曲目的情节都很雷同,几乎都是在讲述一段峰回路转的传奇故事,而折射的则是一个苦尽甘来的人生道理。

共 612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文中描述的姥姥是一位走过八十五岁人生历程的河北老人,有着平凡的生活与言行,但在这些平凡的琐事和话语中,却蕴含着朴实无华的人生智慧和无比的坚强,追忆作者与姥姥一起走过的有泪有笑、有滋有味的日子,细述这位坚强、善良的河北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乐章。感怀物质贫乏但精神富有的童年生活,与姥姥一起度过的风雨岁月中至真、至纯的守望,无不使人深深感动。姥姥一生虽只是一个普通的妇女,也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她的处世阅历与态度,却让她在看似平凡的生活经历中总结出了很多令人叹服的人生哲理与智慧。文中真挚感人的情感、清澈质朴的文字读来令人身心温暖。希望在檀香书苑可以看到更多作者的手笔。【编辑:红袖揽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118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檀香编辑部        2017-01-16 16:05:27
  感谢参与檀香征文活动,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
檀香编辑部
2 楼        文友:吴兴华        2017-01-18 12:00:06
  故乡文友作品摘精,祝创作愉快!
喜欢文学,已在省、市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