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舟】天岗湖锣鼓(随笔)
如果你到过苏北小城宿迁,也许你欣赏过洪泽夕照、大湖风光,游玩过项王故里、乾隆行宫,登临过风光旖旎的三台山,瞻仰过写满红色记忆的雪枫公园。但,所有这一切,只能证明你曾来过宿迁,并不能代表你了解宿迁,走近宿迁。因为,你看到的只是宿迁的静元素——婉约的晚照、静卧的行宫、沉睡的故里、寂寞的三台山,遗憾的是,宿迁的动元素你还不曾观赏过。
宿迁游景中动元素有许多,譬如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宿迁大鼓书、苏北柳琴戏、沭阳花船戏、泗阳说书、天岗湖锣鼓,等等,但论起来,动元素的带头大哥要首推天岗湖锣鼓,疏密有致,珠联璧合,铿锵有力,气贯长虹。
起源于明朝的天岗湖锣鼓,顾名思义,与发源地天岗湖有着莫大的关联。其实,天岗湖是一个小镇,因其天岗小湖而得名,它属于宿迁辖下的泗洪县。除去临近洪泽湖盛产鱼虾外,以天岗湖锣鼓而享有盛名。与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陕西安塞腰鼓比起来,天岗湖锣鼓因受了泱泱大湖的滋润与恩泽,多了份特有的温婉与娇媚,带了些许花乡虞姬的柔情,但又不失西楚霸王的刚烈。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泗洪县西南与安徽接壤一带,很久很久以前就盛行锣鼓乐,那时主要用于诸侯纷争时鼓舞士气、以壮军威。锣鼓乐起源及形成在光绪年间编纂的《泗洪合志》中均有记载。据说公元1368年,祖籍泗州(今泗洪)的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后,他从推翻蒙元暴政的长期军事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天井锣鼓(即今天岗湖锣鼓)在传统两军交战中的重要作用。朱元璋满怀深情,多次在朝中忆及天井锣鼓盛事。泗州太守听说后,忙带上精心操练的天井锣鼓队晋见皇上,史称朱元璋龙颜大悦,看后赞不绝口:“凤阳有花鼓,天井有锣鼓。”
清朝末期,涌现出张文奎、吴遐佑、何家丰等一批杰出民间艺人,他们有继承也有创新,在秉承传统的天井锣鼓编演理念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第一次形成了天岗湖锣鼓独特的锣鼓经(曲牌)及表演规则。延至民国初年,沿淮河中下游及现在的苏北、皖北一带,民间每年正月都要集中举办打锣鼓、闹社火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天岗湖锣鼓不断推陈出新,以吕国厚、吴从进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艺人完善了锣鼓的曲牌和打法。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又涌现了吴昌銮、王云彦等一大批新的传人和业务骨干,不仅赋予了天岗湖锣鼓新的元素,也壮大了锣鼓队伍,泗洪境内的流行区域已拓展到四河乡、峰山乡等众多乡镇,一些乡村已形成了“村村锣鼓响,家家有队员”的普及局面。天岗湖锣鼓先后参加全国第六届艺术节、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节等全国性赛事,并取得显著成绩,2002年被编入中小学生乡土教材,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做过专题报道,在北京第二十七届龙潭庙会中荣获金奖。显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的天岗湖锣鼓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传,当年梁红玉黄天荡大败金兀术,战船上擂的就是天岗湖锣鼓。那日,天高云淡,梁红玉稳坐中军,立于高高船楼之上,时而击鼓,时而挥旗。她的夫君韩世忠战船一字排开,虽经金兀术轮番攻击,岿然不动。这一仗,直打得金兀术魂飞魄散,胆战心惊。
梁红玉和韩世忠夫妻二人本以为大功告成,金兀术已成瓮中之鳖。当晚,皓月当空,夫妻两人船头对饮,鼓乐欢歌,群情振奋。合着鼓点,韩世忠引吭高歌: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漫说秦宫汉帐,瑶台银阙,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光挂日烟尘侧!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
龙虎啸,凤云泣,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鸾舆步老辽阳幄。把唾壶击碎,问蟾蜍,圆何缺?
遗憾的是,宋朝内部出了奸臣,暗中帮助金兀术出谋划策,使其趁乱突围,不然,那段历史将会被改写,金兀术定然命丧黄天荡了。到了晚清,当地人们每年正月都要集中举办打锣鼓、闹社火活动,天岗湖锣鼓就是其中一景。且不说天岗湖锣鼓在战争中的丰功伟绩,但说历史,就足见其古老悠久了。
说起天岗湖锣鼓,它常常采用集中编队演出,队员们着以黄、白、红为主要色调的服装,仿古式服饰,雷公帽红黄相间,后摆披肩,天廷上镶有九颗闪光的金珠,脚蹬云鞋。鼓队人员少则二三十,多时数百人,人虽多,却不显乱,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先是一个人擂鼓,咚咚。接着,击鼓者又有三两人,咚咚,咚咚咚。很快地,仿佛一瞬间,鼓乐齐鸣,有锣有鼓有钹,鼓有大鼓、中鼓、小挎鼓——大鼓口面直径1.75-2米,中鼓直径为60-80厘米,小挎鼓直径18-20厘米;锣有大筛锣、大锣、小锣、狗咬锣;钹有大钹、小钹。那鼓点急时如骤雨,大珠小珠落玉盘,弱时如更点,半天来上一两下,击鼓者仿佛沉思,忘了情。
表演时,锣鼓场地两边各设战旗六面,大旗为太极图环抱“天岗锣鼓”四字,黄底而绿边,太极图包容天地阴阳万物,有盛世昌平、风调雨顺、普天同庆的意味。旗手且打且舞;起舞时,大钹左右旋、上下旋、转圈旋,场面多变,打法独特;亮相时,锣鼓队员昂首、跨步、张臂,间或怒吼相和,结尾干净利落。别以为来自民间,无规则可循,其实,天岗锣鼓有着它固定的曲牌,如“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满堂锣”,以《罗汉盘旋》、《金鸡独立》、《朝天乐》最为有名。天岗湖锣鼓音乐性极强,乐谱普遍为2/4拍,曲调婉转流畅,音乐悦耳动听。有时,配上管弦乐伴奏,乐句呼应有序,一领一扣、一问一答,更是相得益彰、气势恢宏。
天岗湖锣鼓不再像当年历史上那样有板有眼,中规中矩,如今,它已然融汇我国南、北锣鼓优点,形成淮汴地方特色,从曲牌到打法愈加完善,带了很多创新的成分和灵动的元素,也赋予了天岗湖人民朴素勤劳,诙谐幽默,积极向上的成分。君不见,欢畅明快的舞姿,雄浑奔放的鼓点,热忱激越的锣音,磅礴恢弘的阵势,真是幸甚快哉!
可喜的是,为了弘扬“天岗锣鼓”文化,传承“天岗锣鼓”精神,天岗湖中小学创建了锣鼓版,一方面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一方面用天岗锣鼓去庆祝美好的幸福生活、去歌颂党的富民政策。2005年教育部授予天岗湖小学“中国青少年素质发展示范基地”。
让宿迁人骄傲自豪的是,2009年,天岗锣鼓成功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向着更广阔的区域传承发展。目前,它已广泛传播于江苏省泗洪县、盱眙县,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等地,并有着进一步向外拓展的趋势。可以想见,天岗湖锣鼓的前景更加灿烂,未来更加辉煌。
也许,长途奔波的旅游会让你身心俱疲,再好的美景也调动不了你的胃口,但到了宿迁你且不用担心,观赏一段天岗湖锣鼓,管保你神清气爽,精神焕发,顿时忘却鞍马劳顿之苦。亲临现场,耳边旷达美妙的鼓点,眼前精彩绝伦的表演,兴许,你还会乐在其中,拿上两只棒槌,亲自击打,载歌载舞起来。
有人说,哪怕有再大再多的烦恼,看了天岗湖锣鼓你都会会心一笑,烦恼顿消。你是不是也心痒起来?要不,下次你来,我陪你欣赏一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