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春节记事(传统·散文)

精品 【山水】春节记事(传统·散文)


作者:应州教主 布衣,13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19发表时间:2017-01-23 20:33:10


   一、写春联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过春节最紧要的事,当数找人写春联了。
   那时候村里有文化的人少,而会写毛笔字的更是凤毛麟角。我记得村里当时数我舅爷的毛笔字写得最好。一笔行草,写得潇洒从容,暗蕴着乡野里的一份悠闲与淡定,看着让人养眼提神。因此,每年一到腊月,便有人找舅爷写春联了。去时,村人除在胳肢窝下夹着几卷裁好的红纸外,往往还要装上一盒好烟。像官厅、白天鹅、迎宾啥的。也有的殷实人家会买过滤嘴,如长白山、山海关等。当然最主要的是带上墨汁。其实墨汁也不贵,五六毛钱一小瓶,用时先要狠狠地上下摇几下。初倒出来,有一股浅浅的臭味。过一会儿,才能嗅出淡淡的墨香。
   舅爷倒是来者不拒。他让舅奶专门把西屋腾开,火烧的旺旺的,准备上瓜籽、茶水招待上门的乡亲们。而乡亲们也总是说着能想起的最好听的话恭维着舅爷。舅爷开写的时候,左右耳朵各夹着一支香烟,嘴上叼着一支。往往是这一支还未吸尽,便有人赶紧把还剩少半的那支残烟拿去,掏出自己的,让舅爷叼上,再手脚麻利地拿出火柴,“嗤”地一声把火点上。而舅爷则一言不发,他拿好架式,时而皱眉沉思,时而下笔如飞。书写的内容呢,往往会根据各家的特点,或在联书上找,或现编几句,像什么“勤是传家宝,俭是聚宝盆;引羊肉饺子,美味又可口;里里外外一片红,老老少少全家福”。乡亲们倒不管对仗押韵什么的,只要念着顺口,就会大声叫好。记得是1984年,舅爷那年给每户人家写的对联都有这样一副: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牢记邓小平。赢得了乡亲们的一片喝彩。认为写出了他们心中最想说的话。偶尔的,舅爷也会搞一点恶作剧。村中的老光棍广福爷就让他捉弄过一回。他写的是:年过六旬打光棍,做梦都想飞来凤。抽烟纸一盒,粉条粗如蛇。至今乃是村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1985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城初中。父亲认为我具备写春联的资格了。寒假回家,他老人家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今年咱家的对联你写哇,按旧制,你也算秀才了。”我一听诚慌诚恐,但父命不可违。好在念小学也写过半年仿。赶紧临时抱佛脚,找来一堆废纸废书,连明昼夜地猛练。乃至除夕那天把春联贴出去。父亲专门把舅爷请来评头论足。舅爷仔细地看了看,也没说什么,只点了点头算是肯定。从那年开始,就有了乡亲们找我写春联了。每年从小年开始写,往往要忙乎五六天。而父母呢,也要腾开西屋,买上好烟好茶和墨汁,对每一位上门写春联的乡亲都是热接热待。走时乡亲们的一句赞语:“红娃字写的不赖,长大后怕是要有大出息哩。”会让二老兴奋荣耀多半天。
   大概是从新世纪开始,随着印刷体对联的兴起,找舅爷和我写春联的人就屈指可数了。近几年是绝迹了。起初,我还不甘心,总要写自家的。前年,连我也向印刷体投降了。但是,一到年节,看着一户户人家大门上那精美漂亮的春联,那几乎是千家一联的内容,我心里总是有一些遗憾,仿佛缺少点什么。前几天,我终于暗下决心,今年过春节,还贴挂手写春联。好找回那一份悠远的记忆与欢乐。
  
   二、旺火
   在我的家乡,过年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初夕拢旺火。如果过年没拢旺火,这年过的就跟没过一个样,是会被人嗤笑和议论的。
   在我小时,由于乡亲们的日子都很紧巴,所以旺火的种类很多,有炭旺火,柴旺火,还有秸秆旺火。就是那些美其名曰炭旺火的,也是徒有虚名。旺火门用几层砖垒起,周边还得砌一两层砖,只在上面放不到半筐子炭,整个旺火显得单薄消瘦,弱不禁风;木柴旺火,选弃置不用的木头,用斧子劈开,一层一层架起,有半米左右高;秸秆旺火,大部分人家选用的是高梁杆、玉米杆,在当院立起来,单等初夕之夜一发了事。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旺火已经真材实料、实至名归了。乡亲们都实打实用煤炭。而且一改以前小巧玲珑的形状,变得高大上起来。拢一个旺火,用三、四百斤炭的人家比比皆是。及至发展到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炭旺火开始逐渐失宠,电子环保旺火大行其道,无烟旺火、香旺火、可携带的木旺火异军突出,旺火市场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群雄逐鹿的局面。
   话题似乎有点扯远了,还接着开头说。为什么要拢旺火。是因为它寓意着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兴兴旺旺,红红火火。所以非拢不可。旺火的形状是一个典型的圆锥形。旺火怎么拢?其实这个“拢”字是土语方言,正确的应该叫“垒”。但乡亲们大概因“拢”与“龙”同音,龙象征富贵吉祥,所以叫做“拢”了。拢旺火绝对是一个技术活,从备料到拢好,哪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记得有一年,本家的双金叔自告奋勇为我们拢旺火,他扭嘴使劲整整忙了半天,结果,旺火发了不到三分钟就成炭堆了。成了族人的笑谈。
   旺火的好坏取决于炭的质量。拢旺火要选小窑炭,油性大,后劲足,火头旺,持续时间长。大矿炭一般化灰,发着不多久就谢了。拢旺火的炭要用锤子、銴子,把炭块修理的方方正正。然后,找一些树枝或旧本料,剁成长约七、八寸的段,用绳子捆成小捆,放在旺火里面,做引材。旺火门一般向南,用大炭块垒稳。旺火的底层要大,要圆,然后层层向里收缩,到四围合拢时,挑一根细长的炭条,直直地立在旺火身上,像塔尖,名曰旺火嘴儿。最后,抓一把土均匀地撒在旺火身上。排场讲究的人家还要用彩纸剪成衣服状,穿在旺火身上。拢旺火一般不在平地,需搭旺火架子。有把碌碡立起做架子的,有用废旧油桶的,有用一条板凳和一块水泥板凑合的,不像现在,有专门的旺火架子。旺火架子上贴一幅春联:旺气通(冲)天。
   我们这里,点旺火不说点,叫“发”。发旺火一般是吃过年夜饭、午夜钟声敲响之后。旺火发着后,母亲给旺火敬表、上高香。然后,用筷子穿一串蒸好的馍馍,在旺火前烤,名为“旺气馍馍”。烤过馍头烤衣服,名为“旺气新衣”,预示一家人在新的一年福旺财旺运气旺,旺气腾腾,步步登高。
   拢旺火的习俗在我们这里的传延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它是年的标志,寄寓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说实在话,处在现在这个时代,政通人和,党恩浩荡,即使不拢旺火,我们的生活不也是吃着甘蔗上搂——步步高节节甜年年旺吗!
  
   三、请祖先
   在我的家乡,初夕下午旺火拢好以后,接下来就是要把家里家外再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地打扫一遍,清水洒院洒街,一切安排妥当后,就要去请祖先了。
   祖先堂一般设在堂屋的西墙,堂前摆四双筷子。请时,拿手电筒,冥币若干、香三柱。过去,家庭殷实的人家用红灯笼,或者马灯。现在这些都成古董了,想找也找不到。请祖先一般不用到墓地,出了村,遥对祖茔方向,画一个圆圈,拢土成堆,把香点着插上,烧了冥币,恭恭敬敬叩三个头,起身,嘴里念着先人的尊称,请他们回家过年。
   到家后,将手电筒对着祖先堂,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待先人们在堂里就位后,点上红烛,再敬三柱香和若干冥币。这时敬上冥币有供先人节日零花之意。然后上供。供品一般是花馍、粉条豆腐和用线串起来的猪肉,再佐以各种水果,如苹果、梨、柑桔、杮饼等,点心小吃,如麻花、羊腰子、三道等。左右是两盘初夕早上捞出的小米捞饭,上面镶嵌着核桃、红枣、红辣椒,还爬着两条面鱼。最后放炮,表示祖先已经回家,与我们一起过年。
   祖先请回来后,大年初一、初二要敬常香,摆常供,元宵节、正月十五亦然。每日饭前,敬香、上供,直到正月十六傍晚送走。送的时候,先在祖先堂前拔亮手电筒,敬香、上供。待三柱香敬罢,拿起手电筒,对着祖先堂,右转三圈,左转三圈,等一小会儿,拿上香、冥币,再到请时的地方,先敬香和冥币,对着祖墓三叩首,拔灭手电筒,一言不发回家。
   也许有人会把春节请祖先斥之为封建迷信,对此仪式嗤之以鼻。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它至少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得以绵延庚续的两个观念。其一是“孝”。不仅父母生前要恪守孝道,对父母百依百顺;死后,先要敬死如生。不能你一家人欢欢喜喜过年,却让先人在地里凄凄凉凉迎新。其二是“大团圆”。从古至今,我们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圆”字,圆圆满满,团团圆圆等,而且这个圆也打通了生死的界限,让先人回家,看一看子孙后代的生活境况,听一听他们创造的业绩与辉煌,不也挺好吗。
   说到请祖先,倒想起了一个笑话,说的是旧社会我们村的一个老财。他说,宁请一万个祖先,不养活一个女婿。为什么?祖先回家,不吃不喝,而且是一年里最好的时节。而女婿要吃要喝,当然不能养活了。这一方面说明了财主的吝啬,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物质的匮乏,即使富如财主,对白养女婿也是感到力不从心,或者至少是心有不甘的。不像现在,人们都盼望着先人们魂兮归来,与我们一起同享中国梦,共渡中国年。
  
   四、拜年
   在我的少年时代,过春节最隆重的事,莫过于给长辈拜年了。
   我们的拜年一般在除夕的夜色刚刚降临就开始了。几个小伙伴相约,草草的吃几口刚刚煮出锅的猪头或是羊头肉,便成群结队地出发了。拜年的对象一般是本家族的长辈。那时村里还没有路灯,路面坑坑洼洼,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兴致。大伙儿一路上叽叽喳喳的,如同一群刚出窝的小麻雀。偶尔还有伙伴从衣兜里掏出一两个鞭炮,用香头点燃。清脆的“噼啪”声顿时会激起银铃般的欢笑。
   到了长辈家中,大伙儿便一字排开,口中喊着,给爷爷奶奶、大伯大娘或叔叔婶婶拜年,便呼啦一声全都跪下。这时候的长辈们个个慈眉善目,脸上荡漾着温暖的笑容,一迭声地说着,俺娃们快起来,俺娃们快起来。奶奶、大娘或是婶婶们便下了地,端出零食盘,给我们的口袋里装几颗糖蛋蛋、柿饼饼。家境不好的,也要抓上一把葵花籽。当时并没有红包。但伙伴们的兴致却没有受到影响,照旧精神饱满、兴高采烈从这家出来,再奔下一家。直到给家族中所有的长辈们都拜了年才肯回家。回家的路上,大家伙儿的口袋都是鼓鼓囊囊的。特别是几颗糖蛋蛋,并不会马上吃掉,一般会品咂一个正月。
   而父辈们的拜年一般是在发了旺火后开始的。他们都慎重其事,换上新衣、新帽,收拾的周周正正、齐齐楚楚,到了长辈家中,更是毕恭毕敬,磕头拜年。仪式过后,盘腿上炕,抽烟喝茶,往往会谈论谈论一年的收成,全家老少的身体等等。
   而女人们的拜年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的,早晨吃过饺子。大娘婶婶嫂嫂们便聚在一起,互相恭喜问候。然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相跟着给长辈们拜完年,就在谁家高谈阔论了。她们嗓音洪亮,笑声极具穿透力。话题不过是谁家的年过的不排场,谁家的年比较隆重。儿女成长,再就是数落家中的男人,那死鬼懒得连洗脚水都不待倒等等、等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拜年这风俗也在如今的农村中不时兴了。小孩子迷的是精彩电视、电脑游戏,大人们讲究一点的互相打个电话,马虎的是发了短信便草草了事。再差一点的忙于娱乐打牌打麻将,就连这些都省略了。看着日渐稀落的拜年队伍。我想再过几年,随着科技和生活的日益进步,恐怕拜年这个古老的传统会被人遗忘的。
   其实,在乡村,一年一次的拜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它告诉拜年的和受拜的人,我们的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接续着相同的香火。利用年节走一走,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亲情的温习与加深。现在每每回想起儿时的拜年,我的胸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真想马上跪下喊一声:三爷爷,给您拜年……
  
  

共 45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春节记事》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传统的春节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节日,这个隆重的仪式就是从写春联开始的。那时候村子里有文化的人虽然少,却得到足够的敬重。当他们在乡邻的簇拥下,郑重其事的挥毫泼墨时,心中是荣耀而认真的。这样的春联是后来的印刷体对联无法相比的,它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文化以及文化人的敬重,另一方面,挂在自家门上的春联是有针对性的,它类似于私人订制,饱含着书写着对接受春联的人家的美好祝愿。簇新的、散发着墨香的春联首先把春节的气氛渲染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拢旺火的习俗是带有地域性的,却也是那个地区过年时一件最要紧的事情。从备料到拢好,哪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这是过年这个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预示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春节祭祖是具有普遍性的仪式,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虔诚庄重的。正如作者在请祖先中所说,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对祖先的敬重和怀念。真正让春节热闹沸腾起来的时候,一定是开始拜年了,人们成群结队,走东家串西家,脸上荡漾着笑容,一户不落地去到每一位长辈的家里,高声大嗓,恭贺问候,笑语喧天,其乐融融。这样的团聚已经超出了现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团聚,那是一个大家族,一个村庄的团聚,这是年这个仪式的高潮部分,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最惦记的部分。在作者的春节记事中,年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些传统的仪式是春节最生动乐章。问好作者,推荐共赏!感谢赐稿传统征文,祝您在山水创作愉快!【山水神韵编辑:滦河晨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125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滦河晨曦        2017-01-23 20:37:32
  这才是传统春节应该有的样子,是春节令人期待和回味的真正原因。拜读并问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