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母亲回乡拜年
今年春节回长丰吴山镇父母那过年。父母现在年事已高了,希望我们弟兄几个能约个时间到淮南舅舅家看望大舅妈、大表叔等长辈、亲戚,给他们拜拜年。
很怀念小时侯跟着大人走亲访友拜年的情景。因为出门拜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又不要在家喂猪扫地做家务了。感觉那时候过年的天气比现在冷,经常遇到大雪封门被困亲戚家好几天的情况。“没菜,饭要吃饱”,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客气话。当时物质匮乏,亲戚家住长了吃饭的小菜只有豆腐渣。大人们还美曰其名说“吃了豆腐渣,过到二月都不想家”。
不过,很少去外婆家拜年。因为外婆家远在一百公里之外的淮南上窑镇泉源村。
和吴山镇一样,上窑也是个千年古镇,206国道穿境而过,素有淮南市东大门之称。为盛唐"七大瓷都"之一,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寿州窑遗址、上窑古洞山寺庙及上窑国家森林公园等。
泉源村是上窑镇最东边一个行政村,当地人称泉源口。村庄北依上窑山脉,西面是马岗村,东、南与凤阳接壤,县级公路新武路从村前穿过,南面紧靠3万多亩碧波的高塘湖。
不过小时候并不了解这么多。只知道在上窑下车后需穿过一条两边都是水缸砌成的围墙往东走,翻过一个小山坡后就到外婆家了。父亲的姑妈和母亲的娘家同在泉源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在读小学、初中,几乎每年的暑假都是在这儿度过的。那时外婆和姑奶奶都还健在。外婆家住在村西头,几个舅舅家表兄弟姐妹比较多。我就天天跟他们上山放羊、割草,下湖洗澡、摸鱼、采菱角。有一次被湖水中菱角秧缠住了,差点命归窑河(高塘湖)。而姑奶奶家住在村西头,那里只有大表叔家有个表哥可以陪我玩,所以暑假主要都住在外婆家这边。
记忆中泉源口村庄很大。一条青石板路贯穿整个村子东西,石板路两边分布着许多条石头围墙和房子形成的巷道。巷道几乎全是南北走向,弯弯曲曲,幽深狭窄,难以分辨。而印象最深的就是村子中间有口大井,大井四周有磨面坊、代销店和卖菜的。全村人好像都到这里来挑水、洗菜、洗衣服、磨面和买东西。具体情景也记不清了,反正大井的附近很热闹,全村大事小事在大井那儿都能打听到。
说到大井,这里还得多说几句。泉源口的大井,其实并非我们习惯意义上的一口水井,它是一组由小到大、由高到低具有不同用途的水池组成。水池呈南北方向排列,靠近青石板路即最北面的水池最小、位置最高,但它是整个大井水池的水源池、吃水池。水源来自地下的山泉水,水量充裕,从不干涸,没人知道它流淌了多少年。从这个泉水池往南的蓄水池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低,山泉水依次从水源池流淌进洗菜池、洗衣池、拖把池等。如今的青石板路早已被水泥路替代了,路面也抬高了许多。所以当年大井好像低了许多,井口四周的各种条石也都更新成了水泥板。
后来我工作了,来泉源口次数逐渐少了。九十年代,是倒我的儿子跟奶奶来过几次泉源口。如今儿子也工作成家了。听说今年我们要来泉源口拜年,还特地发微信要我多拍几张大井的照片发给他。
正月初六,春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终于开车带母亲回了一次故乡。母亲和九十高龄的大舅妈见面不知有多少话要说,而我和弟弟等人只好马不停蹄地一家接一家赶着给长辈拜年。许多表兄弟、儿时的玩伴们都五十开外了。大家过得都还不错。有的已经发家致富,开奔驰住别墅;有的举家在外打工挣钱准备早日盖楼娶媳妇。我的大表哥从泉源小学校长位置退下来已好几年了,现在每月近四千元的退休金,日子过得也算是衣食无忧了。唯有东头大表叔家变化不大,虽然时隔三十多年重访,仿佛家里的摆设还是当年的模样。唯有变化的就是院内多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家里多了一台电视机。不过,在这里我找到了许多童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