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某人杯】白落梅带我走近民国美才女(赏析 征文) ——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上学期,学校进行教师博客评比,我的博客获得一等奖,领到了二百元奖金。我用这二百元奖金在网上购买了几本书,其中两本是白落梅所著,一本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记》,另一本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本打算将这两本书送人的,可是因为一直喜欢这两位民国美才女的传奇故事,便留下自己阅读收藏了。
读了白落梅的书,我才第一次知道有个女作家名叫白落梅。很想了解她,上网百度了“白落梅”这个超凡脱俗的名字,介绍没有图片,只有寥寥数字而已,罗列如下:
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栖居江南,简单自持。心似兰草,文字清淡。一个凌霜傲雪,拣尽梅枝的女子。凭一支素笔,写尽山水风情,百态人生。没有风华绝代,只有岁月静好。读者称她为“隐世才女”,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也有网友说:“白落梅的文字就像一盅绿茶,要细细地品,慢慢地回味,其中富含许多人生的哲理,精深空灵的禅意,也隐藏着许多作者本人内心的思想情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两本书,白落梅以诗意的散文化的笔触讲述了林徽因和张爱玲的一生,无论是理性的林徽因,还是孤傲的张爱玲,她们最后都做到了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书中文字有独到深入的人生感悟,如水清凉,如莲洁净,如茶味醇,逐字逐句都让人有种云淡风轻的感觉。白落梅以她的解读方式诠释了传记的新写法,也许也只有这种婉约的风格才配得上给林徽因、张爱玲这样的才女们树碑立传。她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在白落梅笔下幻化成一幅幅绚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在世人面前铺展。
人间四月天——林徽因
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大诗人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建筑家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学术泰斗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林徽因传记的编写成为了传记写作的一个亮点,坊间流传的作品多达十几种。有其挚友费慰梅的英文原著《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古代建筑的伴侣》,真实可信,可谓认识林徽因的第一手资料;有陈新华所著《林徽因,林长民,林孝恂》,使传主灵动的艺术特质从深沉的历史感中得到了相应的凸现;也有张清平的平实之作《林徽因》。
不同的人心中,会有不同的林徽因。白落梅说:“林徽因是个婉约的女子,她的诗作、她的情怀,乃至她的容颜,带给人的都是一种洁净温婉的美感。我想,任何一支笔,都离不开人间四月天,这个美好的主题。”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里,白落梅用隽永的文字,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上,穿插一些虚构的景物以及情节,为林徽因附上了诗般的注释,使这本传记既不失真实,又显得生动。而林徽因,则是那壶早春的新茶,让品过的人,沾唇即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被喜欢的人称为是“迄今最唯美、最诗意、最精致的林徽因传记”。
林徽因不是一个悲情的女子,所以她的文字,她的情感,以及她的人生故事,都没有太多的悲情。她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缕春风,一弯明月,一株净莲,永远温和,素洁,端雅。
林徽因,出生于杭州,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一直以典雅清醒的姿态,行走在红尘陌上,她听信缘分,从来不轻易让自己陷落任何情网。感情上,她爱得明净又坦然;建筑事业上,她活得坚定又清脆。这个美丽聪明的女性,成为民国时期风华绝代的名媛。令无数与之擦肩而过的人,为之频频回首,痴迷不已。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生产成批的珠光宝气、魅影四射的明星,但却已经不可能再造具有同样气质的“林徽因”了。
她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可她懂得人生飘忽不定,要学会随遇而安。所以,当爱情接踵而至时,她会做短暂的停留,又义无反顾地离开。看着她决绝的背影,又无比的优雅,那时候,仿佛连一声珍重都是多余。她让每一次转身都成隔世,又让每一次相逢都成永远。她总是那样洁净,任凭世事万象丛生,她的内心始终山明水秀、一清二白。
林徽因对待爱的理性让人折服。在雨雾之都伦敦,发生过那场空前绝后的康桥之恋后,徐志摩为她离了婚,但即便离了,林徽因也没有嫁给他。林徽因不是陆小曼,她的愿望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她的生命里不会只有爱情。试想,一个女孩在十几岁就能拒绝一位天才诗人炙热的爱意,光这份冷静就叫人可叹。徐志摩是理想河上的一块浮木,你不知它会停留多久,会漂向何方。他能成为挚友,成为尊敬的兄长,却永远不是林徽因“于茫茫人海中唯一灵魂之伴侣”。最后她将绣球抛向忠厚可靠的高富帅梁思成,换回一个幸福美满的归宿。她是聪明绝顶的,但我认为又是缺乏凡人激情的。
以前也读过关于林徽因的文章,一直敬仰她的美丽和魅力。如今闲来无事,心生一疑: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她到底最爱哪一个呢?难道她最爱的,只是她自己而已?又或者,她爱的只是爱情本身,是那一种被爱和宠着疼惜着的感觉。这只是俗人的猜测。这样的答案,会让人觉得这个美丽又聪明的女子可敬有余而可爱不足的。总之,林徽因这一辈子应该是幸福的吧,有才有貌,有家庭有事业,有爱人有人爱,且这几个男人都是极其优秀的,他们之间也是友好的。诗人为之命陨,哲学家为之终身不娶,而最后迎娶她的建筑学家对她的爱登峰造极而又持久。这样的爱,只有风华绝代的女人才享受得起。无疑,林徽因是绝顶优秀的!他们的宠爱,让林徽因这朵奇葩,在有生之年绽放出了全部的美丽,也成就了她童话故事般美丽的人生。只是,这童话中的公主,想起曾为赴她的一场讲座而在飞行途中不幸罹难的诗人,面对为她终身不娶形单影只的哲学家,她的心情还能是“晴天”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该是怎样凄美的心情,在深爱的时候割舍,黯然转身留下孤单的背影,和幽幽的祝福。因此,我猜想林徽因的内心深处也该是有无奈和忧伤的吧。
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一书,仿佛跟随林徽因一同走完她的人生旅程。她的情缘,她的建筑事业,她所经历的离合悲欢,以及一波三折的命运。都说人生如戏,有时候不必过于执著,亦真亦幻的人生,也许更加美好多彩。
读罢几日再随意翻翻,我又感觉此传记还是过于倾向于散文化,叙事性不强,抒情较多,带有明显的个人美化色彩,特别是对林徽因的描写,无处不洋溢着赞美之词。其实,人无完人,无论是怎样的人,总是有弱点的,可是,从书中却读不到片言只句,可见作者对林徽因偏爱至极,认为她是冰雪做成的人儿,清净剔透,无可挑剔。尽管如此,我还是深深叹服白落梅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优美的文笔,字字珠玑,如莲绽放,纤尘不染,似一泓清泉心间流过,温润如玉,像一缕清风拂面,清爽至极。
临水照花人——张爱玲
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她优雅地挥舞着。爱情像一场绚烂而冒险的旅程,她坚定地飞蛾扑火。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在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她,就是张爱玲,20世纪最传奇、最绚烂、最孤寂、最真实的女人。有人说她是小资创始人,是人性最透彻的洞察者,她一生贯穿始终的都是亘古的孤寂和低郁,但在浮华和孤独的背后,她只是一个追寻岁月静好、现实安稳的烟火女人。
在白落梅缓缓的叙述中,那个被光阴抛掷的冷艳而孤傲的女子,从远年的巷陌,款款向我们走来——着一袭素锦旗袍,穿越民国烟雨,走过季节轮回。“她无需经历多少世事,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与她来交涉。她不美丽,却能够以任何一种姿态倾城。”张爱玲的一生,被作家白落梅如抽丝剥蚕般,丝丝缕缕地展开,剖析得如此到位。“民国男子多如星火,却偏偏有那么无情的一颗点亮了张爱玲。人生的相遇,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而我们却总要为美丽,扮演一个深情与无情的角色。胡兰成用一盏茶的时间,就可以忘记许下一生的诺言,而张爱玲却要为一段爱情负责到底。她为他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朵花,开错了时间,在他背离的那一刻,她甘愿独自萎谢。”她选择了逃离,逃离故土老宅,逃离亲朋至爱,以至最终流落异国,客死他乡。她去时,身边无一亲人。
性情决定命运。这句话,不容许我们否认。张爱玲的悲情,缘于她的性格,以及她所处的历史背景,还有其邂逅的情感与经历的事件。她让自己活得太真,太冷,如此难免受伤。而林徽因对待感情与人生的态度和张爱玲不同,所以她更为洒脱。张爱玲孤傲决绝,华丽冷漠,林徽因素淡优雅,纯净清醒。她们注定是世界里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注定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属于自己的风华。
世间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写的就是白落梅心中的张爱玲,那个孤傲,深情,亦寡淡、清绝的女子。书名用的是一句张爱玲说过的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对方,才能做到宽容与慈悲。这句话,不仅带有禅意,亦含有浓浓的世味。张爱玲对胡兰成说下这句话的时候,一定好无奈,好心痛,亦好欣慰。只是他自诩为深懂张爱玲,知晓她的所有,却终究不够慈悲。那些个千恩万宠、同修同住的日子,早已过去了,他离开了她,任凭她独自行走天涯,荒凉遗世。
从《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林薇因,到《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张爱玲,白落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解密这两朵奇葩的爱情和人生,让我们对这两位美才女有了别样深刻的了解。她们是不同的女子,却同样都是光彩照人的。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名家,夏志清称她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上个世纪40年代末,张爱玲几乎红透上海文坛,这是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就身体资源来说,她也相当优秀,有人形容她“柔艳”,一位传记作家称她是“地道的美丽”,“聪明灵透又温柔多情的女人”。她还是响当当的港大学生,就这样一位条件很优越的女作家,她的婚姻却是不幸的,而且一次又一次。
1944年1月,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随即坠入爱河。胡兰成当时政治上投靠汪伪政府,在两性关系上他又是一位花心男人。追求张爱玲之前,已有两次婚姻,之后与舞女、寡妇、护士等都有暧昧关系。张爱玲对胡兰成百般体贴,一往情深。两年后,张爱玲在乱世中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到温州寻夫,此时,胡兰成一见爱玲的面,第一反应不是高兴,不是热情,而是板着面孔大声吼道:“你来这里干什么?”当晚更拒绝她在家里住宿。张爱玲不计名分,不要回报,只求“岁月静好”,但得到的是愤怒、烦恼与痛苦,后以分手告终。分手之后,曾与胡兰成的这段婚姻,也给张爱玲招来诸多的麻烦和障碍。
张爱玲觉得上海不再是安宁的地方,她只能远走他乡。从上海到香港再到美国,她一路踉踉跄跄。只为远离熟悉的人和事,只为远离不堪的过往。胡兰成曾承诺她的“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终是梦幻一场。张爱玲还要背负着沉重的情债,用一生去偿还。这段带给张爱玲累累伤痕的爱情,让她错过了走进她生命中的、可能会真正带给她幸福的第二个男人——导演桑弧,此时的她心已灰,爱之门再难开启。在错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最终也只能是一声叹息。
在滚滚红尘中辗转漂泊,张爱玲居无定所,衣食难保。1956年,张爱玲到了美国,沦落到只能去慈善人士专为救济飘零艺人创建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命运让她在异国他乡遇到了生命里的第三个男人——一个年过花甲的落魄文人赖雅。这时距认识胡兰成已经整整过去了12年。赖雅是位德裔美国人,从事文学创作。此时的赖雅已65岁,张爱玲才36岁。两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很难说他们之间有真正的爱情。他因她的孤单而伸出友谊的手,她因他的落魄而怜悯同情,于是两人便结婚了。好景不长,赖雅赖雅太老太穷,以前曾有过两次中风的记录,婚后仅两个月再次中风,张爱玲无形中成了他的看护妇。她全凭卖字为生,悉心照料,日子的窘迫与艰难可想而知,但张爱玲却无怨无悔。为了给丈夫筹钱治病,张爱玲不得不为港台写应景笑剧,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和大好时光。但张爱玲却坚定地与他相伴11年,直到他生命的终结。特别不可原谅的是这个赖雅,因为穷得叮当响,一定要怀孕的张爱玲流产。我想,如果她有个一男半女,在以后寡居的几十年中生活也不会十分孤寂清冷的。张爱玲流产后真正是萎谢了。1967年10月赖雅病逝,爱玲虽然得到了解脱,但精神与体力几乎给掏空了。两个人相伴11年。赖雅死后,张爱玲与世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