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读书行(散文) ——我和书的故事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在这快节奏的时代,在自己的书桌前或者睡觉前静静地翻阅一本书,是那么的惬意与享受。远离喧嚣,静心沉淀,书,就是陪伴我一生的挚友。在我将近十七个春秋的生活中,最大的兴趣莫过于书了。
不记得从何时起,书就陪伴我了。在故乡读小学时,总以为读书是一件高雅的事,而拥有书是一件事关面子的事,所以,我就借哥哥姐姐的书来看。哥哥姐姐不要的废书也就成了我的宝贝,不过我对里面的内容大都不认识,常常是拿着它们叠纸飞机玩去了。后来到郑州读小学时,对书便更加爱惜了,基本识得里面的字或者词语了,也装作老师的样子读上个大半天。恰巧那时语文老师对我“宠爱有加”,总会在课下积累几个自认为“文雅”的词,加入到作文里,往往得到老师一顿表扬、赞美,作文偶尔得到老师在课堂上诵读。那时我就认为书具有很大的魅力,对语文大有裨益。而每每在他人面前整来几句文言文或者古诗词,大有自豪感与成就感。
后来啊,上了初中,开始藏书了。这些书,多半是花掉自己十几天的餐费得来的,想起来饿肚子的情形,那个心疼呦!可当我沉浸书的世界中,也就忘了这些,每当中午放学吃饭我坐在教室读书时,看见四处没有别人,心里也就不觉得孤单了,当有人问我怎么不去吃饭时,我就回答他:“我有精神食粮。”殊不知我已把餐费换成了书钱。
即使饿肚子,我也认为值得。因为我的读书行,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我认识了鲁迅、钱钟书、巴金、老舍、托尔斯泰等文学家;体味了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沉、苏东坡的豪放、易安居士的婉约……在书中遨游苍穹,品味韩寒《三重门》笔下和我性格相像的林雨翔,叹惋梁山好汉的悲剧,为曹文轩笔下的主人公青铜、葵花洒下同情泪。古今中外的人事万象,常令我或哭、或笑、或叹、或怒,无不牵引我的心。一本好书,它所赋予的益处,只有爱书的人才能体会得出。
得到书的熏陶,得到书的净化,有诸多的趣味无以言表,当老师因书中内容记不起来时,我总会把内容复述一遍,当老师说到作者的生平介绍时,我用能把他的作品一览无余地随口说出。这些,都是多读书的好处。
我在幽美凄清的三峡之中的激流勇进,体验郦道元《三峡》的凄凉,不禁潸然泪下,时而又感受青莲居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与豪情,折服李太白浪漫的笔触。我大呼“精彩”!
我在岳阳楼上凭拦伫立,看着滚滚长江水东流,孤帆远影,旭日东升,我看到范文正公笔下《岳阳楼记》的壮阔,感受他那的远大抱负。我大呼“敬佩”!
我在塞外荒漠中,看到王维描绘的孤烟升天,欣赏长河落日的优美动人。戍守边塞的兵营里,衡阳雁去,范仲淹写下“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报国思乡的矛盾。军营里羌管悠悠,远看报国无功中原故土难回,只能“将军白发征夫泪”,此情此景,焉能不令我感动至深。我大呼“壮美”!
读书像与古人谈话,跟随博学睿智的师者,感慨历史的兴衰,随着故事情节或喜或悲;读书又像是一次旅行,带我游遍大江南北,古今中外……
读书求学在异乡,笔墨纸砚倾诗情。“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由于对书特有的热爱,促使我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热枕。万籁俱寂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破旧的书桌前,透过清滤的素笔,海阔天空的挥发我的情感、看法,它所赋予的乐趣也只有写作的人才能体会的出。当我艺术节竞选失败时,我倾诉我的愤懑与奋发,当季节随着岁月的流逝来临时,我把天地日月写下,当这个缺乏诗意的年代来临时,我竞选广播站只为传播诗歌,“这个时代,并不是不需要诗人,万箭穿来,我还有一颗诗心。”从古至今,名人志士从书中汲取精神食粮的事迹不胜枚举,伟人的成功都需要读书,那么在这个时代,平凡的你我不读书何来气质,何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读好书如同打开心灵的窗子,受到心灵的洗礼,得到人生的启迪,感悟做人的真谛……
时光斗转,宋词把我带到了一座楼阁前。那是一个清瘦的面孔,他哀婉地吟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就是李煜,他凄清的曲调在我耳畔回响。这是怎样的无奈?故国不堪回首,江山不复存在,而他的词点亮了中国的巅峰。
大江岸边,我听到了苏东坡的高歌,《赤壁》的惊涛拍岸中,我看见的是苏轼恬淡的心情。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女子倚在亭中,呆呆地看着飘零的花朵,风吹起了她消瘦的脸庞。这是怎样的凄凉、无助?她——李清照,不再有当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闲适,岁月洗去了她的柔情,物是人非是何等的悲凉、寂寞?
我爱读书,谈不上高雅的境界,也有独特的风味。清晨,我喜爱捧着一本隽永的书,坐在晨曦中,心早已被书中的内容给占得满满的;傍晚,我来到夕阳下,手捧一本书,忘了时间也忘了世界。读书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从一本到几本,再由几本到无数本,最后回到那一本中回顾。
我愿一生以书为伴,敬畏文字,以梦为马,让书伴随我度过我的青春和一生。我的读书行还在继续,不曾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