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我的朝圣之旅(散文)
我能成为一名老师就是因为孔子。
这到不是因为我上小学时,学校对面墙壁上写的字迹渐以模糊“批林批孔”的标语,而是源于我从中国思想史上了解的孔子,了解的儒家文化。我以为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人物,我一直以为孔子以及先秦诸子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也奠定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在我的心中,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伟大的人物,在历史的进程中,都是一个个为师者的形象……如果没有教师,也许就没有了人类文化的传承,人类的文明之火将会熄灭,而那煌煌史册上一个个赫赫有名的伟人,哪一个不是在教师的肩头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所以我成为了一名教师。
2013年8月我有幸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的学习,在尼山圣源书院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一周时间,我觉得这次能够到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的学习,是我的一次朝圣之旅。
尼山位于曲阜东南约 28公里处,原名尼邱山,因避孔子名讳而改称尼山。据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征在祷于尼山而得孔子,孔子又诞生于尼山夫子洞,因此后人一直把尼山视为圣山。而洙泗源流是儒家文化的命脉,两千多年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在泗河源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如果说尼山是圣山,那么泗水无疑便是圣水。尼山圣源书院就位于尼山脚下,泗水之滨,所以书院名为“圣源”,自然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尼山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尼山开讲的老师可以说大家云集,群贤毕至,王殿卿先生、钱逊先生、韩星教授、赵法生教授无不学识渊博,给我们展示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台湾的王慧茹和唐慧文两位老师,生动深入的介绍了台湾《论语》教学的开展,以及台湾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切都让我获益匪浅。
开讲《论语》的则是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儒学大师钱逊先生,老先生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公子,家学渊源,学识精深。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不远千里,从北京一个人做高铁来尼山圣源书院讲学,令我们所有学员感动万分,油然而生敬意。虽然,钱老给我们只上了半天的课,但是,钱老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太多了,感动和敬佩的不只是他的学识的博大精深,感动还有学问之外的他的做人的精神。回京时,在曲阜车站等高铁时有幸又见到了钱先生,闲聊了几句,钱先生说正在关注中央台一个关于长寿的系列节目,于是就聊起了这个话题,其实,我觉得钱先生已经为我们展示了长寿的秘诀——仁者寿。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中庸》中对此说得更加明确“大德必得其寿”,我愿先生健康长寿!
在圣源书院的这几天中,王殿卿先生事无巨细,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还关心生活,很早就读过王先生的著作,非常佩服王先生的学识,更是想聆听先生的教诲,可惜由于时间关系,王先生只在开班典礼时致了辞,并在结业典礼时讲了话,真想听先生给我们讲讲孔子,讲讲《论语》,这次先生是用身教代替了言传。希望以后能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愿先生健康。
在这几天中我们还拜谒了尼山和曲阜“三孔”,得到了一次心灵的净化。
《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绝不会一蹴而就,毕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割裂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传统文化的复兴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想我们会努力的,因为来自台湾的王慧茹老师不是一直在强调——我们是孔子派来的。
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孔子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更应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希望我能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绵薄的力量。
记得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个“经香阁”的故事,也发生在泰山脚下,这当然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我以为,圣源书院所做的事业,的确是“功德无量”,真心祝愿尼山圣源书院能越办越好,更希望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我们这一代人承传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