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老街儿时年味长

精品 老街儿时年味长


作者:雪涌蓝关 童生,75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9发表时间:2017-02-06 21:23:07

又要过年了,实在提不起兴趣。无非是到处拜年,喝酒神聊。常听人说,现在的日子过好了,有吃的,有穿的,有玩的,天天像过年。真到了过年,尤其是城里,除了集贸市场、超市高悬的大红灯笼和伴随着“新年到,新年好……”之类闹年的歌声以外;再就是出城返乡过年的车流陡然倍增,日日喧嚣的马路上的车辆、行人猛然锐减;其他,再也看不出什么。过去打年货是重头戏,而今只是一个保留的名词而己,就像排队,除了学校、医院门口排队的长龙,哪里看得到买吃喝排队的?懒得外出的人,还可以在网上购物呢!足不出户,可以把年货购齐。方便倒是方便,省心也算省心,年味却淡多了。
   过去买东西凭票,买东西排队:“我排在你后面,我去前面看看。”看见有人排队,灵活的主妇都会这样,先排上再说,然后问究竟。难怪有人调侃,看见长队,不问三七二十一,排上再说;一打听,是上厕所的。逢年过节,一惊一咋的事时有发生,说风就是雨,搞得人心惶惶的。呼的排了一个队,呼的又散开了。真真假假,弄不明白。怪只怪各种各样的购物票太多,货又太不充足。碰见什么买什么;买一样算一样。政府的人会办事,豆腐、干子、黄花菜、木耳、火柴、永光的烟等等,五颜六色,编号排列;沒有文化的肖太婆、李奶奶什么的,见面就打听:“几号票买什么?”太多了,哪里记得住。那个年代,邻里之间打听得最多的就是这个事。稍不留神,过期了是让人心痛的。物资不丰富,拿着供应票还要排队。久而久之,不排队反倒不习惯了。小孩多的还好办,买肉的、买鱼的、买煤的等等,分兵站队。小孩少的也有办法:旧篮子、破凳子代替人头;有的索性把别人门口宅基的石头搬过来,冷冰冰的东西熬夜,真是派上了用场。当然,这是少数,且多为有点狠气、不怕扯皮的主。公开插队容易引起公愤,总有打抱不平的人会干涉;变通一下,约定俗成,一般认可。尽管这样,为买东西扯皮拉筋的事,从未间断。而且多半是顾客之间,多少和排队不规矩(那时沒有发号的)沾点边。争吵是有的,但动手的少;鼻青脸肿的更是难得一见。就像前几年的钓鱼岛一样,隔三岔五的有点小磨擦。说起来也巧,我从未见过户籍警到过现场,都是自生自灭。总会有管闲事的人适时(这很重要,否则引火烧身,代人受气)上前解劝:“腊时腊月的,吵么事唦,算了,算了。”这话特管用,屡试不爽。谁不愿有个好的心情过年,谁想添堵?我猜想,这也是老汉口的码头文化的一朵小浪花吧!也许是旧时代社会秩序的自净功能的延续。排队购物喜烦相伴,乐愁相随,不能不说是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在那个文化娛乐贫乏的年代,或多或少给人们增添了一点俗趣。有人归家迟了,家里人问“是不是又在街上看热闹”就是指的类似的事。就此而言,年的味道就已经很浓了。哦,忘了,过去沒有碰瓷的;只有赖在地上不起来的人,让人瞧不起的;众人散了,自己无趣地爬起来,拍拍屁股,灰溜溜地走人。人到了怀旧的年龄,想到了这些,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了儿时一一上世纪六六年以前的旧历年,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
   和平的年代,沒有社会动荡,加上纯朴的街坊邻里关系,即使是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时期,计划经济所特有的按需分配制度,牢牢地限制住了公民的衣食。年饭桌上的菜盘子,八盘也好,十盘也罢:多也多不到哪儿;少也少不到哪儿。况且都是由平日里是否节省,能否多攒几两油,过年开油锅决定的。沒有人会抱怨自己的年货少,妒忌别人的年货多。那时的报刊上,宣传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每年春节期间有八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前者是虚,后者为实。若是与旧中国相比,老百姓算是在天堂过日子。这样看,繁荣又不虚了。孩子读书,三五个娃也别担心,家境拮据,学杂费可缓交、免交;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家长不用操心。在这样祥和的社会过年,老的少的沒有不喜笑颜开的。那时,闹年的气氛也是浓浓的,大人、小孩和老人都盼望过年。正值农闲,美丽的山乡进入腊月,早就开始有动静了。
   按习俗,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算过年;正月十五闹完元宵,才算年过完。山乡闹年要早些,吃完腊八粥就有迹象了:打糍粑、摊豆絲、做年糕等;杀猪、宰鸡鸭是近年关的事;除尘布新、张贴对联、换桃符门神时,过年的气氛就达到了高潮。然而,城里闹年的气氛差多了,靠翻日历牌过日子的人们,哪里知道时令交替,季节变换哟!年的信息也是乡下的手艺人一一转糖的、捏糖的、弹棉花糖的等等带进城里来的。
   我的老家在武汉老汉口火车站旁边的天声街。这条街是一九四五年日本人投降时,人们在胜利后的喜悦中,圈地做房,形成清一色的二层简易砖木楼房。这儿的市民多为贩夫走卒,且汉口周边的黄陂、孝感、汉川人为多。因此,过年的习俗与这些移民的乡俗是分不开的。小年前后,转糖的手艺人最先出现在街头巷尾,他们在往年做手艺的地方歇下担子,各就各的摊位,互不侵扰、相安无事。那时,农闲时外出搞副业的人,生产队、人民公社会管住。但转糖之类的手艺人一般不阻拦,因不是常年在外以此谋生,挣不到让乡民眼红的钱,又扯不上个体私营。他们的到来,城里的孩子们是十分欢喜的,转糖实在太有趣了:三分钱转小圈;五分钱转大圈;转到什么得什么;落空了也有安慰:五坨、八坨的软糖分别赏赐。再转,也一样。花三分钱只能转小玩艺,最大的东西是“蛇”;花五分钱才有机会博到大玩艺,最大的东西是“飞机”“板龙”“大刀”“花篮”。四四方方的转桌,一个角一个大家伙,很让人眼馋的;也是很难转到的。常有大人抱着不滿周岁的小孩;手把手地用小孩的手转,说小孩的运气好些。现在买彩票也有类似的情况,估计不大灵验。不然,彩池的水怎么总那么多。那小得不能再小的格子,转杆上的指针,稳稳当当地落在中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起来也奇怪,那指针不是滑过去,就是滑回来:平展展的桌面怎么会这样呢?我至今不明白,莫非手艺人有什么魔法?真的比现在的彩票中奖还难。
   花上几元钱沒有大的斩获的人,难免落寂寡欢:有悄然离开的。有讲面子,用坨子糖和小玩艺换大件的。手艺人也活泛,推辞不掉时,做一个粗糙的“板龙”(每个角粘了钢絲弹簧,活灵活现的),让他们去炫耀。谁会问是转的还是换的?还有破费不少的孩子,回去难以向大人交差(怕责怪哄小孩。桌面上一般有童叟无欺几个字),手艺人也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的。更有半大不小的少年,手气不好迁怒于老板,偶尔悄悄地藏起转子,半真半假的玩笑会妨碍生意。懒得纠缠,他们也可以猎取所需的东西。对手艺人而言,无非是多花点时间,弄僵了何益?那时,拎着一个“飞机”,或提着一“板龙”在街上走,不知招来多少羡慕的眼光,神气得很呀!
   儿时的我,只围观,从未一试;因为我不喜欢碰运气的事,一生都是这样。别人的运气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只是觉得有趣,一饱眼福而已。像这样的摊子,永远是受孩子欢迎的,总是围得满滿的。有时碍手碍脚,手艺人会使劲推开围观的人群,留出空档;掀了摊子生意是做不成的。这样的动作,看耍猴把戏时常有:训猴人一边打锣,一边转围子,像石块扔于水塘,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外散开,场子打开了。现在想起来也好笑。转糖的收摊子,是元宵节后的事;年完了,手艺人要返回乡下,参加春耕生产了。
   吹糖的艺人亮相,要晚好几天。吹吹捏捏的各色小鸟什么的,一般是牵着小孩和抱着小孩的人光顾。不临近年,家庭主妇是不会放下准备年货的事,在街上悠闲地溜达的,更不要说正在上班的年轻小夫妻,为年终夺取高产,不加班就不错了。
   再一个热闹的事,就是劈甘蔗比赛了。过去,我们这儿只有本省的細长青皮甘蔗。广东又粗又大的深蓝色甘蔗是后来才有的。比劈甘庶,和打珠子、掀洋画(方寸画,火柴盒面大小)等小睹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前者多为小孩,后者为青年人。一根甘蔗,二人共同买下;分成几截,轮流劈。劈下一节,收取一节;完了再来一截,直至劈完。方法是这样的:用小刀背按住竖在地上的一截甘蔗,突然翻刀再按住,然后用力下压,削下皮子。落下的皮子有多长,收取对等的部分为战利品。失手了换人;得手了可以继续,直至完。最后以拼接的长短分胜负。这个比赛,最大的看点是,翻刀按住的点:先按中间,慢慢往边上移,越靠边越便于削皮;离边远了腕力不济,削不下去;太靠近,易碰落甘蔗。与我们紧邻的公安街,有个劈甘蔗的高手,他有许多崇拜者,用今天的话说叫“粉絲”。他的到来,孩子是很快活的。
   印象中,他是六三年下放到潜江农村去的,不会超过二十岁。每年小年前后,他准时回汉过年。那年下放,主要是支边一一去新疆。我夫人的一个亲戚,在省实验中学读书,高考填志愿,武大、华工(现为华科大)不填,直奔北大、清华而去,结果名落孙山。那时不兴复读,他不忍失利的屈辱,非要去新疆。母亲苦劝,虽止住远行,但还是去了潜江的一个省管农场。我隔壁的“秦大脚”(发小)的姐姐去了新疆。潜江县也就二百公里,劈甘蔗的高手,每年总是兴冲冲地来与人较量。他的刀技给人们带来了快乐,战利品也分给大家吃了。他叫什么,我不知道,只知道他给大家带来了开心。过年期间玩的东西太多了,说不完。再说点吃的吧!
   除了打年货蛮有趣,开油锅也是蛮有味道的。那时,阴历年近了,人们见面打招呼,一句是年货办得怎么样,还有一句是开了油锅沒有。年货是否备齐,只有自家人知道,开了油锅沒有,邻里人是知道的。平时,清汤寡水地过日子,积攒一点油,就是为了过年炸东西用的。炸肉圆子、藕夾、鱼块是最普通的,炸兰花豆、翻撒、麻花就不一定了。花生要凭票供应,不多,一般不炸,用沙炒,多为过年期间待客用。也不是不能吃,只是不时抓几个解解馋。
   记得小时候,初一的天刚亮,外祖母催我出去给隔壁的几个爷爷、奶奶拜年。三十晚上守岁,不睡的。一会儿在街上玩,放放鞭什么的;一会儿在屋里烤烤火,吃点零食什么的;半夜了熬不住,玩点纸牌什么的;实在困了,打个盹什么的。给老人拜年的话,是大人教的:“恭喜您老,越老越仙见(汉口方言)!”就这一句,邻里爷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一年里,因淘气惹得老人们不愉快的事,随之烟消云散了。很小的时候给隔壁的“斋公太”拜年最早,“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赶紧把拜年说了;不起身等赏赐。“乖乖,起来,起来。”“斋公太”一边扶我起来,一边随手抓几颗糖、一小把花生塞进我的小荷包里。
   老人们对小孩也是有祝福的,统一的贺词是:“恭喜您家的孩子,长得狗头狗脑。”意思是茁壮地成长。主人听了,开心极了。我们那条街上,叫“苕货”“狗货”“丑货”等的多,也是贱名好养的意思。有什么讲究,我沒考查。一条街上大苕货、小苕货、老苕货不下于十人。有口吃的人,喊了一声“老苕……”半天“货”不出口,别人是不愿意的。拜年最有特色的是天声街头的煤炭铺的“胡闹”叔叔,大清早,从街头拜到街尾,边拜边走,好热闹的!
   大年初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拜年,新的一年开始了!

共 43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把儿时的年与现在的年对比,写出了今天年味的淡薄,写出了作者对过去年的留恋。回忆中,文章采用时间先后顺序,写了年前的准备——排队凭票购物的情形,手艺人进城卖东西,孩子们围观购买的情形,大年三十的吃和玩,老人孩子拜年祝贺的话……这些内容,作者都采用了场景再现的写法,不仅写出了那时过年的充实快乐,也写出了真实的民俗记忆。文章语言流畅,内容具体,叙述亲切,感人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07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2-06 22:00:37
  文章描写很具体,写出了那份年味的朴实和美,写出了那份贫穷中的快乐。而今天的孩子们,确实在高科技中活动单一了,知识也单一了,乐趣也少了。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2-07 19:10:11
  乡愁,是思念故土牵挂亲人的歌。拜读老师精彩之作,欣赏学习来了,祝老师新春愉快!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3 楼        文友:雪涌蓝关        2017-02-07 21:15:11
  千里追梦,你好!老街不在了。我要还原老街。
4 楼        文友:阳媚        2017-02-07 21:48:36
  欣赏质朴的文字!贺喜精品,期待更多佳作!
5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7-02-07 22:09:10
  恭喜获得精品。祝贺!再接再厉!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6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2-07 22:12:32
  恭喜获精,继续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7 楼        文友:雪涌蓝关        2017-02-08 08:12:10
  各位老师早上好!谢谢鼓励,我会努力的。特别要感谢湖北的武戈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激励。以前获精品后,我未回复,是忘了密码,不是对老师们不恭不敬,说明之。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