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北往事

编辑推荐 东北往事


作者:香艳一万期 布衣,37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820发表时间:2017-02-07 14:47:21
摘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我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张学良和杨宇廷,一个是马匪的儿子,一个是马匪的智囊,这个马匪叫张作霖,是奉系军阀的首领,曾是独霸东三省的“东北王”,官居东北保安总司令。
   张学良有个老师叫郭松龄,郭松龄是孙中山先生的信徒,讲三民主义,看不惯张作霖戕害国民的军阀那一套,起兵反奉,直打得张作霖满地找牙,兵临沈阳城下。兵败如山倒的张作霖求助于日本人,日本人以张作霖出卖东北利益为条件助他剿灭郭松龄。郭松龄兵败身死,但地位重新稳固了的张作霖却不想背上卖国贼的骂名,一直拖着,虚与委蛇,不与日本人实际签约。于是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顶了他爹的大位,日本人便逼迫他践行其老子的承诺。张学良也怕出卖国家利益被千夫所指,于是他不想继续割据一方做他爹的“东北王”了,想换面旗帜归顺中央政府,不再继续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将国家大事儿交由主持中华民国事务的蒋介石来处理。这也算是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他对炸死他爹的日本人的回敬!
   杨宇廷对此有异议,他认为易帜投靠蒋介石并非是东北的最好出路。杨宇廷出身于日本士官学校,官居总参议,张作霖活着的时候其是他的大脑,那时有关于东北的一切政令皆出自于他的谋划,其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都颇有深入细致的研究且军阶高于张学良,算是张学良的长官与父辈。他有一大批支持者,在奉系势力极大。
   杨宇廷认为靠人不如靠己,无论日本人还是蒋介石都靠不住,若想东北图存,非自我壮大所不能。唯有与日本人比速度,用比日本人更快更强的发展速度来建设、夯实自己,自身强大壮实了,方才有可能与日本、俄国、南京周旋,在三大势力中夹缝生存,造福祉于民。其在东北最高军政会议上言,发奋图强东北,为国戍边守好祖国的北大门,不让虎视眈眈的日本人染指、殖民东北,是一代人经营东三省最大的国家利益所在。
   一个要走新路易帜共和,一个要维持旧制度继续军阀割据,针尖对麦芒各不相让。张学良,人称少帅,是含着任性横空出世的“官二代”,其随心所欲惯了,无论是纵容放纵于自己的老师郭松龄还是驾飞机、操练新式陆军、牌桌豪赌、扎毒针、金屋藏娇,都是一言九鼎,连他那当大帅的老爹都拦不住,其想干什么,从来都是说干就干。
   直面自己易帜的国家统一愿望受阻,这位身负国恨家仇、被人叫了一辈子少帅的东北小子怒发冲冠了,其马匪儿子的那股二杆子劲儿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将自己易帜路上的拦路虎以“议事”的由头儿唤入“老虎议事厅”,一枪就给崩了,宛若朝鲜义士安重根在哈尔滨车站击毙奴役自己同胞的日本总督伊藤博文一般。后来,他也是凭借着这股说翻脸就翻脸的二杆子精神,在西安囚禁了蒋介石,逼蒋抗日,功成垂青。
   杨宇廷死了,力挺他的那些赞成继续割据者都面如死灰,全闭嘴了。张学良旋即易帜,结束了清王朝覆灭后军阀混战的局面,再一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东北易帜了。可这易帜并没有挡住日本人继续蚕食东三省,亦没挡住“九·一八”整个东北的沦陷。成千上万一夜间成了亡国奴的北方汉子随一枪未发便溃退关内的三十万东北军自我践踏在山海关下,令东北民风彪悍血性,不屈不挠,一时成为关内国人之笑谈,就像“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强,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的调侃段子在东北人中广为流传一样。
   张学良晚年说,日本人那么快就出兵占领东北,是他作为为国戍边的封疆大吏所没有估计到的,这是他的失职。他那时认为,日本对东北的所有军事行动只不过是局部冲突而已,不会是企图图谋东三省全境。而所谓的“不抵抗”命令,其言也与他人无关,是当时在北京看戏的自己下给在奉天北大营正与日军“冲突”的东北军总参谋长荣臻的。
   为老帅谋划了一辈子的杨宇廷死在了自己少帅的枪口之下,后来又有很多人都死了。往事抑或并不如烟,终身被人唤作少帅的张学良似乎永远也长不大,尽管其已然活过一百岁,但他们父子二人曾作威作福治下的东北,却有成千上万的人连他生命的零头儿都没活过,就背负着亡国奴的赖名誉荒冢一堆草没了。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我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这首哀婉凄厉的悲歌,曾随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东北难民与流亡学生,嚎啕泣血,幽怨哀鸣于长城关内,长江南岸。
   几十年前这一幕惨烈的东北往事,国人,尤其是东北人,敢忘了吗?不消说忘记意味着背叛,就算是从自己身家性命着眼,也该牢牢记住这血流漂杵、撕心裂肺的历史教训。

共 19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从张学良父子的性格特点说起,讲述了当年东北的政治和国土变化过程,讲述了父子二人作为东北统帅时的决策和做法,提供给今人以更多的思考。文章具体讲述了东北三省的沦陷情况,讲述了日寇侵略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号召国人不忘国耻。【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2-07 20:16:11
  读历史,写历史人物,最难把握的是客观公正,就是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功而抬高,也不能因为过而贬低。同时,要给读者以全面的历史人物形象,而不能因为作者个人的喜爱给读者以误解。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