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蒸豆包(散文)
东北农村的冬天是漫长的农闲时节,寒冷的天气里,大人小孩都猫在家中无所事事,期待着过年。进入到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过年的事项了,最先要做的,是蒸豆包。
蒸豆包的面用黄米面,学名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馅用小豆或花豆。黄米和小豆是秋天就备好的,找出来,把米用清水淘洗干净,稍作滤水晾晒,再磨面,因为有淘洗的过程,所以辽西把蒸豆包简称为淘米。
那时一个村子只有一台磨米的机器,有的村子甚至还没有,家家户户都要磨米,磨米房前排了长长的队,还经常停电,着急的人家怕潮湿的米捂坏,只好用碾子压,压一遍,还得用筛箩子筛,然后再压,再筛。
磨好或压好的黄米面还要掺上玉米面,兑水和好,装在粗矮的缸里或大盆里,放在炕头上,用棉被盖严,等待自然发酵。然后把小豆放在大锅里,加水烧火,直至烀得稀烂,豆馅烀好了,面也就发好了。
蒸豆包一般都选择在晚上,白天风大有尘土,晚上温度低,蒸好的豆包容易冻,不粘连。蒸豆包的过程繁琐耗时又长,自家人是忙不过来的,需要邻居亲戚之间互相帮忙,谁家的姑娘干活干净,谁家的媳妇勤快利索,都是大家愿意找的人选。
包豆包是个技术活,要大小均匀,光洁圆滑,女人负责坐在炕上包,男人把包好的豆包整齐地摆在蒸屉上,放进锅里,把灶坑的火烧旺,大火蒸,热气冒出来,弥漫着整个厨房,黄橙橙的粘豆包蒸好了,一锅又一锅。新出锅的豆包要放在屋外的帘子上充分散开冷冻,又热又粘,必须手蘸凉水才能捡。在寒风中冻了一夜,硬邦邦如同石头,存储在大缸里,一直吃到出正月。
从淘米的数量能看出家庭状况,淘米多的人家往往是经济状况较好的,有的人家用粘高粱代替黄米,用粘高粱米面蒸出的豆包,黑褐色,远没有黄米面的看着悦目。那时候各家的生活状况差别不是很大,没有特别的富裕,基本都能维持吃饱饭,大米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时才吃一顿两顿,小米是留着招待客人,或给坐月子的产妇吃的,黄米面的豆包应该算作是细粮了。
寂静的冬夜里,热乎乎的炕,腾腾的热气,手上干着活,嘴里唠着家长里短,时而爆发出一阵开怀大笑,一派温暖祥和的氛围,经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