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心愿】殡葬的话题(征文.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殡葬的话题(征文.随笔)


作者:铜盆孤雁 举人,4966.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39发表时间:2017-02-09 10:40:03

在我的家乡,如果是死了一个老人,看好一个出殡的日子,让死者在家里停柩三至五天(也有停十天半月甚至半年的,这样的情况稀少),请道士来家里供灯做斋一宿,然后出殡。
   死了人是一件大事,丧家要通知他的亲戚朋友故旧来参加丧礼,首先是成服酒,丧家通知某一日为成服日,亲戚朋友故旧在这一日来吊唁问老,吃一餐成服酒,丧家将孝书发下去,然后,在出殡的时候,亲戚朋友故旧再来参加丧礼。参加丧礼的人在头一天下午就被请来了,丧家承办酒宴招待他们,前一天的晚餐叫做先席酒,亲友们吃了饭以后就在丧家坐下来看道士做斋,陪逝者一个晚上。第二天中餐是正餐酒,饭后就送逝者上山。
   出殡的时候,人们将绶带绑在灵柩上,然后手握着绶带,在道士唢呐的指引下,将灵柩抬到前门地坪里的寿杠上。寿杠有两根长的,两根短的,它们有固定的铁钩和洞眼,成井字样摆放着。灵柩放上去以后,人们再用绶带将灵柩捆绑在寿杠上,这一个过程是比较长的,孝子贤孙这时候就跪拜在灵柩前嚎啕大哭,再一次叙述逝者生前的种种好处来,然后就问自己以后怎么办?孝子贤孙哭够了,灵柩也就捆绑好了,道士就让大家静下来,他手里拿着一些米,一边慢慢地洒向周围,洒到孝子贤孙的身上,洒到亲朋戚友的身上,也洒到灵柩的身上,口中念念有词,都说了一些什么,别人不知道,只听到他最后一句是:子子孙孙,起柩!话音一落,人们抬起灵柩就跑,缝山过山,遇水涉水,这灵柩如果要经过别人的房前,抬棺的人就要将灵柩放下来以示告别,然后立即抬起来向前走去,房主人则要燃放鞭炮以示送别。
   我们老家给死者出殡只看日期,不看时辰。看日期就是看皇历的哪一天适宜出殡,为什么不看时辰呢?那就是有一个统一的出殡时辰,即午饭之后,不管你是什么时候开的午饭,饭后即为出殡的时间。另一个特点就是我们那里没有固定的丧夫(丧夫就是抬棺的人),谁年轻力大谁就去抬棺,这一代年轻人年纪大了,下一代年轻人就来接班,这是年轻人的义务,没有谁躲避的。
   这种古老的出殡仪式在文革中改变了,首先是不准道士做斋了;其次是不准大宴宾朋了,你要请多少客人还要打报告,批准了你就请,批准请多少就只能请多少,我父亲是1974年去世的,只批准请七桌客,我们就只请了七桌客人;第三,不再是道士指导出殡了,改为开追悼会了。
   这开追悼会就源自中共的提倡,毛泽东说,村上的人死了,开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追悼会也很讲究层次,贫下中农死了,是可以开追悼会的,村里的干部去主持会议,致悼词,地主富农和富裕中农出身的人死了,就不能开追悼会,只能默默地出殡。
   那时候,我参加过一个叫晏娭毑追悼会,晏娭毑的儿子是村里的副书记,这个追悼会自然就是村里来主持了。
   那是夏天的某一日,太阳毒辣地炙烤着大地,灵柩出来之后,追悼大会开始了,书记在致悼词,那时候的悼词也是一个模式,就是控诉旧社会,贫下中农在旧社会如何当牛做马,共产党来了如何翻身了,过上了好日子。那天,书记的悼词做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在树荫下只听得他在声嘶力竭地吼着,东一榔头西一棒,讲得没有一点逻辑。我慢慢地挤到了书记的身边,去看他的讲稿,其实,他没有讲稿,只在手板心里写了一些词语,然后就根据这些词语扯谈,孝子贤孙们就跪在地上任凭毒热太阳的炙烤,他们甚至有人晕倒了。
   书记在悼词里盛赞晏娭毑在新社会如何建立了丰功伟绩,我听了之后就感觉到吃了苍蝇一样,晏娭毑是一个瞎子,既不能到集体去做工,也不能在家里弄茶饭,她立了哪门子丰功伟绩?
   文革远去了,但是文革的影子还在,现在,仍然有丧家要求村里为逝者来开追悼会的。
   文革之后,古老的出殡仪式依然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老病死是常事,出殡自然也就是常事。丧家不但要供灯做斋,还要请戏班子来唱戏,家境宽裕的要唱几夜半天,家境一般的也要唱半天,丧家请客也是大操大办了,凡是能请到的客人要全部请来,大办宴席。燃放的炮竹,标准也是不一致的,小户人家三五千元,大户人家三五万元。道士出殡和开追悼会出殡两种方式并存,开追悼会方式也夹杂着道士出殡。
   我今年在老家参加了两起出殡仪式,正月十三参加的是追悼会出殡仪式,正月二十九参加的是古老的道士指引出殡仪式。二十九那天,我见到前一个丧家的长子,就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天,我在外围听你老爸的追悼会,那个悼词我听了之后心里直想呕。我说,你老爸只在45岁前在生产队出了一点工,以后就去了城里,早已双目失明,没做一点事了,悼词却说你老爸为村里建立了丰功伟绩,出了不少的力,这符合事实吗?
   丧家之子说,我也是没办法啊,他们要开追悼会。

共 18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殡葬,从来就是一个略带晦涩的话题;为此由殡葬延伸出来的惊悚事儿,多不胜数。而本篇中作者谈的殡葬却略带思考,让人不得不换种思维。开篇由身边葬礼说起,再谈旧时葬礼由道士主持,而后迎来了新中国,取缔了道士主持,改由开追悼会,而后新世纪,追悼会、道士主持并存,家境富裕的更是摆大宴,请戏班子唱戏,而后送逝者入土为安。但随着近来社会发展,经济变幻,人们开殡葬礼会的“味道”变了,就如村里正月参加的出殡仪式一样,逝者45岁,年轻时为村里生产队做了点事,而后双眼失明去了大城市,死后回到故里,却被说得“丰功伟绩”,这不符合事实,于是“丧家之子说,我也是没办法啊,他们要开追悼会。”从侧面反映了人性的伪善与社会混流下一部分人追求利益的嘴脸,也从一定角度为逝者感到可悲。文章蕴含哲理,叙述流畅,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赐稿晓荷,期待您的更多精彩!问好老师。【编辑:桑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桑瑜        2017-02-09 10:44:44
  欣赏佳作,拜读学习!
生活中的背包客,世俗里的苦行僧。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