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脑壳里的老广场(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脑壳里的老广场(征文.散文)


作者:沅水墨人 秀才,2978.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77发表时间:2017-02-09 12:05:00


   一、闲话广场
   许大马棒,不介意这样称呼你吧。几十年前的初中同学,六十几了,沿用以前,不喊官衔,恰不恰当?你知道我是不大注重礼仪直来直去的,不是尊不尊重的问题,习惯使然也。啊,你也喊我张果老。那我就不斢口了,不喊你许经理,还像以前那样称呼。
   东拉西扯的这半个小时,你提到广场。想邀我去广场走走。我说没有了,你有些不相信。怎么会呢,没有旧的,也有新的。
   我说这里不比县城,来这里主政的,都是要远走高飞的主。这里只是他们的一块跳板,是他们高就的黄埔军校,没有长远打算去配置完美。县城旧去新来,无旧有新,这里新旧具无。当时俺两个大发感概,用地开发,寡寡修屋,广场搞没了,成何体统,不要广场怎行?猪,很猪。没有游走去处,商品房会那么好卖?那些想少花成本的,想得一头丢了一头。
   你说你认识头头,到县里后反映一下,看能否帮一下,解决这个不大不小的民生问题。于是,我们不由自主回忆起了原来的广场,你一句,我一句,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莫道痕迹荡然无存,广场保持在我们脑壳中,挥之不去。
   陬市老广场位于下街,上首,区社;下首,区公所。其他挨着的一帕拉二十四是商铺、民居。距离不远,下街人近,抬脚就到。上街稍远,也不到一公里,沅水局最远,也不到三华里。很方便。
   一道两米多高的红砖围墙与左右的店铺、单位平行。左右两个进去口,各宽五米,两个口子吞吐。两处分流,不会拥挤,来去如风。万人大会也没有一次事故发生。进里面,广场一百五十来米长,百把米宽。靠前面围墙有一排巨大的杨柳树,秋千架、爬高架、单双杠,也罗列一排树木之中。当中只有一个灯光篮球场,广场显得特别空旷。这样当然是为了多功能。靠里边一条有两个重要建筑,一个是戏台,位于正中;靠右两个,是图书馆、乒乓球馆。
   我们在这里看戏屈指可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节目多些。除了本镇的,常德的宣传队来得多,本县的由于反水路远反而来的少。常德棉纺厂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来的最多,一个小巧玲珑的戴着黄军帽的女报幕员,是跑着出来报幕的,脚下像踩着弹簧,活力四射。演员也基本都是军装军帽,演出很有水平。唱得好,声音响遏行云,都是红歌;跳得好,刚柔互济。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他们来过好几次。
   不过最先到这里演出的,是清华大学杨万林他们的文艺宣传队,他们是首发到这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都说杨万林是桃源县第一个考上清华的,他是陬市人,在此地非常受欢迎。是最高水平队伍。
   比较出名的桃源四九宣传队,头头也是陬市人。我和他小学同班,他的宣传队好像没有来过。
   本镇的风雷之歌宣传队,演出自然要比其他各队多,在外面也出名。
   戏台上另外功能是批斗会,批斗对象讲台两边,台沿站一排。包装盒子做的黑牌子挂着,并不吃力,口号喊得凶,实际上没有大打出手。没有人承受不住牌子分量,没有整出汗来,没有人栽倒台上。基本按毛主席要文斗不要武斗办的,没有外地那么多那么浓的火药味。完全没有也不尽然,有一次让人记忆深刻,蔡驼子被文月之(男人女名)从台上丢了下来。还好没有甩坏骨头,他七八十岁的时候,我在街上碰见过。
   广场那道围墙的利用率高,大字报粑满。两派你粑我粑,这里是互争观点的火力点。除此以外,是镇委会粑的比较多。上街不多,上街没有什么砖壳子,屋前也是板壁,是梭板。梭板一下,无地可粑。也没有立宣传栏。大字报都在下街,镇委会的宣传栏、广场围墙。
   文革前,我们上学到三中去,天天经过广场。白天广场空无一人,都上班去了。没有单位的自谋生路去了。只有万人大会的时候,才会军令如山倒,都来看热闹,人山人海。
   晚饭后不同,各个街道的不做家务事的老头和男青年,会向这里拥来,成了文体活动中心。个多小时打球(篮球、乒乓球),爬杆,荡秋千……很热闹。
   二、广场活动积极分子
   广场无疑是个好去处好地段。这里上演着的“剧目”有声有色。
   五十年代是火红的年代,镇上响应毛主席号召,大办民兵师,宋师长就是在这里派兵点将、排兵布阵的。民兵们在这里刺杀、投弹和队列训练演习。杀声震天大涨革命人民志气。还有一个戴眼镜的徐打匠(武术人),在这里训练出了一支夺得县里第一的民兵大刀队。
   当然也有什么誓师大会、斗争大会……是少不得要在这里的开。
   除此以外,我们还在广场看见过拔河比赛、乒乓球、篮球比赛。
   晚饭后看见过、偶尔也参加过自发的爬杆、秋千、单杠、双杠……运动可谓名目繁多。
   留有印象的,是一个中溜个儿的荒货铺职工的秋千,来那么几下,荡得比秋千架还高。并且连续这个极限高度好几下,身手矫健像一只云中雁。手抓住两边索子一放一收,双腿一蹬一挺,浑然一体,熟练自如。那个惊险他自己体会不到,看得人替他捏一把汗,活怕他一下翻过架子或者飞出去发生不测搭成肉饼。
   一些粗胳膊汉子爬杆只用双手快速拉上去,身体像一根木头一动不动,几下子上去下来,脚不沾地又连续上下几个来回。
   很多人由于劳动、运动,四肢粗大,膀阔腰圆,没有一个大肚子。长年累月劳动辅以运动使大块头匀称健美,非畸形发展,人人舍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辅以运动消耗了体内脂肪。
   乒乓球,印象深的一个,个子不高,但是很壮实,有人喊他一个不雅的外号,高歪鼻。他打球,拼劲十足,可以一连挑十几条好汉。他是文化馆馆长。
   篮球,一个叫庄白儿比较厉害。一米七六的身高,抢板抓球、三步上篮、立定跳投……都有功夫。
   到了六十年代,看到的厉害角色越多了。有印象的除了庄白儿,还有两个个子不高的青年,一个叫龚毛二,一个叫孔令宇,庄白儿的中锋,龚毛二,孔令宇,哼哈二将一左一右司前锋,龚毛二擅长中距离跳投,姿势不好看非常实用,及时准确,防不胜防。别人罩他的时候,往往已经出手了,有许多叹为观止的神投。孔令宇则善于三步强攻篮下,步幅大锐不可当,很容易进球。两个后卫没有什么印象,以他们组成的镇队经常于晚饭后和外来队伍比赛。近的有沅水局队球队、陬市中学教工队、桃三中教工队,远点的有红砖厂队,河洑队……开着敞棚解放牌汽车来。一次和一个队打。第二天晚上再打不同的队。每个队都有个把厉害角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沅水局队给人留下印象的是李培军(人称小李子),猛张飞两个。李培军约一米八二,六十年代要算很高的人,中、近距离投篮,动作舒展,准确并有观赏性。猛张飞一米七二,势大力沉,中场即可三步跨篮。二人是最吸人眼球的。
   陬市中学教工队则是洪培良洪大块头和中等身材的李校长引人注目,尤以中溜个儿李校长不输高人、极佳弹跳力显得不同凡响。洪培良往往在三秒区附近,只要一得到球,尽管速度不怎么样,进球也是肯定的了,占了个子高大的光。其他队员只能算可以,没有特色。
   桃三中教工队实力不如稍输一筹。只有一个极具灵敏的章瑶老师,一米六六,还偏瘦,鼻子孔孔的(打响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活像猴儿,动作也快似猴儿。抢断第一,无声无息从别人背后一下超前把球抄走。任何姿势都可以球进框。不好看,很实用。还力气不小,大块头也不能棒他跟头。
   红砖厂队、河洑队特别厉害的也只有个把两个。其他都是旗鼓相当的人。
   哪支球队来到广场,都是和东道主陬市队比。
   到了七十年代,广州军区替补队员刘福高复原回来,陬市队如虎添翼,常德许多单位也到陬市小地方来,来陬市比赛。常德七一机械厂,常德棉纺厂,常德部粮机,常德师专……来过十多支球队。来几次的不在少数,给当时缺乏文化生活的陬市人民送上一道道体育大餐。每次数百人围观灯光球场,站着看,神情集中,不讲话,不拍巴掌,再精彩也是没有声音的,默默地就是对球员的尊重。
   常德七一机械厂,人员整齐,个个厉害,陬市打不赢。其他旗鼓相当,互有胜负。
   常德部粮机,不算厉害球队,但是有一个孙胖子特别厉害,机灵,投球准,两百斤的体重起跳毫不费力,有制空权。和刘福高差不多,体力强。有一次打到后来,成了他们两个人的较量,如果这个进一球,那个也必然进一球,看得人人心花怒放。
   那时候,年轻人打架斗殴的少,干坏事的少,与这个广场不无关系。有能力有本事有力气,到球场上去显……年轻人过剩的精力有用武之地。真正厉害,会得到人们称赞的口碑(表扬),打架则受指责,何乐不为呢?
  
   本帖最后由张新泉于2017-2-411:18编辑
  
  
   三、我们与广场之缘
   广场是什么时候有的,毫无疑问,解放前就有了。无须考证无须调查,剥削阶级要处决所谓犯人,必须有一个杀鸡给猴看的地方,不会没有手拿大刀的侩子手到这里来砍头。
   解放后,人民政权要公审地主恶霸资本家土匪抢犯,也在这里。听我母亲讲,失散多年的妹妹(我姨)就是在开公审大会在广场碰到相认的(五六十里外的人半夜动身)。
   我第一次看见陬市广场是1954年。那一年发生一场大火,火烧连营烧了下街大部分(百多家),向上烧到官码头十字路口停住,烧不到上街去。下边的广场也阻止了火势继续向下蔓延。雷黑二、一老、李木林、皮海亮、赵宝国、盛子民我们一群小把戏,就是在大火过后一路下去捡烧过的废钉子,捡到那里,看到了广场。乌焦巴弓惨不忍睹的现象在这一块大空地戛然而止。
   后来六十年代,我们在广场,见证了一些事情,已经说过的,大办民兵师,群众体育运动,文化革命……
   文革前,通学生小组的晚自习,就在广场对面同学胡新春家里复习功课的。
   68年10月27号,知识青年在广场集合,开欢送大会后从这里发运……
   下放四年后,从三阳转到陬郊公社,第二节写的广场的篮球比赛,有些就是这时候看的。
   吃了晚饭,天就黑了。队里有伴就一起出来,没有伴,就一个人出来。一般人没有兴趣,他们宁可休息。我愿意看球,不顾疲倦,还是一个人从李家岗三队出来,到广场约四里路。有不有球赛,靠撞,天气好一般有。没有,就接着转去,有,就看了转去,到家10点入睡,不怎么耽误。得到体育精神的鼓舞,生产劳动还有力气些,没有什么副作用。
   队里另外一个姓张的知青,他没有住队里,住街上的家里,早出晚归,他也去广场看过球。他身材比我略高,和他打过三四次球。
   队里出工到河沿竹木队、养猪场挑人畜粪,那天我们一人挑了一担大粪,必须走街上过,路过广场,听见球响,好像蚂蝗听见水响,我们挑大粪进了广场。靠里面围墙放下担子,就和那些青年打半场,打下一班,又打下另外一班,连胜五次后,才挑粪回队,反正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不影响事情。凡碰上此类事情,有条件就玩一会儿。
   以后招工进了单位,下岗回来,广场没有了,全部修屋,办了厂子。后来镇上一些单位的篮球赛,都是去学校里打的,很不方便。一些年轻的,过剩的精力用于打架斗殴,还有拿刀砍人的现象发生。一些人不理解,几万人口,怎么不搞个广场呢?现在,大搞城市建设,可能列入议程,相信一个新广场出现,不会很远。
  
  
  
  

共 43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广场,相伴了大半生,而今广场不在,只存在脑海。只是在人生中偶然的一眼,便相伴久远。广场与作者经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每一幕的场景,画面都深深烙印在脑海。在文娱活动匮乏的年代,广场是一个大荧屏,国家政策,新闻时事,是非善恶,杂技球赛,歌曲舞蹈,广场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尤其是篮球比赛,对于当代球迷来说是多么不可或缺的饕餮盛宴。当时作为球迷的我繁重的工作不能阻挡我看球的决心。即使披星戴月球必看完。朴实无华的语言似潺潺的溪水,对广场美好的回忆娓娓道来。如今广场不在,广场周边的人们都沉浸在那时的图景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心中默默期待,广场的重现的心愿必将实现。那热闹欢愉的场景再次欢乐呈现。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晓荷,期待佳作多彩,遥祝身康体健。【编辑:御光追童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御光追童年        2017-02-09 12:09:42
  问好老师,欣赏老师深情美文,一个时代的记忆浓缩在广场里,烙印在心头上。才疏学浅,对您所在的那个年代只能从您的文里去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老师提点斧正。欢迎常来投稿,笔耕愉快。
2 楼        文友:沅水墨人        2017-02-09 13:21:04
  我大意了,请编辑去掉这条字:本帖最后由 张新泉 于 2017-2-4 11:18 编辑
  
3 楼        文友:沅水墨人        2017-02-09 13:36:12
  第二节第三自然段:
   当然也有什么誓师大会、斗争大会……是少不得要在这里的开。的开改为:开的。
   麻烦你了。谢谢。
4 楼        文友:沅水墨人        2017-02-09 13:37:15
  感谢编辑精彩评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