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贝子庙游记

编辑推荐 贝子庙游记


作者:莹莹子期 秀才,1708.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72发表时间:2017-02-16 09:27:36

贝子庙游记 刚刚立春,天气便格外配合节气,虽然是正月初八,到底还在年中,窗外还有孩子们零星的“噼啪噼啪”的鞭炮声,麻雀早已经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中国人讲究只要没出正月,都是新年,也许是对旧年的不舍,也许是对新年的喜庆,满屋都是耀眼的光,白晃晃一片,无处遁形。于是下得楼来,刚到楼道口,太阳就不设防地钻了进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晃得人睁不开眼,外面的阳光是如此明媚,柔柔地照在身上,地上,树上,便都懒懒的,天空是瓦蓝,瓦蓝的,让人忘记了一冬的寒冷和所有阴霾,心情也跟着高涨起来。
   街上的行人和车辆渐渐多了起来,信步离开家门游荡,不知不觉就来到敖包山脚下。如果说,非要用一个景致来体现家乡,那么,额尔敦敖包便是锡林浩特的象征,就像北京的万里长城和故宫一样。额尔敦敖包坐北向南与贝子庙为一体,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山顶敖包建于17世纪末,分为三大殿,有敖包、文博馆和红色旅游展览馆组成。额尔敦敖包在汉语意寓为宝地意思,建于乾隆年间(1743年),相传是成吉思汗剑击西山移山于此,历经七代活佛,是当地文化,艺术,历史中心。因为天气尚好,游人很多,有上山的也有下山的,路面的积雪还没除尽,像碎钻石熠熠生辉。走在白雪皑皑的积雪广场上,脚下“咯吱咯吱”的响声充满节奏感,也多了一份别样情趣。山上由花岗岩和大青石铺就的台阶泛着青光,一层层到达顶峰,顶峰上便是由无数五颜六色哈达装饰的五个敖包,而踩了积雪的鞋底比较光滑,上山时,小心翼翼歪歪斜斜的姿势很滑稽,总担心一不小心和便会四脚朝天。山的两侧便是赭红墙壁的喇嘛庙,共有八处庙宇,分别为朝克沁殿、却日殿、明干殿和五座小殿、五座佛塔、五座拉布仁,两千多间僧房,1200僧人。
   而我记忆里小时候的敖包山,只是一个倾斜60度的大土包,山顶上是一座高耸入云的人民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学校都会组织上山扫墓,对于身体瘦弱的我来说,便成了艰难任务。那时,曾有过耸人听闻的传说,据说喇嘛庙外红色的外墙,是用人血涂抹而成的,庙里的喇嘛专剥小孩子的皮,所以,我那时是不敢进庙里的。何况这庙宇乌森森一大片,里面深幽,曲折,我虽然对着神秘庙宇充满好奇,也只是站在墙外抬头望着墙内灰色的屋脊,还有趴在廊檐上栩栩如生的狮头,麒麟等祥兽,想象着庙宇里面的风采。玩伴里几个胆大调皮男孩,突然推开一扇虚掩的木门,木门发出“咯吱吱”一阵沉重响声,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喘息,男孩子们咋咋呼呼迈进大院,惊起一群黑色乌鸦哇哇怪叫着离去。庙宇里大殿小殿一个挨着一个,颓墙断壁,阴森肃穆,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灰尘,在这高墙深宅庙宇里,阳光竟然照射不进来,雾蒙蒙一片。正殿屋檐上的那个大鼓还在,风吹雨淋屹立不倒,看着小伙伴在曲折迂回的各个大殿间穿梭。我壮着胆子掂起脚尖,趴在那木格窗棂往里看,黑漆漆一片,什么都看不清,守在门口小伙伴突然恶作剧喊一声:“喇嘛来了,来剥皮了……”我们飞也似地跑,有磕破了膝的,有摔破了掌的,我几乎是连滚带爬地逃了出来,几个人头也不敢回,拼命一鼓作气跑回去,到了家门口呼吸还喘不匀,那一次真的把我吓住了,后来再也不去庙里,也就很少上山。
   随着年龄渐渐增长,我知道传言是假的,可依旧不再对他感兴趣,直到1985年城市建设,而锡林浩特的贝子庙再次被挖掘出来。于是,政府大兴土木开始重新修缮敖包山,而山下的喇嘛庙成了旅游观光、朝圣和祭祀地方,听说还被列为中国四大庙宇之一。每年夏天全国各个地方游客络绎不绝,我想除了草原迷人风情,那么,新修的贝子庙也是其中之一。那时喇嘛还不多,偶尔会有几个穿着藏青色袍子,挂着佛珠的喇嘛手捧一摞书出来,低着头急匆匆赶往另一个大殿。而我好奇的是他们念诵的经文,虽然听不懂,但是流畅、自然,就像一首和谐的乐曲悠扬婉转,令人肃然起敬。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就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畅达之意。锡林浩特风情尽收眼底:四面环山,青山巍巍,天高地远,这个城市就像一个摇篮里的婴儿,安祥,宁和,敖包南山脚下是一条宽阔主街道,流动的车辆,宽阔的马路以及特色建筑,像一条彩带直接通向市门;北山脚下是规划整齐的电厂和煤矿,两排弧形路灯如白天鹅优美的脖子,搭建起一条拱桥,直通远方,给人无尽的遐思;东边是通往西乌珠穆沁旗的一片草原,夏天便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而西边曾经就是著名的九曲河,清澈的溪水,像一条玉带蜿蜒围绕着整个敖包山。
   我从山上下来,从山的另一条小路徐徐而上,却又是另一番景致,山上清幽,雅致,白玉栏杆掩在翠绿的松树中,宁静致远,脚下的石阶引导我一步一步向林中行走。地下的枯草像铺着一层厚厚的草甸子,松软而有弹性,枯而不僵的树枝,像个淘气孩子,不经意拉扯一下我的衣服,穿着燕尾服的喜鹊和不知名的小鸟,贴着地面腾空而起,挥动的翅膀像一个个向导,也像一个个小精灵,在素净、广袤的天空跳跃飞舞,偶尔有一两个别致亭子,或者一个城墙似的平台,供游人歇脚和游玩,不知不觉到了山下,竟然有点意犹未尽。于是,我从旁道再次绕到贝子庙广场,居然听到一阵若隐若现的诵经声,幼时的好奇心再次冒出来,在一个角殿内,庙内依然是红窗青瓦,正殿门口有一个一丈多高的大铜炉,炉里香烟氤氲,在殿内拐角处,各有两排转经纶,用手拨动声音绵厚有韵律,而诵经的声音来自一个小殿之内。我开门进去,两边长椅上坐满了善男信女,殿内放了几尊佛像,墙上挂满了黄色绸缎藏文、蒙文经文,半披着僧袍的喇嘛闭着眼,一手执礼,一手转动胸前长长佛珠,声音如钟,我悄悄关上门出来,前面的主殿,朝克沁殿,两扇朱红色大门紧紧关闭着,门上的铜钉闪闪发亮,有位女子对着大门双手合十口里默念什么,似是唱歌又像吟诵。我悄悄走到侧门,手拉扣环向里张望,发现门居然没锁,于是轻轻推开,一处整洁,干净庙宇曾现眼前,前方是两座正殿,后面两侧是一个个独居小院,分为两排,每个院里都有一颗杏树,红格木窗纤尘不染,窗内拉着淡黄色窗帘,我的脚不由自主跟着迈进来,门外的喧闹声突然静了下来,院子里安静极了,一个人影也没有,连鸟儿的啁啾也销声匿迹,甚至掉在地上一片树叶都可以听到。阳光透过高大的院墙,庙宇里的阳光便是半明半暗,我信步迈上石阶,那铺着石阶的小路变得格外清幽,使我想起常建的那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边走边看,潮潮的空气,弥漫着江南的烟雨气息。那一处处整洁绿树环绕的小屋,更像一处处小姐闺房,胡思乱想想时,才发现已经到了小巷尽头,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平整的空地前又是两座正殿,雕廊画栋,大都是青色和蓝色为基调,在阳光照射下分外耀眼。我回头看来时路,已经走出很远了,想起那个虚掩的木门,我的心里突然恐慌起来,顾不得再看正殿里的陈设,顺着来时路飞奔而出,还好小门还是开着的,我一直走出庙宇,那颗怦怦乱跳的心才落了肚。
   院外的人声鼎沸,游人如织才把我拉入现实生活,温暖的阳光带来了春的气息。看着刚刚出来的院落,便有些小小得意。因为,这所不对外开放的庙宇,被我误打误撞地闯了进来。用手抚摸着凹凸不平的外墙,曾经这墙、这砖经历多少腥风血雨,历尽多少岁月侵蚀,无从知晓,往昔的峥嵘岁月已经过去,就如我们回不去的人生,成败得失已无关紧要。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才是我们辉煌的将来,新的一年新的收获,而我也即将开始新的征途,但愿人生处处有风景,生活处处有诗意。

共 29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如果说,非要用一个景致来体现家乡,那么,额尔敦敖包便是锡林浩特的象征,就像北京的万里长城和故宫一样。山的两侧便是赭红墙壁的喇嘛庙,共有八处庙宇,分别为朝克沁殿、却日殿、明干殿和五座小殿、五座佛塔、五座拉布仁,两千多间僧房,1200僧人。原先的贝子庙建于乾隆年间(1743年),相传是成吉思汗剑击西山移山于此,历经七代活佛,是当地文化,艺术,历史中心。新修的贝子庙喇嘛还不多,偶尔会有几个穿着藏青色袍子,挂着佛珠的喇嘛手捧一摞书出来,低着头急匆匆赶往另一个大殿。描写生动,叙述流畅的游记散文,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2-16 10:46:24
  语言流畅的文笔,总会给人带来一种佳作天成的艺术享受。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莹莹子期        2017-02-16 11:35:13
  谢谢老师辛苦编按,新的一年诸事顺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