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难舍江西

精品 难舍江西


作者:老表 秀才,1889.4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33发表时间:2017-02-16 20:40:23

江西这个省份与江南区域是分不开的,如果江南区域的定义里说:江南有三山三江三湖。那么,江西省北部的庐山,潘阳湖,和南部的赣江都被覆盖在里面,江西省属于江南区域就无可争议。
   我的家乡在大余县,是在江西省的西南位置,附属于赣州地区,与岭南交界,也是一个山多水足的地方,在这里请允许我称它为江南区域。
   江南的优劣,不消我来说;江西省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也不消我来介绍。其实我也没去过几个地方旅游,就那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等等,全没去过,若说它们的特色,也只能搬书上介绍的那一套来说,没准还得要你介绍给我听呢。不是自己不肯去,而是没条件去,经济能力决定了一切,所以,只能爬一爬自己家门前门后的无名青山。
   尽管自己会游泳,还是没那个胆量去鄱阳湖玩水,也没敢跳进赣江河里去翻滚,倒是在家乡的章江河里洗澡消暑过。河水也是两米深以上,河面上也有小船渡过,但是自己从没有乘过船,感受会怎么样,实在说不出来。
   章江河水深,不安全;水浑浊,不卫生,游泳的人很少。若要在安全一些、干净一些的水里游泳,可选在我家门前的清水河里,找一个水潭,顶多也就两米来深,邀约几号人同去,也有安全保障,又能玩得尽兴。
   随着年龄长大,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山山水水,去了省外的城市里谋生。出门在外,常遇到人们问是哪里人。我自然会挺胸昂首地说:“江西人,叫我‘老表’就好了。”
   男人说:“江西省?那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啊!”
   我沉默了!
   历史课程学得很差劲。江西省出了什么名人,有哪些名人,我实是未知几个,就知道的几个人,也都作古了,好汉不提当年“荣”,也不去举例深究了。
   说到江西省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一个农民却也未能感受到多少,也不便与别人去探讨、争执,平时看书,也不太注意谁、谁、谁写的文章,喜欢的就拣起来看,管他谁个写的文章,哪个时候作的诗词。自己脑袋小,装不了那么多,记忆力又不好。
   记得在上学时,老师有一个提问,把一个文天祥,记成了“文天样”,使得全班人都哄堂大笑,一时间成为了一个笑柄。所以,能记就记下,不能记住也不便刻意去记了,说好说歹,任其自然。
   江西的名优特产我了解不多。
   景德镇的瓷器源远流长,只惜自己看不懂,看到去年的新闻报道,说景德镇的许多瓷窑倒闭了,据说是因资金问题关门了,真是可惜;樟树的四特酒也喝过,但不会品,没喝出什么味来;遂川狗牯茶叶没泡过,不知是甘味,还是苦味;南丰的蜜桔倒吃得多了,在自己家的山坡上也种了不少,那些酸甜的桔子确实诱人,很喜欢吃;赣南脐橙也吃得多了,家里也有种植,不会亏待了嘴,薄待了胃;万载的烟花鞭炮炸了我有几次,受伤流血过了,胆也吓怕了,都十来年不碰那些烟火了;泰和乌鸡只在面馆里吃过,营养怎么样,反正我没在吃过的三五天内多称出几斤体重来;至于金圣卷烟嘛,从来不抽,一向是奉承“吸烟有害健康”的信条,就给父亲买礼品,也只送茶叶,不看烟酒。
   女人说:“江西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我们家乡的女人都不愿嫁到那里去!”
   我也沉默了!
   小时候唱那首田信写的《江西是个好地方》歌词时,脸上有一份说不尽的得意,笑容也如怒放的红花一样灿烂。那时在心里想着,江西省既是好地方,也就富足不穷了吧。
   说到江西省的贫穷,在全国范围里,也不算贫穷了,都能解决温饱问题,总算过得去吧。这贫穷又没有一个标准。至于婚姻嫁娶的事,那是缘分和民风习俗来决定,谁能说得清楚呢!
   谁肯不肯嫁,自个掂量吧,别人怎么样,谁也说不准,现在是婚恋自由,选择性多了,对比性也多了,怎么选择都可以。
   既然说到贫穷的层面上,我就略说几句话吧。
   偶尔也会在心里自问:“江西省贫穷吗?”
   若要和广东省去比,傻子都能看出谁贫谁富,还有什么可争辩的呢,低头认输便是,我有这个勇气说:“江西省贫穷!”
   我家乡大余县也算是贫穷区域,它与广东韶关相邻,但彼此的经济差异甚大,心中实在是想不通,莫不是梅岭的古驿道在作怪吗?
   古驿道是一个须发苍白、千年高龄的老朽,可以说它的浑身上下都布满了封建历史的尘垢。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那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而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
   梅岭古驿道历经过几个朝代的修筑和开辟,这里也有两个记载。
   唐开元四年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因当时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诏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大庾岭古道。
   在大庾岭古道新路口南山脚下有六祖庙和“夫人庙”,那是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纪念品。
   明朝正统十一年,南雄知府郑述用石砌古道,并在古道旁补植了松树、梅树。
   古驿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呈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是这样的:“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
   了解到这里时,便少不了要提一个问:“这么一条千年古道,是关?是路?”
   “还是既称关也称道呢?”
   先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一说吧。
   梅岭的来历在现代已经说不清楚,现有两种参考的说法。
   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自越人开发后,它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它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另一说法是梅树多,故称梅岭。
   梅关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省、江西省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系,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
   现存的关楼建于宋朝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在明代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刻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
   清朝康熙年间,张凤翔在关北侧的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镌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六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又在关楼两侧留有一幅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从上面几段文字里,就可以得出梅岭古驿道既是关又是道,在军事上,它担任关卡作用,在农民商贾的活动中,它又是一条道路。
   一个战场关卡似乎欠缺了祥和吉利,而是悲剧和血腥地的象征;一条道路也欠缺了安居乐业,它是流失和逃避的象征。
   梅岭既是一个古战场,就少不了有战争史事,久远的不说,近代就有陈毅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每次读到这首诗时,心里就有些怅惘感。其诗是:(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诗的意思就不说了,但他表达出那种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矢志不移,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
   从学校里来到社会上,我就在商业的社会圈子里打拼了好几年,但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意志变得摇摆不定,时不时会闪现出放弃的念头。
   那时的心情,就如握着一颗干梅,看起来肉少核大,吃起来却有一股酸味,取舍难定。而今既不舍,也就得过且过。虽然事业上没什么建树,但也不至于没碗饭吃,饿着了肚皮。
   试想,在这商场如战场的社会圈子里,不仅要有创新的能力,和审时度势的眼光,还要健康强壮的身体和精力。
   这些年来,我没有拼出成绩,倒拼出了一身病痛,偏又长得一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模样。工作半天就会有一副昏昏欲睡、恹恹缩缩的神态,这样的体质能做出什么成绩来呢?
   虽然这几年一直在工作之余习练太极拳健身,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病痛少了,但是身材还像一根竹竿一样修长,精神状态还是欠佳,容易困倦。
   回想过去,最先出去谋生的地方就在广东省,只是那时候就已经有国道公路,绕开了“岭南第一关”,来来往往几次,也未曾目睹到古驿道的面貌,一直到现在,也未涉足踏步走过那条道路,只能从书上了解,还有从朋友们的照片上看到,不敢想象自己走在那条路上会有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是惘然?是忧虑?还是冷漠呢?
   南下广东是兴冲冲地去,回来时两手空空,却将失意从肚子装满到了嘴里,这与许多古人却正好相反。他们不愿意南下,却高兴北归。
   唐代的宋之问被贬谪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就经过了梅关古驿道,有诗为证。《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从这两首诗里就能了解到,宋之问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走过这条年龄比自己还长的古道。在官场失意时,又是流泪,又是叹气,此时来了诗兴,纪念也好,发牢骚吐口怨气也罢,吟咏几句也未曾不可。
   他做梦也没想到,一生中还会走过这么一条伤感又失落的道路。而在当时,他已没有比这条更容易走得通的道路,无论怎么样,还是要走一次,看一眼,至少走过去之后,还是有光明的前途在等着自己。真是委屈了这位大才子身受苦行。
   宋朝常被贬谪的苏轼也没能逃过走脱古驿道,这古驿道静静地躺了上千年,似乎太寂寞,也许正等待着他的足履踏来呢。尽管会在一阵风雨过去,那些足迹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可依然少不了前赴后继的行人的踪迹。
   终于,苏轼来了。
   他很不幸被贬谪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去了,就以他苏东坡的才气、名气、骨气,是绝对不输于宋之问。宋之问能吟两首诗,人家苏东坡也不会落后,自古就有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一说法,现在也读一读苏东坡的这两首诗。《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赠岭上梅》:梅花开后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读过这两首诗,足见苏东坡心里也是十分的失意,不过似乎比那个春风得意惯了的宋之问要坚强许多,至少不见落泪吧。也许苏东坡被贬谪有了经验,又或许只是被贬谪,终究没有被鞭笞,身上不痛,皮肤不痒,没必要落泪。他倒是想到了喝酒解愁去。
   不错!
   喝酒,暖暖身子再趱路。
   可惜!
   说走就走了,真希望他能留在大余。不敢奢望他能留下一条苏堤来,就疏通一下这道关卡也会心满意足啊!真希望他被贬放的地方就是大余,而不只是一个过客,作为一个过客,能留下来的只是话语——两首诗句而已。
   可惜啊!
   唐朝宋代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脚印,明代的才子也没落后。
   你看!
   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广东省)为典史去了。想必他也不能绕过“岭南第一关”。不过,倒没见他留下什么诗句来。但他作为一个才子,当然也不愿意就这么落后,他们前人被贬谪都吭声了,自己也不能便宜了这个地方,说几句话的勇气还是有的,若不然过了这道关卡,还能昂首挺胸地坐在高堂前为官参政吗!
   前人诗句字数也太少了吧,不过瘾,汤显祖得作一些突破性的改革,不仅要多说,还要说得特别一些。前人在山上爬累了就说,他得在休息的时候来说,喘着气能说几句话呢!也说不顺畅,就在牡丹亭里躺着休息的梦里说了一篇,来一个《牡丹亭》传奇吧。
   据说汤显祖的执行效率非常高。他的做事风范也令别人刮目相看。你看他给吏部递送辞呈后,也没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到家乡去了。
   有个性!我欣赏!
   可惜啊!我真希望能留下一些才子、清官为江西做点什么,能让江西的文化,经济,农业等等都有一个飞跃的进步。但是,他们都变成了一个个过客。也许,这条过道只能留下一些足迹而已,并不能使才子佳人留恋安居。
   像宋之问的为官品行,我是不敢请他留步,倒希望来一阵狂风,赶一场暴雨,恭送他早些离去,省得多踩了足迹。这还不算什么,关键之处,还是他的口臭,大概有现代的汽车排出来的尾气般污染严重吧。他若要带走一口梅花香气,也无妨,就带走吧;若要采去一枝梅花,则要三思,不能犯了众怒。
   倒是像苏东坡和汤显祖那样的官员,我想请他们驻守那个千年关卡,却又请不到。
   真是悲哉!痛哉!
   汤显祖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梦都带到了牡丹亭里去。在这里我大胆地猜测,他应该是在北归时想的《牡丹亭》吧,在面对即将到遂昌任职寄予了厚望,满以为去了就能大展身手,为国捐躯,为民除害。于是,在他来到牡丹亭里休息中睡去,便做了那么一个功成名就、怀抱佳丽的美梦。

共 665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描写了家乡江西大余县,虽然不是很贫穷,但距离富足还有很大差距。或许因为家乡不富余,才离开家乡,离开了那些山山水水,去了省外的城市里谋生。介绍了江西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著名的景德镇瓷器,有远近闻名的樟树四特酒,遂川狗牯茶,南丰蜜桔,赣南脐橙,万载烟花鞭炮,泰和乌鸡,金圣卷烟等,尽管这些都是家乡的名品,自己却大多没有欣赏和享用过。作者介绍了家乡的梅岭古道修筑的始终,以及梅岭古道在经济上,军事上的重要作用。讲述了唐代宋之问、宋朝苏轼被贬官职后经过梅岭古驿道时的感慨诗句。讲述了自己离开家乡,在外奔波谋生的艰难和无奈。文章充满了作者对家乡热爱的情感,也倾注了对家乡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大发展的期望。【编辑:紫气东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18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