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端午屈原一锅粥(征文·散文)

精品 【晓荷·心愿】端午屈原一锅粥(征文·散文)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97发表时间:2017-02-17 15:50:24
摘要:端午是屈原的,也是我们南方人共有的。端午深刻昭示了南方民族的艰难和不屈的历程。这种昭示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也烙上了精神的印记。

农历五月初五,民间是端午节,也叫端阳、重五节等等。今年开始,端午由民间走向官方,也成了法定假日。这是一次民间的胜利,也是一回传统的凯旋。
   端午的存在,它愈来愈强大的生命力和旷日持久的影响,与它的丰厚人文底蕴是不可分的,也与2000余年前战国时期的迁客骚人屈原是不可分的。我们似乎可以认为,端午的顽强挺立,是自古以来的处于弱势地位的长江文化、南方文化对自居正统的黄河文化、北方文化的一篇独立宣言。也折射出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古国的骨子里面对失败者的怜悯、对悠久和曾经辉煌的古文化的眷恋,对美人香草的高尚品格的敬仰之情。在历史上,炎黄本为兄弟,南北也是一家。可是,自从黄帝打败炎帝之后,南方民族一直很低调和压抑地生活着。到了屈原那个时代,国破家亡之痛再一次对南方文明以沉重打击。可是,楚国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不仅仅在精神领域,以卓绝而诡异的楚辞引领风骚,还在群雄逐鹿的纷争中,最终实践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
   带有南方文化显著特征的有这样一些物事:长江的曲折浩荡,一泻千里,青铜器的冷傲犀利,不屈不挠,巫术的宗教信仰的精神统治力量,和楚声楚舞楚辞的地域文化的艺术感染力。在比较文化学上,我们还可以由此推及为什么南方不能产生周易和儒学,而只能有老庄的无为之学和淮南子的驳杂丰赡。很显然,端午是南方人的节日。关于端午的风俗和传说,已经深入到南方人的精髓血脉里。闻一多先生甚至考证端午起源于我们汉族的龙图腾。
   在端午,有许多往事发生在南方,我们不曾忘却。那一天,家家户户赶个大早,踏着露水到郊外采集艾蒿,回来整束悬挂于门上,谓之插艾。艾,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物,性温味苦,传能祛病驱邪。还信张天师的五斗米教或者捉鬼的钟馗,贴符挂图,以保平安。当然,在这一天,人们除了祈求平安以外,也是不会忘记果腹之欲的。“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就是要吃粽子。且粽子品类繁多,花样百出。当然还有苋菜和黄鳝。在浪漫奇情的神话里,端午那个日子,即便有千年修为的白娘子,因为喝了雄黄酒显出原形,惊煞了肉体凡胎的许仙郎中……
   其实,说到端午,最大的民俗应该是竞渡,也就是赛龙舟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就因此而来。屈原是投水而死的,竞渡乃是抢救,抑或不叫鱼类吞噬他的尸骸。如今,在屈原的故里,甚至很多南方水域,依然流行竞渡的。我在很小的时候起,就多次亲眼目睹过竞渡的热闹场面。很多年以来,我对民俗一直有浓厚的兴趣,而端午则尤甚,盖屈原之故也。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成名的浪漫主义大师,一个人格独立、政治失意,并最终因忧国怀沙,自沉汨罗江,以死殉节的士大夫,其对我们民族的启示和贡献,是深厚丰沃的,也是有缺陷的。英年早逝的湖南乡土派诗人江堤先生在他的文化散文《绝途》一文中说:“屈原是一个心胸不太广阔的人,没有陶渊明那种超然物外的风范。屈原生活的时代,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早已流行,他没有从他们的学说中学习到如何处理战乱和安抚灵魂的方法。屈原之前的大文化人,没有一个是抱着他那种荒凉的心境的。屈原是一个养在温室里的兰花,离开温室,就会在寒风中枯萎。”……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叶和80年代初期,我读书生活在皖南的一条叫做青弋江的河流旁边。河流源自黄山之麓,几经曲折沉浮,从我的身边潺潺而过,自江城芜湖注入浩浩汤汤的长江。应该说,这还是属于楚文化的地域,是沐浴屈原《离骚》的浪漫精神的一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今人最新的研究成果更考证出屈原曾经被流放到过此青弋江。那时因为年少,因为有梦,所以爱好文学,所以常常诵读《离骚》,每当晨昏之际: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端午那日,我的临于河边的、开门即见水的汤蓬街97号门前,总是人头攒动,万声鼎沸。(对汤蓬街的来历,我一直有疑惑,是否就是铁画汤鹏的流变呢)来自本镇的、邻近的沿河两岸(对岸属于宣城)的村里,如新滩李、大河马、刘墩鲍、曹湾刘等等。多的时候,总有七八条船吧。每条船上有10多20个年青力壮的汉子,大多光着胳膊,众人在一个用铁桶作鼓的号令下,奋勇争先。岸边是一身香汗臭汗的男女老少,桥上的车辆和行人也有驻足不前的,鞭炮声和鼓劲呐喊起哄的声音,犹如潮水一般此起彼伏。泊于岸边的水上人家,用竹篙挑着彩头,在用一种特别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渲染和炒作着节日的气氛。这种场面一般要从中午吃饭后开始到晚饭前。日薄西山时,龙舟或荣耀或沮丧地渐行渐远,一轮如血的日影,在水中被桨声划破。甚嚣尘上的热闹气氛,逐渐被黄昏的沉重所取代。
   不管端午是不是为屈原,但人们肯定是在端午这一天会想起屈原。如果这一天没有屈原,那端午是否能作为我们民族自春节以降的第二大节日,是值得怀疑的。而纪念一个人成为一个民族的传统,尤其是用一种非常热闹的方式,来对死者,来表达怀念之情,说明了什么?我们是否太习惯于道德评判,还是浩叹于好大一颗文曲星的陨落!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常常在青弋江畔驻足不前,而至沉思。一边是孔圣人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边是峨冠博带、形容憔悴的一个行吟诗人,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行将步入绝途。他忠君爱国,就必须选择死亡么?如果一死就可以明志,那他早该如此了,何必等到这个时候?他不能安抚自己已经紊乱不堪的灵魂,不能接受个人和自己民族的一次又一次政治上的失意?倒了一个三闾大夫并不足惜,可是倒了一个大文化人,就足以使日月无光。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那么,我要说,天要灭诗人,楚人将何堪!江堤先生说屈原是温室里的兰花,见到风霜便会枯萎,虽然有他的道理。可是,我更愿意相信,屈原是一个走路不会拐弯的人,当他复国的希望完全破灭之后,就选择以死明志。他和伍子胥是截然相反的类型。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
   “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我一直以为记载得过于冷漠,且没有触及我们民族,特别是南方民族的深度灵魂。这是怎样一个背负历史,耽于忧患,渴求美政,常做“白日梦”的一个民族啊!这本是一个诗意的、充满幻想的民族,然而在岁月的湮没流转中,浪漫精神常常被扭曲、异化,以及忽缺至少数不容于世的文人的专利:“不才明主弃”,“归卧故丘山”,浪漫精神和离骚之情成了他们最后的保护自己的“武器”。自屈原始,到李白的捞月,直至我的宗家王国维和当代的诗人海子,一脉相承的情节,不绝如缕的哀思。
   除了看龙舟竞渡,我还沉醉于《离骚》。读《离骚》不仅可以欣赏屈原的悲剧艺术美,还有一个执著的政治家的理想和失败。“虽九死其犹未悔”,“岂余心之可惩。”按照现代心理学或精神病学来分析,这是一例典型的偏执狂。但是莎翁不是有“天才是人类的病态”之名言吗,因为在这个社会,99%的都是普通百姓,芸芸众生。他们是凡夫俗子,每时每刻,都要为柴米油盐而操心。只有那些以天下为己任,怀抱济世宏愿的,才可能这么偏激,才可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就像我们吴越的青铜器,宁折不弯。
   姜亮夫对屈原的思想有过这样“美政”的论述:首先是圣君贤相,尧舜禹汤,即“美人香草”,寄托遥深;其次是民本思想,对孟子有关论述的延续和发展。对《离骚》,刘勰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在中国诗史上,《诗》、《骚》并称,系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长期以来,由于受某些思想的影响,我们接受更多的,是奉现实主义为正统,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屈原的浪漫主义对后世的影响。而笔者实在更赞成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评价:“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因为文学毕竟是很情绪化、个性化的产物。川端康成在《话说信浓》中说,所谓文学,就是这样一些东西,哪怕是一花一草,一蝶一鸟,只要寄托了人类心灵、情感的,那便是文学。轻井泽(日本地名)一带到处都是文学。而作为文学巨子,屈原似乎是用一生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
   我读《离骚》以及庄子的《逍遥游》,是在同一个时期,那里的一些个非理性的东西,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苏舜钦说,其读《汉书》常可下酒,是何等的一种境界,人说秀色可餐,原来好书也是可以充饥的,我辈不能理解。而读《离骚》是须酌酒的,清朝碧城仙馆女弟子吴玉藻在一曲《金缕曲》里,就有“读罢《离骚》还酌酒,向大江东去,歌残阙。声早遏,碧云裂”的慷慨激昂,抑郁悲愤。
   《离骚》系诗中尤物,酒乃为饮中极品,读者是人间情种。三者相遇,情何以堪。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吟道:
   “海榴花上雨潇潇,自切菖蒲泛浊醪。
   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
   其为屈原饮,还是为自己饮;其怜屈原,还是怜自己,吾不得而知也。诗酒美人,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想象,而绵绵无绝的时空又拓展至极致。
   端午是屈原的,也是我们南方人共有的。端午深刻昭示了南方民族的艰难和不屈的历程。这种昭示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也烙上了精神的印记。
  

共 36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开篇以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而执笔,随后详细了叙述了端午与南方相关的史册资料,提起端午,大家自然想到的民俗活动赛龙舟,以此来怀念伟大的英雄屈原,作者自然而然流露心中情愫,对屈原表示尊重和缅怀。全文语言凝练,引经据典,古往以来的圣君贤相对屈原一生成就的肯定和敬仰,传递了端午是屈原的,对于南方民族有着深刻的意义。文末呼应文题,表达了南方民族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此文全面诠释了屈原一生的成绩,解读了历代人对端午深厚的情节,一篇寓意深刻的佳作,力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19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2-17 15:52:52
  “端午是屈原的,也是我们南方人共有的。端午深刻昭示了南方民族的艰难和不屈的历程。这种昭示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也烙上了精神的印记。”清晰诠释了屈原与端午之间的关系,只有深入了解历史印迹,才会由心敬佩和祭奠屈原。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2-17 15:55:25
  老师的文章给大家带来全面的解读,端午、屈原、南方民族之间的渊源。感恩老师分享,问候,期待您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何叶        2017-02-19 20:39:13
  恭喜精品!晓荷社团有你更精彩!
何叶
4 楼        文友:你猜        2017-02-19 20:40:22
  祝贺老师精品。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5 楼        文友:清粥小菜        2017-02-19 20:49:34
  恭喜老师精品!
6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2-19 21:07:23
  恭喜老师精品祝贺,希望再接再厉,精彩继续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