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写在乌江边上(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写在乌江边上(随笔)


作者:傅菲 秀才,1586.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56发表时间:2017-02-18 08:42:53


   二零一五年元月十日,在乌江酒店九楼,看窗外的乌江,看了整整一个下午。乌江穿沿河城而过,柔碧,波澜不惊,机帆船三两只,溯江而上。这是第二次见识乌江。黔东,像一只斑纹瑰丽的豹子,偃卧在云贵高原。乌江是高原的一根琴弦。我喝着乌江水泡的高山茶,茶味苦涩甘甜。
   乌江纵横千里。看似柔弱无骨,却气吞云河。它与诗歌是相仿的。当我们言说诗歌,事实上,是感觉到了诗歌在心里的流动,是流动感给了我们节奏、韵律和审美。诗歌大道无疆,尽可能地蜿蜒,山间盘旋。与一只苍鹰在空中的状态差不多。好的诗歌,必然有夹裹之势,表面平静却蕴含磅礴的力量。它流淌的姿势,是一层层的覆盖,一层层的堆叠,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略有起伏感的波面。
   二
   诗歌有自己的规则。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规则。像大地的阡陌。像树叶的筋络。规则不相互重叠,但会相互交叉。但规则又不断地打碎,打碎别人的也打碎自己的,形成新的规则。
   规则就是方法论。方法论与诗人理解诗歌文本的深度有关。这与经验相关。
   大诗人反规则。如耶胡达•阿米亥。如茨维塔耶娃。如约瑟夫•布罗斯基。如博尔赫斯。他们建立自己的诗歌帝国,他们是自己的王。
   三
   一个有高度艺术追求的人,必然有一个内宇宙。
   有自己的轨道,有自己的发光体。
   诗人也不例外。
   形成内宇宙的人,是偏执的人。甚至失聪目盲。
   四
   小说,散文,戏曲,有常识。但诗歌反常识,反“是或不是”。
   诗歌一旦形成常识,是危机的开始。所谓危机,是一个时代陷入机器化。诗人是解除锁链的人,而不是锻造锁链的人。
   五
   “如此炎夏,弄蛇人却把自己包裹得像僧侣。缠着鲜艳夺目的头巾,更映衬出黑檀木色的皮肤,他有深渊般的眼睛。远看,以为他抱着骨灰瓮,其实只是便于携带的轻巧柳篮,比棋钵大不了多少——对于体形纤长的女王来说,足够了。柳篮中的蛇毫无声息,似在沉睡,在默片般的梦境中。然而,苏醒的眼镜蛇一旦兴奋或者发怒,颈部能够向外膨起,形象既恐怖又凛然神圣,像罩着斗篷的魔法师,像所向披靡的君王,或者,像那个由伊丽莎白•泰勒饰演的埃及艳后。
   弄蛇人开始吹奏,葫芦型的笛子顶端没进他的胡须里。盖子被打开,我们将从骨灰瓮似的器皿中看到什么?如果里面果真盛的是骨灰,我们能否看到曾被肉体囚禁的灵魂就像所罗门王囚禁的魔鬼终于得以释放……灵魂能否就是蛇的形状?唯此,它才能漫延或蜷曲在我们的身体里:温顺、沉默又危险。蛇运动时笔直延展的身体,如若变得柔软的笛子;笛子像是蛇风干变硬的骨骸,从中滑出,是灵动的肉身,是光滑婉转又自相缠绕的旋律。
   音乐继续,终于诱动了沉睡者。蛇,具有舞蹈家应有的窈窕和玲珑。无颊鳞的眼镜蛇面部光滑,磨削过的腮部线条有着内在的凌厉——高傲的女神,露出微微上翘的颏,缓慢抬升被珠粒细密镶嵌的身体。”
   这是周晓枫散文名篇《弄蛇人的笛声》的“序曲”部分。我每每读它,觉得这个弄蛇人不是别人,是个诗人。这是对诗人传神的描写,契合了我对诗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理解。
   六
   诗歌和诗人是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我至今毫无答案。我不能说,没有答案就是答案。这是反逻辑。
   诗歌是诗人的皮肤?不是。诗歌是诗人的血液?也不尽然。
   我知道,久别重逢的恋人,会在河边的柳树下,缠绵,紧紧拥抱,两片唇在燃烧。这种燃烧感就是诗歌,热热的呼吸就是诗歌,酥酥的触摸感就是诗歌。
   我知道,死人躺在旧年的房间里,眼睑闭合,射进窗户里的光蒙了灰尘,墙体散发腐肉的气味。这种冰凉感就是诗歌,漆黑的下沉的世界就是诗歌,即将腐烂的墙体就是诗歌。
   诗歌通过什么,与诗人建立了隐秘的,相互言说的关系呢?是承载关系?是诗歌承载了诗人,还是诗人承载了诗歌?诗歌与诗人之间,有一条秘密的沟渠,相互通达,像两条河秘密地汇流。是诗人生育了诗歌,还是诗歌养育了诗人呢?我理解为,是诗人分泌了诗歌。我曾写道:“我读完《玉上烟诗选》之后,我再次问自己:诗是什么?答:诗就是蛇毒。
   蛇毒是蛇毒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剧毒,含有神经毒素、心脏毒素、凝血毒素、出血毒素或多种毒素。比黄金贵重。
   诗人也分泌这种液体。毒腺则是他(或她)或流离或多舛或伤逝的人生。”
   这种分泌物,它的品质如何,与墨水所含的血液比重成正比。
   七
   变,是写作中唯一不变的常数。变,不是割裂,不是摒弃,更不是为变求变。变,不是异化,不是戴上新面具。
   变,是求更恒长,塑新形体,凝聚核体。变,是求更个性化的异质。给自己禀赋一种异质,是一个写作者贯穿一生的任务。
   变从不变中来,它有自己的上游和源头。无论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流派,抑或一个时代的诗歌潮流,都是在一个脉络中裂变出来的。
   有伟大的诗人是在废墟上站立起来的,有伟大的诗人是在大师时代肩膀上站立起来的,无论何种,都是站立起来的,不是横空出世的。
   八
   这是一个大师缺席的新世纪十五年。
   我们呼唤大师。
   但大师不是呼唤出来的。大师也不是自己可以孜孜以求出来的。
   大师呼唤属于自己的时代。这样说,或许更为适合。
   新世纪起始的十五年,诗歌界给我的失望远远多于给我惊喜。重新把这十五年梳理一遍,我视为瑰宝的诗歌有哪几篇?我视为瑰宝的诗人又是谁呢?下一个十五年已然开始,又会是怎样的面貌呢?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被滔滔江水淹没。
   九
   诗意乡村时代已结束。
   乡村,是心灵的伊甸园。古典文学中所有的诗意在乡村中都有可依托或有迹可寻的对象。诗意乡村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也尽显我们的美学价值观。而现在的乡村,被矿山开采、水泥、农药、电、塑料所消灭,被电视机、游戏机、扑克牌麻将所吞没。楼房越来越高、汽车越来越多、精神越来越沙漠化。诗意的乡村已然结束。这是工业化的必然,我们虽然痛心,但必须去接受,就像接受最爱的人必然要死去一样。给乡村唱一首挽歌。挽歌怎么唱,需要我们用别样的眼神去挖掘,用个性化的体验去谱写。
   当我们写乡村,仿佛除了炊烟、河滩、芦苇、薄雾,停留在浅薄而又浓郁的抒情层面上,很难把触须伸入到更深土层的根系里。这二十年,乡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房子水泥化、人口聚减、精神荒芜、人情物质化等等。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变化的?变化的过程怎么样?我们的诗歌在抒写时,缺乏在场问询的精神,缺乏哲学家的气度。
   以至于,写乡村的诗歌要么虚假要么矫情,缺乏足够的真诚。
   真诚,是所有艺术最高贵的品质。一件作品,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征服读者,技术、语言都是表层的东西,相当于剃头匠的剪刀,能否把头剃好,取决于拿剪刀的手。让读者掩卷三思,或默然而泣,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诚,有真诚才有细致、思想、血性、腕力。我们大部分诗人或作家,对乡村的了解还停留在“回忆”中、“淡淡的伤感”中、返乡省亲的“眼睛”中,没有深入到生活的细胞里,没有把自己融入到泥土的脾性里,对底层人命运的硬度、软度、酸碱度缺乏分析和梳理,那么作品所表现的力量形成不了尖形,扎不了人,平面化。
   乡村意识,从传统的审美意义上讲,还是家园意识。现在大部分诗人或作家,在城市生活,在学院、机关、流水线上工作,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可能超出乡村逗留的时间,在生活态度上,行为方式上,与乡村迥异很大。家园,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认同,是心理上虚幻的依恋景象,这种形而上的潜在认识,对写作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和推动作用,作品所呈现的更具唯美、高蹈、幻象。——一切都那么虚假。没有根系的乡村诗歌写作,是边写边消亡。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乡村最后的挽歌。
   十
   我写作,是为了表明我对世界的一种态度。因此,我不赞成“灵感的重要性”说法。灵感是很神秘的东西,像神喻。长期写作的人,心里始终充盈一股元气。这种元气通过文字的气孔,喷发出来。
   态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姿式。那么,我们深入世界、认知世界、认知自我,我们的视角、温度、元气、气味是什么呢?怎么去表现呢?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创作,都是表达创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我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人生?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会有自己的一个哲学观。
   哲学观发生变化,整个文本也将发生变化。
   不断地写,是因为对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并把这种认知表达出来。
   十一
   风动我不动,潮涌我依然,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讲,这个太重要了。
   十二
   何谓诗意。
   所谓诗意,不仅仅是美,不仅仅是抒情,而是一种爱的力量,是对人性的发问和拷打,是对生活审判的态度,是对命运的起诉。是对沉渣的打捞,是火在皮肤上漫延,是生和死。是水井里的月亮。是青苔。是故去之人的足迹。是深深的时间之痛。是离别时最后的回眸。
   十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水穷之处,正是行笔发力之处。
   一首诗歌,有延绵的气势,不会产生断流。好诗,气韵绵绵。即使句子结束了,气韵仍不绝。如余音绕梁。
   十四
   诗歌有类别。但不要把自己分成类别。
   类别就是剔除和遴选。但写作的人,始终手里要有一把筛子,手不停地抖动,筛子不停地筛——这相当于风车,不停地摇风车,把糠灰吹走,把米粒留下。
   十五
   月亮也是一种星星,但我们从不称呼它星星。
   繁星璀璨,雨滴一样挤挨在一起。但没有一颗星星是多余的,苍穹足够的浩瀚,让每一颗星星尽可能地发光。这和大地是一样的。
   词语在写作中,也同样遵循这个原理。
   十六
   写作不是修辞学。也不是逻辑学。它与医学更相近:解剖,切除病毒,止血,上药,让一个病人尽快得以新生,或塑造一个新生。
   十七
   语言的湿度。
   情韵的温度。
   空间的维度。
   在单位时间的比例尺里,它们始终是写作的三个向度。
   十八
   用衰老的心态去写,以濒临死亡的心态去写。
   我们要懂得自然的奥义:太阳升起,步履匆匆,不为别的,只为快些落下山梁。

共 40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乌江,为贵州省第一大河,故称黔江。乌江干流全长一千零三十七公里。诗人说,乌江纵横千里,看似柔弱无骨,却气吞云河。它与诗歌是相仿的。当我们言说诗歌,事实上,是感觉到了诗歌在心里的流动,是流动感给了我们节奏、韵律和审美。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会有自己的一个哲学观。哲学观发生变化,整个文本也将发生变化。不断地写,是因为对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并把这种认知表达出来。好的诗歌,必然有夹裹之势,表面平静却蕴含磅礴的力量。它流淌的姿势,是一层层的覆盖,一层层的堆叠,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略有起伏感的波面。好诗,气韵绵绵。即使句子结束了,气韵仍不绝。这是一篇关于诗歌的创作谈,然而这又不仅仅是关于诗歌的话题,还有诗人以及诗人与诗歌、诗歌与乡村文明,诗歌与大环境之关系等等的思考。具体的说,是诗人站在乌江边上关于诗歌的思考。诗人说,乡村,是心灵的伊甸园。古典文学中所有的诗意在乡村中都有可依托或有迹可寻的对象。诗意乡村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也尽显我们的美学价值观。而现在的乡村,被矿山开采、水泥、农药、电、塑料所消灭,被电视机、游戏机、扑克牌麻将所吞没。楼房越来越高、汽车越来越多、精神越来越沙漠化。诗意的乡村已然结束。本篇随笔语言诗意,见解独特,思想精辟,行文如水,旁征博引,极富哲理。佳作。流年倾情荐阅。【编辑:一海明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7-02-18 08:44:03
  晨读佳作,如沐春风!感谢作者赐稿流年!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7-02-18 08:58:15
  对于一个优秀的诗人来说,景语皆情语,景绝情不绝。一切艺术的最高成就,其检验的标准是“艺”中有情乎!
3 楼        文友:沐筱菲        2017-02-18 09:30:48
  多指教了!学习了!感谢赐稿江山
不过一曲绘流年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