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社火(传统·散文)

精品 【山水】社火(传统·散文) ——铁棍


作者:绿雨如丝 秀才,222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22发表时间:2017-02-18 18:39:08
摘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你听,在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际,"铿锵铿锵"的声音,时远时近,像一场急迫的水流涌来涌去,一声唤醒黎明,两声响彻天空与大地,三声千人竟发,万人空巷,引颈观赏。社火——铁棍,这是一场心灵的祭拜,神圣的仪式,愿景的表达,这是家乡积淀的力量狂欢,这是一场传统与艺术的再现。

当一件心仪的物品,以家族的方式代代流传时,这个物品,也许浸染着家族的血汗,也许记载着家族的兴衰变迁,也许镌刻着家族的喜怒哀愁,也许寄托着家族的治家理念。那么,这个物品也就成了这个家族的传家之宝。
   当一种虔诚的活动,以特定的场景,以固有的方式,以神圣的仪式感,形成,发展,传承时,这一活动,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那是一种昏暗光阴中的敬畏,那是一种恪守千年的亘古,人们带着善良的愿望,敬仰和祭拜,执守和创新,以致随着时光的推移,在烟火生活中,积淀成一种传统。
   “鞭炮声声迎新年,红红火火闹元宵”,便是这一传统活动最好的呈现。
   红火,意及"社火"。家乡的社火,历史悠久,极富盛名。每年元宵节都要举办盛大的除旧迎新社火庆典。一年一度,"闹社火","闹元宵",成为流行于民间,必不可少的民俗娱乐文化活动。
   百度"社火",得知,它来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万物生长,离不开土地。衣食,是大地母亲的馈赠。烟火,燧人皇帝钻木取火,以作大烹,开启了华夏文明。"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社"于"火",是远古时期对"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能驱除避邪。
   我国自古崇尚礼仪,感恩神灵。因而,崇拜社神,敬重火神。所以,歌舞祭祀,以表赤诚。意在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
   家乡的社火,有"文社火","武社火"之分。文社火,有锣鼓乐、八音会、扭秧歌、大头娃娃、刘三推车、旱船、龙灯、背棍、铁棍等等。一句"阳邑的铁棍,太谷的灯,墩坊的灯棍爱煞人"从古一直流传至今。
   可见,家乡阳邑,社火——铁棍,在当地声名显赫,首屈一指,是文社火中的翘楚。
   家乡,为春秋晋大夫阳处父所分之邑,汉旧县,距今有两千六百余年。得天独厚的平畴沃野,丰沛的水系,生长着我的先祖,孕育着我的乡邻,一代一代休养生息,物阜民丰,安居乐业。
   打开家乡村志,有详细记载:家乡的铁棍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铁棍座背后有记,至今犹存),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在县境内属首家。当时,全村分六大社,每社两根,村首富大户杜大经独造一根,共十三根。
   读着这些记述,思绪便像飞翔的鸟,穿越时空,抵达当时的太平盛世,幻化出一幅春种秋收图卷:天蓝,云白,阳暖。一人,一牛,一方土地。田野里的麦子开始拔节,小河里的水唱着欢歌,随着柳罐的汲取,流向麦田,麦苗的根部,由于干渴而发出吱吱的啜吸声,像极了村妇敞开乳房奶孩子的声音。野畔有茂盛的槐林,特别是那株千年大槐树,笔直的树干,高四米有余。此时,槐花盛开,像一树洁白的云,那云的香在风中弥漫,馥郁,清甜。浓浓的枝桠间有跳跃的麻雀,有悦耳的画眉,有灵动的白灵,有清脆的黄鹂,有婉转或者低沉的合唱,明媚了遍地春光。
   时间在悄悄的流逝,画卷还在静静的铺展:我在斑驳的时光里,来到了收获的季节,看到沉醉累累的果实,馨香着乡亲们的笑脸。循着香甜,仿若看到朴实的乡亲,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念,有感谢上苍的赐予,他们虔诚的跪拜,诚心的祈祷。这香味,也抽出了他们头脑里的灵气,思维一旦打开,便如洪荒之水,无抵达不了之地。这是一位睿智的长者,有仙风道骨之态,雪白的胡须在风中飘扬,大地静穆,村庄静穆。老人带领一帮乡亲,来到槐树林里,拉大锯,解木头,高大的槐树,胴体康健,挺拔伟岸,没有虫蛀,无枝桠骨节。槐树,以弹性大,韧性好从古人的智慧里产生,被首选为制作铁棍的材质。这群人中,不乏能工巧匠,不乏能人志士。铁匠、木匠,匠心独具,各种工具融会贯通,组合相连。经过无数次的推敲,揣摩,修改,试制,当寂寞爆发欢乐,当执念换来致敬,当技艺炉火纯青,木与铁完美结合,带着家乡人希翼,梦想,祝愿的铁棍终于横空出世。
   我依旧陶醉在时光的隧道里,踏着文字的墨迹,捕捉铁棍的构造,追寻铁棍的发展,想象着铁棍尽情的表演。
   铁棍为铁木结构,由阁、大杆、二杆、龙杆、戳儿等主要木部件组成。木阁上设计出各种模型和造型,模型有山有水,亦或楼台阁殿。内容是歌颂爱情,寓意吉祥的《白蛇传》、《蟠桃会》、《日月图》、《富贵图》、《犀牛卧月》、《鹿鹤同春》等。造型上有铁制的绑杆,绑杆穿越木阁拧牢底部。绑杆上面可绑站二至三名演员。阁上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与铁棍内容反映的主题相符。
   演员大都是十来岁的孩童,当然要长相漂亮,扮相甜美者,方可入选。一旦选中,必须上够三年(据说如若不满三年于演员本人不利)。演员衣着服饰考究,全部依据所饰演的人物要求,从苏、杭二州定做绣制而成,人物形象生动,顾盼生辉。用竹皮布缠绕漆制的抬杆,极富弹性。前四人后四人,还有一人走在阁前中间,左右手各压抬杆,维持抬杆的弹性,保持抬杆的平衡。八人统一小步抬行,整体表演栩栩如生。每缝过年,大户鼎力,巧人献艺,红红火火,喜庆热闹。
   直至一九三七年,日本鬼子的入侵,扰乱了家乡的安宁,烧杀抢掠,破坏了生活的稳定,才停此了抬铁棍活动。
   建国后,翻身解放的家乡人,以铁棍欢庆胜利,表达新生活的不易,沉寂多年的铁棍才获得新生,重新操闹,重见天日。
   一九六四年,经能工巧匠改良,造成现代铁棍。内容也由才子佳人故事,演变成了农林牧副鱼,五谷丰登等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工农兵,革命样板戏等。
   时间之水滴答滴答,在漫长的日月交替中推动着光阴的指针。时钟指向一九七四年的正月十五,当时间与记忆彼此成全,尽管先前视觉透破纸背,想象丰盈饱满,也无法企及我的那次亲力亲为。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觉,感觉与触觉,是我人生中一次曼妙的体验。
   那年的我10岁,我于铁棍有了亲密的缠连,被选为上铁棍的演员。那时的我万分不愿,母亲左哄右骗,生产队长也给我许愿,直到答应给买一个文具盒,做一套喜欢的新衣,我才点头同意。
   那个年代,还是大集体。整个大队分为十二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分配一根铁棍,我所在的九队分到的是«富贵图»。虽说是喜庆的社火,但大人们常常会把这种盛大的集会,更看作是一场暗中的比赛。根根铁棍被擦拭的纤尘不染,装饰的美轮美奂。我被造型师剪齐刘海,梳好长辫,描眉画眼,涂红抹粉,修饰精致,以李铁梅的扮相被抱到阁的上面。脚入铁棍蹬(套),一宽宽的布条将我于铁棍紧紧捆绕,外面穿好红色的上衣,湖蓝色稠裤,手拿一黄色的丝绸。头顶有镶满各色花朵的牌楼,与我一同绑在上面的还有装扮一新的"李玉和"和"李奶奶"。
   那时,我才知道,抬铁棍,也叫抬阁。十二根铁棍,鼓乐喧天,依次而行,穿街过巷,整个村庄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站在阁的上面,仰望头顶的蓝天,虽说严寒地冻,但却有伸手摘星辰的喜悦,低头看人头攒动,也有众星捧月的得意。我们下面的八位抬阁者,一位压杆者,皆身穿一身黑色条绒衣服,上衣对襟盘扣,腰系黑布腰带,红色毛巾,成圈状,扎在头部。每根铁棍前面,均有乐队伴奏。当指挥者手里拿着像太上老君一样的拂尘往上一举,嘴里随即喷出一声"耶呀"的吆喝时,抬阁的八人抬起了站在阁上的我们,他们舞步缓慢,扭动腰肢,左摇右摆,我们也随他们的脚步,身体上下晃动,与他们节奏一致,手拿丝绸,前后摆动。当指挥者吆喝"上一上","倒一倒","拜一拜"时,抬阁者随着吆喝或而上,或而下,或而原地摆动,我们拿丝绸的手,也跟着吆喝,由前后摆动,变成手向胸前左右摆动,行拜年之礼。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铁棍与我们相影相随,活色生香,年年展现。真的,铁棍表演是合力完成的艺术,每根铁棍除上面的演员外,参加者达三十多人,八人抬阁,一人指挥,一人压杆,乐队伴奏等。各班人马在行进时,出尽风头,气势非凡,劲头十足,浩大的场面给人美的享受。
   科技的进步,无孔不入,无所不能。一九九三年以来,运用现代化手段,声光电的综合,新型材料的应用,家乡的铁棍,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革新。在铁棍的基础上,装饰灯饰,晚上就成了灯棍。除保留了《犀牛卧月》、《富贵图》等传统内容外,新增设了紧跟时代步伐的《齐奔小康》、《孔雀开屏》、《宇宙飞船》等,以造型独特,内容新颖,表演精美,节目精悍,不仅荣冠太谷,而且,打出县门,迈出省门,走向大都市。家乡的铁棍,先后应邀参加世界文化名城平遥九九年新春赏灯会;二00二年左权元宵节,二00三年赴北京中山公园,保定,石家庄,二00四年又赴上海,杭州,山东等,二00六年赴介休市汾西矿业集团进行演出。铁棍,家乡的艺术,被续写的发扬光大,绽放的熠熠生辉。
   如今的铁棍已革新为,白天看表演,晚上看灯展,人物造型,抬者于舞者,融为一体,随灯光色彩的变幻,扑朔迷离,亦人亦仙,天上人间,使人陶醉。当然,这是心灵手巧电工二宝的功劳,他肯动脑,爱钻研,后来,又在阁下安上四个小轮,便于移动,在表演的间歇,减缓抬阁人的重负,二宝不能不说是铁棍改进创新的能人。
   热热闹闹的社火,红红火火的铁棍,先祖老了换成爷爷,爷爷老了换成父辈,父辈老了换成我们,我们也将老去,但后辈儿孙会握牢手中的接力棒,续写铁棍的辉煌。发如韭,剪复生,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相信铁棍,这一开放在家乡沃土上的奇葩,长开不败,长盛不衰,创造创新,永不止步。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你听,在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际,"铿锵铿锵"的声音,时远时近,像一场急迫的水流涌来涌去,一声唤醒黎明,两声响彻天空与大地。你看,三声千人竟发,铁棍向我们逶迤而来,招惹得万人空巷,引颈观赏。社火——铁棍,这是一场心灵的祭拜,神圣的仪式,愿景的表达,这是家乡积淀的力量狂欢,这是一场传统与艺术的再现。
  

共 40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社火——铁棍》一根根铁棍,在元宵节响起,穿越着时光的隧道,再现着一幕幕历史的精彩与传奇,演绎着“我”儿时难以忘怀的欢愉和乐趣。一代代先人,在铁棍的迭转岁月中,秉承着传统的优良与美好,顺时代而发展,为时代而服务,革新创新,进一步将这门传统的艺术,继续发扬着光大,续写着灿烂与辉煌。令铁棍这一开放在家乡沃土上的奇葩,得以长开不败,长盛不衰,熠熠生辉。文笔娴熟,内涵丰富,主题深刻,令人回味。问好作者,感谢赐稿山水传统征文,佳作共赏。【山水神韵编辑:孤漠一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2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孤漠一尘        2017-02-18 18:40:26
  问好绿雨如丝老师,好文拜读,感谢赐稿山水传统征文,期待新的精彩!
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世间花开花落。
回复1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7-02-20 15:54:58
  感谢一尘老师辛苦,编辑。为你敬茶!
2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7-02-20 15:58:36
  感谢一尘老师编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