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红军的足迹(随笔)
红军从赤水走过,这里有他们留下的深深足迹,我一路找寻他们的足迹。
我来到赤水红军烈士陵园,追寻红军的足迹。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位于赤水市城区南郊杉树坝,是全国第一个纪念“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而修建的陵园。
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副主席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红色题词在陵园大门显得庄严肃穆。
陵园里青松苍翠,古木参天。经过曲折的阶梯,我来到陵园里。烈士陵园,整齐地安放着一排排墓碑,我们不知这里安息着多少烈士的英魂。墓碑上,有的刻着名字,有的只是雕刻了“红军烈士”几个大字。每一个墓碑都是那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战争的惨烈,人员伤亡之巨大。
城墙上,那用鲜红的字体写下的《七律·长征》格外引人注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纪念碑下,一块大石头,刻下了红军是如何来到赤水的历史。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1935年,毛泽东带着红军,为了躲避国兵,来到赤水。当时,在这贫穷的地方,乡亲们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但每家每户也拿出最好的热情款待。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战争非常激烈,枪林弹雨,炮火声连绵不断,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此,不过,红军终于打败了国民党,转危为安。
红军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为什么选择牺牲?这,就是长征精神!为人民,为祖国,奉献财富,奉献青春,奉献生命。这就是每一个红军战士的品格,这就是红军的灵魂!
红军在战斗之余,帮助家乡人民做事,教家乡人民学文化,还做好宣传工作:“红军到,干人笑”“不当挨饿挨打的白军,大家当红军去”“打倒贪官污吏、铲除土豪劣绅”……
红军在赤水这片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火种,让家乡人民觉醒了:红军受伤了,家乡的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治病伤员;帮助红军将浆洗衣服,为红军做鞋……军爱民,民拥军。
红军走了,红军在赤水播下的革命火种,终于成了燎原之火。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觉醒了的赤水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为建设美丽的赤水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家乡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昔日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未来的家乡建设者的我们,又能为人民,为祖国做些什么?其实,我们现在并没有能力做什么。不过,现在决定将来。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好好读书,牢牢记住长征精神。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沿着红军的足迹,我们一路走来。这里有红军洒下鲜血,这里有他们的足迹,更有那永不磨灭的长征精神!
作者:周志遥
贵州赤水二小六(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