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随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出自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决定了中国的命运。
美国作家哈里森·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1935年1月19日到4月4日,红军长来到我的家乡——赤水,为了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四次渡过赤水河,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四渡赤水”的战役,取得了中国共产党长征这一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个战役使红军绝处逢生,让红军队伍得到了生存,得到了壮大。
红军“四渡赤水”,更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散播在赤水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在赤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转眼间,红军“四渡赤水”已过去了八十年。悠悠岁月冲走了许多记忆,却冲不走对先辈的崇敬之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豪迈的歌声,总在耳边回荡。这八十间,家乡人民弘扬长征精神,齐心协力建设我们的家园,赤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赤水已经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简陋破烂的茅草屋、木板房、泥夹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泥泞不堪的小路不见了,一条条热闹繁华的街道的街道出现在眼前;蜿蜒盘旋的泥巴公路不见了,一条上通遵义,下达成都的高速公路载着游客川流不息……
家乡的建设者们,在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在田野山岗,在工厂车间,在医院学校……为了建设美丽的赤水,在献计献策,在流血流汗。他们,不正是昔日四渡赤水的红军勇士们?他们的身上,不正沸腾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精神吗?
你看:我们吃的一餐一粟,都是农民用汗水浇灌的,为了让我们吃得更好,他们从来不敢有一天怠慢。我们吃得更好,他就多流一滴汗水。
我们得到了生命的保障,那是医生在夜以继日的工作,让我们有了健康的神态,健康的心态,无忧无虑地生活。他们就是病人心中的天使,人民健康的守护神。
工人每天没日没夜地建设家园、任劳任怨。他们为了让我们的房子更加稳固、结实,不惜少睡一次觉,换来的却是我们安全的保障。他们的双手早已饱受风霜,但换来的却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句句人民口中的赞扬。
他们,正是长征精神的传承人!他们的身上,沸腾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永不磨灭的精神!
作者:宋照维
贵州赤水二小五(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