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心愿】社员的价值(征文.杂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社员的价值(征文.杂文)


作者:铜盆孤雁 举人,4966.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77发表时间:2017-02-22 10:57:47

毛大帅治国的1958年,中国大陆的五亿农民一夜间跨进了人民公社天堂,这时,农民就有了另一个政治身份——公社社员,简称社员。要说这是一个政治身份,它却是没有了毛大帅的阶级概念,谁是贫下中农,谁是富裕中农,谁是地主富农?不知道,因为都叫社员。
   社员也有正副之分,就有贱民出身的人自称副社员,比如地主富农家庭的农民就说:我是一个副社员。
   那么,社员的价值几何呢?
   1962年,张士燮写了一首歌词,题目是《社员都是向阳花》,对人民公社和公社社员进行了讴歌,歌词是这样的:
  
   公社是棵长青藤,
   社员都是藤上的瓜,
   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
   藤儿越肥瓜儿越甜,
   藤儿越壮瓜儿越大。
  
   公社的青藤连万家,
   齐心合力种庄稼,
   手勤庄稼好,齐心力量大,
   集体经济大发展,
   社员心里乐开花。
  
   公社是颗红太阳,
   社员都是向阳花,
   花儿朝阳开,花朵磨盘大,
   不管风吹和雨打,
   我们永远不离开她。
  
   公社的阳光照万家,
   千家万户志气大,
   家家爱公社,人人听党的话,
   幸福的种子发了芽,
   幸福的种子发了芽,
   幸福的种子发了芽,
   幸福的种子发了芽,
   家家爱公社,人人听党的话,
   幸福的种子发了芽!
  
   我们不去评说歌词,也不去评说公社怎么怎么,单说这公社里的社员的价值,看他们幸福不幸福。歌词说,社员们是长在公社这棵长青藤上的瓜,又甜又壮,真的是幸福的种子发了芽。
   社员是做什么的,歌词说,社员是种庄稼的,这原没说错,用最土的话说,社员就是向土里刨食的,你这个瓜是不是甜,是不是大,幸福不幸福,全在于你得食的多少。
   1969年,我们秀水地区爆出两大新闻,一是我们福兴小队工值一元钱10分工,一个全劳力在队里劳动一天一早,得工分12分,所得收入为一元二角钱,全年以劳动300个全日全早计算,一个全劳力一年最高可得360元钱的收入。二是再茂大队某个小队,他们的工值是8分钱10分工,如果一个全劳力劳动一早一天得12分工,那么,他的价值就是一天得9分6厘钱,就算这个小队包工多,一年下来,一个全劳力最高可得8000分,他的年价值也就是64元钱。
   这是两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是秀水地区当时收入最高的小队,一个是秀水地区当时收入最差的小队。常态不是这样的,一般来说,当时各个生产小队社员的收入大概是一个全劳力做一天工夫可得4——6毛钱的收入,就是说,他的全年收入在120——180元之间。
   一个农民一年劳动的天数达到300天就算到了顶点,这是指的太阳工,还有60几天就是年节、私事请假、生病、雨雪天气了。
   如果拉平收入的高低,拉平出工多寡,那么,一个全劳力在小队劳动一年的人均收入应该是140元钱的样子。当时的一元钱到底能做什么?那时全国的商品都是一个价格,稻谷是9.5元100斤,红薯是4元100斤,稻草是3元100斤,猪肉是0.75元1斤,鸡蛋是0.05元1个,棉布是0.4元1市尺。
   一个全劳力他还要养家,这个家可能是3口人,也可能是8口人,粮食的分配一般是劳四人六分成,你的家庭劳少人多,那么,你从队里分来的物资的总价值就会超过你的劳动所得,你就是超支户。
   一个家庭一年要吃多少粮食啊,要吃多少菜啊,要烧多少柴啊,还需要最基本的食油食盐衣服布匹生活必需品,你说说,生活在公社里的社员幸福不幸福?他们这个瓜是不是结得又大又甜?
   中共建政之前,我们这里的长工帮东家做一个月可得稻谷240斤,还在东家吃饭。一个社员劳动一月,只能得100斤稻谷的样子,还是在自家吃饭,两相比较,那时的长工比社员要“幸福”。
   可见,结在公社这棵长青藤上的瓜既不大不甜更不幸福,他们瘦小干枯苦涩,为什么社员的价值就这么低贱呢?
   首先,是集体的收入极为有限,那时,一亩田种两季水稻,正常年景只能收到800斤的样子,一亩红薯正常年景能收入3000斤的样子,如果有富余劳力又有门路到外面搞副业,一个劳力做一个月能有30元左右的收入,这就是一个生产队一年的总收入。
   其次,是国家对农民的搜刮过甚,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本身就是一种盘剥,国家却在征购粮之外还有什么三超粮爱国粮的摊派。
   再次是苛重的劳役,在毛大帅去世的最后八年,农民每年在冬季要到外面去参加两三个月的冬修水利建设,有时是全体男女劳力,有时是百分之八十的男女劳力,他们带着盘缠饭米去服劳役,国家没一分钱的报酬,而农民的劳动却要生产队付出报酬。另外,还有平时公社大队两级的调工,还有公社大队两级干部教师的摊派工,这都是没收入的,而且都是要农民负担的。
   这种情况下的公社社员能是又大又甜的瓜么?
   农民获得自由以后,这个原来的公社长青藤上的瓜才变得大起来甜起来,现在,你要是请一个农民做一天事情,你就要付他130——160元钱的工资,他拿到这笔可以买到100多斤稻谷。
   可见,公社时期的社员没什么价值,他就是一介贱民。

共 20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社员,是六七八十年代里的百姓统称,是党对国家一种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但那时的国民经济条件并不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于是大公社的就是社员们的家,齐心协力奔前头,而在这奔头里的苦和无奈又有谁体会过?恐怕也就只有那个时代的人们了吧。对比现在,小康社会生活,国民经济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增加,国门大开,以前所受的苦,成了现在努力建设祖国的动力!文章意蕴深重,叙述流畅,感谢赐稿晓荷,期待您的更多精彩!问好老师。【编辑:桑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桑瑜        2017-02-22 10:58:19
  欣赏,佳作!拜读学习。
生活中的背包客,世俗里的苦行僧。
2 楼        文友:铁笔浪人        2017-02-22 11:58:47
  社员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符号。它是违反经济规律下的产物。现在看来,当年的社员注定是很辛苦和艰苦的。作者这篇文章把70年以前的人,带到了那段火红且不太理性的政治年代,现在回忆起来仍旧让人深思。文中作者用数据说话,通过对比,很理性的说明了那个年代的事情,让人信服,并让以后的人了解了那个年代。
最好把写作当做卡拉OK,要的是自信。经常练习,也就慢慢有感觉和乐趣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