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一》后记
当我打开文档,准备写《大年初一》这篇小说后记的时候,看着电脑屏幕呆呆愣了好一会儿。每当我想起过往,想起那些开心的或不开心的曾经,久久不能释怀,随着年龄的增长,玩伴越来越少,跟玩伴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家庭琐事,悲欢离合,各奔西东……再也无法回到从前,想了很多想了很久……
为了完成这篇后记,深吸一口气慢慢沉入丹田,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方开始在键盘上敲字。
我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过往之事难以忘怀,好多人劝我向前看,忘记过去,不要生活在过往的阴影中,但我就是做不到。尤其是,每当想起已故的玩伴,脆弱的心就在滴血,也许他们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好,那么的完美,但毕竟相处过、相助过……一切的一切都随着他们的离去留下的都是抹不去的记忆,即使是些不和谐的也成了需要珍惜的、不可替代的精神之宝。一句话,只要能记得就好。
这篇小说源于对三位亡友的怀念,其一文中的老庆,他是三个亡友中去世最早的一个,当时我想为他写下只言片语,却一直没有下笔。另一个打光棍的玩伴,也就是小说中的启民,他的小院是我们这帮哥们的栖息地,那里不知道留下多少人的足迹,留下多少欢歌笑语,同时留下的还有太多的遗憾。他因醉酒而离开了人世,死后才被人发现,非常惨烈,迎接他回家时,看到的是一个骨灰盒,以及笑容依然灿烂的遗像,从此便阴阳两隔,再也不能见到他的身影,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因为光棍一条,死后没人想埋葬他,兄弟们只关心他死后的赔偿金,亲侄子摔老盆也讨价还价,让人心里揪得慌。物是人已非,从此再也没有光顾过那个熟悉的小院,有时候从门口经过,不自觉地往里张望,看到的是凄凉和伤感。第三个是文中小虎,小说对他着墨颇多,就不再赘述。
这篇小说以启民为主要线索,根据他大年初一五更走节拜年中,所见所闻展开写作的,这是小说的主线。
启民在我们村是知名人士,乡亲们大事小事都喜欢找他商量,他也非常热心,不管是谁找他,有求必应。他喜欢喝酒,喜欢当酒官。换言之一个喜欢管闲事的主。
人过的是群体生活,所以单单写这三个人作品就显得单薄,不厚重,于是就想写写农村复杂的邻里关系。对于乡邻关系,尤其是家务事很难说出对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单单拿是非对错去评价是很不科学的,尤其是受封建观念影响了几千年的农民,他们有他们的做人道理、是非观念和处事原则。譬如小说中有的儿女不孝顺,有的老人不知足,还有“我的孩子残废了就得把你孩子弄残废”冤冤相报的法盲……
有钱既是爷,是非谁评说。有权流氓话,无权话流氓。手足虽亲近,见风去掌舵。一旦有权势,发小陌路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没错。一人一颗心,万人心万颗。劝人难劝己,歪理正着说。别骂人无情,谁都逃不脱。
唉!废话少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岂能用对错评说!
把琐碎之事记录下来以念之,公平正义,是非功过让时间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