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汪乃恕今生报恩

编辑推荐 汪乃恕今生报恩


作者:白云山人 布衣,18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415发表时间:2017-02-24 10:25:26
摘要:汪乃恕,字行可,号守一,江山大陈乡人,世代经商,家境富有。光绪三十三年,被选为衢州商会副总理,民国二年卒于上海。

诗曰:
   甘罗发早子牙迟,
   彭祖颜回寿不齐。
   范丹贫穷石崇富,
   算来都是只争时。
   先贤人说:大凡大富大贵者,前身来世必有来历。富贵者,绸缎裹身,锦衣美食;贫穷者,饥饿难保,寒不遮体。有的先贫后富,有的先富后贫。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多着哩。久闻前辈所谈,昔日浙江有个后生,名叫王郎。家境贫寒,父母故亡。只遗下一条水牛,便是王郎全副家当。王郎爱之如身,惜之如命,以此为生。一日,王郎将牛牵至山中放牧,任牛自在吃草,自己无所事事,一时困意袭来,便在山中打了个盹;待到王郎黄粱梦做熟时,不见其牛。王郎吃惊不小,四处寻找,一无所获。王郎寻觅不休,至日暮,方在乱坟堆中望见。当时王郎喜极而呼:“我的老爹,原来你在这里,叫我何处不寻觅。”说罢,便将牛牵回家中。这王郎随意一声呼叫,却早已惊动坟中两个光棍鬼,只听一个鬼说:“老哥,你时常对我说,在阳世里无故无亲,无儿无女;你看,今日儿子寻你来了。何故撒谎哄我呢?”另一鬼一时莫辨是非,错将王郎当作其子。于是,冥冥之中,常常暗佑王郎,至使王郎成家立业,发家致富。享受无穷福禄。这则故事,恐有不实之处,难以令人信服,在下再说一件,真人真事,千真万确。做个得胜头回。正是:说来豪杰心也惊,道破君子也汗颜。
   话说大清嘉庆年间,衢州江山大陈有个官人,姓汪,名而立,其人生的俊儒飘逸,学问过人,五经俱通,任江苏嘉定县县丞之职。一日,正是这汪县丞寿诞之日,亲朋好友俱来贺寿。席间,宾客举杯向汪县丞相庆,只见汪县丞脸无喜色,双泪直流。众客大惊,遂问汪县丞:“今日乃公喜庆之日,何故哭泣,此何意也?”只见汪县丞伸手叠指说出一番话:“老夫今年六十花甲,如今膝下并无一男半女。常言道: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有子盼子助,六十无子寻死路。老夫思忖:今日之喜,乃明日之悲。剩余残骨,不知何人收拾,故而悲伤。”原来,这汪县丞娶妻徐氏,先前曾生一子,不满三岁而夭折,从此并不再育。众客闻言,纷纷向汪县丞献计;这个说:“观公身体健旺,可多多纳妾,尚苍天有意,或有一男半女,也未可知。”那个说:“领养一名螟蛉之子,以继香火,也可了却心中之愿。”正当众人鼓唇弄舌之际,忽闻众客中有人拍手大笑说:“公大可不必忧伤,据小可推算,公之子尚在人世间,其人今在沪;以编草屐为业,贫寒孤苦,为人厚善;其人亡,则转生为公之子。”众人闻言,各自惊讶,俱疑惑不解,连汪县丞也觉得荒唐。然而汪县丞深知其客之为人,知他满腹经论,精通周易,善辨六壬。翌日,汪县丞当即携金带银,赶赴上海,寻找其人;探个究竟,以验客言。至某地,果有一人,如客所言。其人居于凉亭,以织草鞋为生,生得矮小瘦弱,年约五十有余。汪县丞上前与其攀话,得知其人姓张,名乙,人呼张草鞋。言谈半晌,汪县丞怜悯其苦,顿生恻隐之心。辞别时,不动声色,将一袋黄白之物放在椅子底下,起身出门而去。未及百步之遥,忽闻背后张乙大呼。汪县丞回首而视,见张乙手提遗物,追赶而来,口中大呼:“官人且住,侬将银子遗在阿拉处了,快快拿去。”汪县丞充耳不闻,急疾而行;张乙不舍,亦急赶县丞,无奈汪县丞健步如飞,追赶半日,急切不能赶上,张乙只得罢休。路上闻者甚多,问张乙何故?张乙将原委道明,众人中皆劝张乙:“此客见侬贫寒,有心将钱济侬养家,此乃千载机缘,乐得受用……”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无多日,沪人皆知其事,把作奇闻来谈。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个做不是的,得知其事,密密寻访而来,半夜将张草鞋一刀砍了,夺取银钱而去。那张草鞋一灵不灭,其魂悠悠,竟来汪宅投胎,此乃同治三年间事。徐氏从此而孕。十月已满,生下一子,取名乃恕,字行可,号守一。俗话说:“只愁不养,不愁不长。”这乃恕生在此等富贵人家,天天衣锦美食,长得白白胖胖,人见人爱,汪县丞晚年得子,爱如明珠,谁知官星又照,接连数年,步步高升,直做到省议员之职。
   光阴如梭,兔走狐飞,乃恕到了七八岁上,汪公将积年先生聘请在家教儿念书。乃恕悟性极高,一目了然,经书熟读。但有一件,不喜做官,却喜聚财,视世间万物皆财富。日常作经营买卖,获利颇丰。更有一件过人之处,即食量过人,每日必食数升米饭,一、两只鸡,或十来斤肉,三五斤酒,方可填饱肚皮。亏他家中富足,衣食无忧。倘若生在一般平民百姓家,怎经得住他这张嘴,不被他吃穷才怪哩。此乃等闲之事。更令人吃惊的是,乃恕出手阔绰,常常一掷千金。某年,乃恕出一千两白银,修造一条乡道进城,方便乡邻进城买卖。是年,汪氏族中建造祠堂,费用颇大,乃恕又出资过半。或一日,乃恕观察祠堂建造如何,忽闻木匠正在怨叹时乖命蹇。原来木匠食量亦过人,与乃恕不相上下。乃恕闻言,笑对木匠说:“君非时运不利,实无其禄。”其人不服。乃恕又说:“如不信,敢与我比试?一赛便知。”木匠说:“如何不敢,只怕汪爷您枉费许多酒食,白白让我吃了。”乃恕说:“此祠堂费用,我自出一半,约一千五百两,我尚且不惜,区区酒食,何足为奇!”木匠说:“若我输了,情愿与你白干半个月活。”乃恕说:“我也不少你工钱,只让你口服心服。”于是,即日起,木匠与乃恕同桌而食,先前四、五天,木匠酒足饭饱,心满意足,做活挺卖力气。又是五、七天,木匠饮食尚能支持,只是身子渐肥,行动缓迟,又过八、九天,木匠肉欲全无,视食肉如嚼泥,咽吞难下。狐疑乃恕是福禄星转世,服得五体投地。某日,乃恕在街上闲逛,见有人下棋,乃恕在旁观看。看得久了,颇觉疲倦,其时有人吸烟,乃恕将身上一摸,一时失忘,水烟筒不曾带在身上,一时烟瘾发作,只得厚着脸皮上前说:“仁兄,能否借口烟吸一吸?”那人将乃恕上下一打量,见乃恕衣着简朴,遂斜眼冷言说:“无妻莫聊天,无钱莫吸烟。谁与你称兄道弟,好不可笑!”说罢,别过脸去,不再理睬,乃恕闻言,发作不得,默默不作一言。旁有一人,见乃恕遭人抢白,尴尬不堪,遂递上旱烟筒,对乃恕说:“老兄不嫌烟差,且吸一口如何?”此时乃恕犹如饥儿见娘,瞎猫遇鼠,当即接过烟筒,烟袋,猛吸数口;过足瘾,方问其人:“老弟贵姓,做何生理?”那人说:“免贵姓谢,名男,帮人烧砖瓦为业。”乃恕又问:“一年可得多少工钱?”谢男说:“每年三两银子。”乃恕说:“东家可得多少钱财?”谢男说:“东家一年三、五十两也不止。”乃恕说:“你何苦作贱自己,何不自家也烧砖瓦?”谢男说:“不瞒老兄说,无钱寸步难移,只恨自家无本钱。”乃恕又说:“本钱大约几何?”谢男说:“三十两尽够了。”乃恕说:“你果有此志,我指与你一个去处,保管你如意。”谢男说:“老兄,哪个去处?”乃恕说:“此去二十五里处,大陈有个汪乃恕,问他借三十两,则事便成。”谢男说:“素不相识,怎可打扰?”乃恕说:“此人慷慨,广行方便,似弟如此厚道,天随人愿。”谢男说:“多谢指教。”真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当时谢男也不将此事放在心上。越一年,谢男父亡母故,其妻又生一子,家中赤贫如洗,日耗倍增,谢男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常为生计发愁,猛然间想起去年那吸烟人说的话,只不知汪乃恕何许人,肯不肯借。犹豫半天,硬着头皮去了大陈,问人汪乃恕居于何处,旁人指引与他。到了门首,谢男吃惊不小,只见一座大宅院,青砖白墙,朱门碧瓦,门首两只石雕大狮,一条鹅卵石铺成小道,何等气派!谢男忐忑不安,莫敢造次,只在门首徘徊,门人见了问:“你这汉子做甚?只管在我家门前走来走去?”谢男把去年的事说了一遍,那人说:“你稍等,我进去问一问。”少顷,只见一人踱将出来,谢男见了,正是去年讨烟吸的那人,谢男惊讶不已,说:“仁兄您就是汪乃恕,汪大爷?”那人笑了一笑,说:“正是,老弟何故姗姗来迟。”说毕,即请谢男入宅就座,家人即刻端茶过来,谢男见汪宅雕梁画栋,窗明几净,知道汪家非同小可,平生何曾见过,闲聊半晌,谢男哪敢提借钱之事。正当午时,谢男欲作别乃恕,乃恕说:“老弟来此不易,哪有不吃饭,空腹回去之理?”说罢,不管三七二十一,携谢男入桌同食,谢男见乃恕说话直爽,举止大度,自己也不似先前那么拘谨。席间,见乃恕饭食惊人,吓得目瞪口呆,饭毕。乃恕令人将三十两银捧出,给予谢男。谢男喜出望外,说要写张楔子,乃恕笑说:“大丈夫口说为凭,何必多此一举。”谢男千恩万谢,说待来年定来归还。谢男将三十两银置办物件,建造瓦窑,自烧砖瓦,得利颇丰,趁一日空暇,将三十两余银连本带利,归还乃恕;恰巧乃恕不在家,汪氏家人说:“汪爷有话吩咐,不必还了;此银助你发家,权当吸烟之费。”谢男坚持要还,汪家拒不接受。谢男无奈只得收回,心中念念不忘,乃恕如此宏量,世间难觅,真个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诸位看官,你说这汪乃恕如此慷慨,便是金山银山也要搬空。他家也不是邓通,可以造钱的,怎经得起他这般撒漫?原来,乃恕在城里开着许多店铺:布店、米店、药店、饭店,一年到头,获利颇多。他也不去赌嫖逍遥,胡乱花消,乃恕每日只在各店行中查查账,看看行情,哪些行业赚了多少钱,得利多少,该在哪处开销。一日,乃恕走进饭庄,只见一群人与管事的吵闹不休,乃恕上前喝斥道:“何事这般无礼,成何体统?”管事的上前说:“汪爷,你来评评理,他们来吃饭,不给钱,却求小的揍他们,有这等可笑的事么?”乃恕对那些汉子说:“此事可真?你们有何理说?”那些汉子说:“汪爷,我们确实没带钱,只因昨日孙寡嘴来贵店吃了一碗面条,掌柜的赏了他一巴掌,却不要钱,所以小的们听说有此等好事,也来吃饭讨赏,只为肚子闹得慌哩。”乃恕问管事的说:“此话当真?”管事的说:“汪爷,昨日确有一人,吃了一碗面,没给钱,小的一时怒起,扇了他一巴掌。谁料今日来了五、六人,小的与他们争执不下。”乃恕说:“一碗面值甚么,何必打人,此事是你的不是了。”说罢,挥挥手,让那些汉子一走了之,汪公乃恕乐于行善,天佑好人,光绪三十三年,乃恕任衢州商会副总理。生二子,长子名志恭,承父之志,从事经商,次子名志壮,任建德县县长,时至民国二年,汪乃恕随长子赴上海,无疾而终,享年五十有八。此乃汪公乃恕一段因果,至今传为美谈。
  

共 40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则民间轶事,褒扬着真、善的传承和延续。所谓轶事,多属民间对美好事物向往或企愿心中美梦成真的寄托。既是一种民间文化,也是民众精神所在。民间轶事源远流长,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传承、弘扬民间轶事,从中发掘先祖智慧、探索道德理常,为今之用,为和谐之用,善莫大焉。推荐阅读。【编辑:古月银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2-24 10:26:29
  问好作者,远握致安。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