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白蜀黍.黄蜀黍(散文)

精品 【风恋】白蜀黍.黄蜀黍(散文)


作者:范晓生 举人,445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72发表时间:2017-02-25 13:31:09
摘要:看着自家房檐下,那挂着的一串串黄蜀黍穗儿,我内心便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现在,乡人们种蜀黍再不需要留种儿、挑种儿,只需每年定时去买种儿换种儿就行。而那个被爷爷唤作八楞蜀黍的白色大籽儿玉米,便成为记忆,永远地消失在故乡的那片原野里。

同事聚餐,人虽少,却众口难调,便选了一处海鲜自助餐厅。这样聚一起开怀畅饮的气氛是缺了点儿,但能各取所爱而食,照顾了各自肚腹,吃饱吃好自是没得说,于我来说更少了烟熏酒扰。
   吃至微饱,女人们便刻意找些精致的点心和水果,用小碟搜罗了端来桌上慢慢消遣,品啖的同时,也拉些家常的闲话。有喜食玉米的,便端了来两小截儿蒸玉米穗,自己吃,也给别人尝。她们吃着,有种过地的同事便插口,说她们所吃的那玉米颜色不像是粘玉米,而是饲料玉米。几个人闲聊的话题便扯向了玉米。
   于城里人来说,未种过地,自是分不出何为饲料玉米,口感好吃就行。而于种过地的人来说,虽然已经脱离了田地在城市里生活,但对于土地和粮食,总是会抱着些情感的,聊起来便如数家珍般,我也一样。毕竟,在骨子深处,我始终都把自己当作是农民。
   聊开玉米,我便觉得更有发言权,于那两个家原来是农村,曾还种过地较年轻点儿的同事来说,我自是要比他们早吃近十年农村饭的。十年的时间于现在来说,那是一晃就过的,而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来说,这样的时间跨度,基本就形同于巨大的代际差。那时候的中国,才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有了自己的田,在耕作方式上,基本还就保持着近千年以来的样子。种玉米就更是这样了。
   打我能够记事儿起,家中便是已经分了田地的。虽还能见了生产队长披件带了补丁的旧中山装,用他那极为经典的架式,一手扯着衣袖防止披在肩头的衣服掉下去,一手用锤去敲挂在门楼前的破钟。他敲钟的动作,已不像原先那么富有权威和铿然有力,所敲打出来的钟声,人们听着也有股沉闷和孤寂的感觉了。他的敲钟已经不是为了叫社员集体去田里上工,而是让社员们过来开个关乎集体的会,可能是传达上边政策的,也可能是为了让每家出个劳力去修路。开会时虽还保持着往日惯常所用的腔调,在大着嗓门说话的当儿,有意识地干咳几声,或是习惯性地耸耸肩,将那并未滑脱肩头的上衣往上耸一下,以显示他的权威地位。而底下的社员们却是自顾地小声说着话,并没有多少人会顾及队长的感受。于是,那门楼下生着红锈的铁钟,便依旧尴尬地在那里悬着,如同生产队长那近乎没落的权威和地位。
   上工的钟是不敲了,各家的劳力们却开始起得更早,挑担自家茅厕积下的粪,天刚麻麻亮就上坡地去劳作了。各家的庄稼也开始比生产队过集体生活时种得更好。地头上那些集体时并不被大家看在眼里长了杂草的红粘土地,也被各家拿着钁头一点点开垦出来,施些腐熟的农家肥,点上几粒豆,种上几株芝麻,慢慢也就熟化而开始恢复了生机。
   有了自己的田,那田地便事关着一家人的生计。被饥饿折磨惯了的乡人,经营起自己的地来,更是十二倍的上心。唯恐耽搁了农时,误了土地。只要农忙起来,必是全家尽数上阵抢收抢种。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夏收过后的种玉米。
   玉米种是去年秋收后便已经选好的,乡人们那时候虽然并不懂什么科学育种,却会循了祖先传下来的经验,专门挑捡了去年秋收时穗儿最大的玉米挂在房檐下,不论家里粮食再紧张,都不会去吃。毕竟,这些玉米已经不仅仅是种子那么简单,更是来年一家人的希望。
   乡人是把玉米称作蜀黍的。按字典上的查证,蜀黍按说是指高梁一类的作物,可小镇乡人缘何把玉米叫成了蜀黍,已无从考证。我既是小镇土生土长起来的孩子,现在虽早已经明白了它该是唤作玉米的,但习惯以及情感上,依旧是唤它作蜀黍。
   其实,我能记得最早的蜀黍多是白色的,我们称之为白蜀黍,籽粒大而饱满。那蜀黍穗儿要是长得好,棒子能长得一尺把子长,剥去蜀黍籽儿后那被我们唤作蜀黍骷儿的玉米芯儿,也通体白色,细长而耐火,是冬日家中取暖的上好材料。
   长得最大的那种白蜀黍,被爷爷称作“八楞蜀黍”,是留种的首选。所谓八楞,就是满穗所结的蜀黍籽儿由八行围成,即每圈儿上结八粒种子。这种蜀黍籽儿色白而个大,状如大拇指甲盖儿,晒干后其质若玉,近乎半透明。仅那被我们唤作蜀黍脐儿的胚芽部分,就大如麦粒,煮熟后口感极为香甜。
   爷爷喜欢选用这种八楞蜀黍作种子,从收玉米时候开始,便把这些大穗儿的八楞蜀黍,专门挑捡出来挂在堂屋门前的檐下,上面罩块儿塑料布,防雨淋也为防鼠咬。每日进出,只要你抬抬眼,便就能看到它。那悬吊着的蜀黍穗挨挤成一大串儿,一个个披了干白的外皮,每根穗儿下又都会飘摇一缕儿褐红色的须毛,像极了老爷爷的长胡子。我常见爷爷无事时便坐在门口的石板儿上,静静地看那几串吊着的蜀黍穗,目光里含满了希望。
   农人的夏收,是在与时间赛跑,唯恐因错过了一个晌午的功夫,那麦子就会被毒日头晒炸在田里,或是被莫名的连阴雨把麦粒淋湿,直接就发芽在了穗子上。所以,这样的时节,农人都是忙碌的,与天抢粮。抢着夏收,更得想着抢种。农时最不等人,你错过了一天,庄稼在地里长的成色可能就大不一样。于是,乡人们便在收过夏粮的麦茬地里,时刻关注着土里的墒情,只要墒情利于蜀黍发芽,便忙忙把家里的所有劳力都集中到地里进行抢种。
   小镇地少人多,这样的现实也逼迫着人们尽可能地去利用土地,以在这有限的土地上,求得最大的收获。也正因为这样,乡人们最能懂得如何去利用不同作物生长的时间差,进行套种生产。这秋粮作物的黄豆同蜀黍套种便最具代表。这两种作物对土地耕作方面的要求不太高,都可以直接在收过麦后的根茬地里直接播种。种黄豆需要用耧播,在播黄豆时,有三条播种子通道的耧车,需要将中间的耧腿通道堵上,只让两边的耧腿进行播种,那中间留着未播的位置便是留给蜀黍的。
   这播黄豆的事情,需要力气和技术,小孩子是帮不上什么忙的,但种蜀黍不同,所使用的基本还是较为原始的技术:一人持锄刨坑,一人往下丢种,耗时而费力。这样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孩子了。玉米种都是早已经留好的,只需要在播种前将它们从穗儿上抠下来即可。穗头儿和穗尾的籽粒都不要,只选了中间部位大而齐整的籽粒作种。这些抠下来的蜀黍种子会被分到几个小篮筐中,由孩子们挎着随了大人一起下地播种。
   大人们持了锄头,在播黄豆所留下的那一垄垄空当里,隔约四十公分刨个坑,孩子们便会从篮中取两三粒种子丢到这坑里面,大人复向前行刨坑,将锄头上所刨的土自然地抛向后,压盖在刚下了种子的旧坑上,这样周而复始,就完成了玉米的播种。这一播蜀黍种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点豆”。大人们挖坑,小孩子点豆,两两默契配合,一老一小,一锄一篮,于阳光下边挥锄边前行,构成了那个时节最为经典的劳作画卷。
   种下了黄豆和蜀黍,便是种下了生活的希望。乡人们盼雨,亦盼阳光,希望雨水充盈,希望阳光普照,更盼蜀黍苗儿快快生长,这样盼望的过程,焦急而漫长。也正因此,我想才有了那个叫“揠苗助长”的故事吧!在这盼望等待的时间,薅草、间苗、松土、施肥是一样都不能少的,乡人们用汗水摔八瓣儿入土的辛劳付出,如照顾孩娃儿一般的精心,去侍弄这些庄稼,将丰收的希望托付给汗水和上苍。一家老小所有的希望,便被寄托在这蜀黍苗儿的快快成长上。
   日头升了又落,月儿圆了再缺,那蜀黍便从一棵棵小苗长成了秫秆模样,一排排站在那里,织成一片片青纱的帏帐。你不知道具体会是哪一天,那蜀黍棵儿腰里忽就鼓了包,没几日,那鼓了的青包头顶上,竟又吐了红白的缨儿,显得愈发鼓胀。我看着那鼓鼓的模样,总会将那一棵棵蜀黍,想象成腰里别了手榴弹的兵士,一排排立在坡地里如站岗,守护着坡沟下乡人们的屋舍、院场。
   对于这些长了缨儿的蜀黍棵,最对它惦记的莫过于孩子,盼着它能早点儿结籽、灌浆,这样我们就可以挎着自己的小书包,溜进地里偷着掰人家那些早熟的蜀黍穗儿,回家里私下煮了来大快朵颐。那偷来的玉米煮吃起来也就格外地香。其实严格来说,这样的行为是并不能被上升到偷窃的高度去言说的。毕竟,孩子的嘴馋是天性,同村的土地,同村的族人,往上查数,都还沾亲带故,见了面也都是爷、奶、伯、母、叔、婶儿的叫着,吃上谁家三两穗蜀黍也就根本不算个事儿。在小镇孩童的记忆里,谁若是没偷掰过别家几穗蜀黍,私挖过别人家三五根儿红薯,仿佛你都不好意思长大一般。
   隔上三五日嘴馋了,我们便会去地里寻摸着掰人家几穗蜀黍,好像是连地垄你还没串完呢,转眼间那蜀黍便已都近了成熟。你去到了那地里,想找个嫩的掰着吃,看着蜀黍穗儿的外皮还都青着,那内里的籽粒却都开始发硬,你便不得不拿了大拇指甲一穗穗掐着找。而当你失望越来越多时,你才蓦地发现,满坡的蜀黍竟开始成熟,那偷着煮吃人家嫩蜀黍的快意便被失落所代取。
   蜀黍籽儿开始发硬的时候,黄豆已经先行成熟,大人们已经穿梭在蜀黍地里将它们割取,挑到场里晾晒拍打。那边忙忙地收了豆,这边的蜀黍棵儿就已经干黄,秋收的硬仗此刻便是该打响的时候了。
   收秋是大人孩子齐上阵的。一家人顶着秋日的烈阳,在蜀黍地里忙碌着,掰穗的掰穗、装筐的装筐、挑担往架子车上转运的转运,一派繁忙景象。这忙碌的间隙,还要得着空儿了,把蜀黍棵给铲下来,大人铲,小孩子抱,堰头、地边沟里,多是蜀黍棵的归宿地。这样的忙碌,常常是借了月光,听着虫儿嘶唱还在进行。月儿升上树梢,历了一天的劳累,此时的困倦便会和夜里升起的潮湿露水一同,袭满你的周身。大人们这才会挑上一担蜀黍穗领着孩子往家回。路上偶尔飞过的萤火虫仿佛是夜的眼,那坡地上如绳样扭动的小路,在田头地边蜿蜒着,将我们牵回家的方向。
   回到家,晚饭是母亲早已经做好的,与往日不同的,是没了馍,取代馍的是蒸蜀黍穗儿。那是母亲从早先挑回的蜀黍穗儿里,先捡了略青嫩些的,上笼煮好一锅,啥时候回来了,就可以端出来当馍啃,再配着喝碗加了嫩豇豆的稀饭,这便是秋收时极为典型的乡人晚餐。
   吃了这时令的餐饭,虽困累,却不得睡。家里当天掰了挑回的蜀黍,还要极时地剥皮拧串,否则便会因本身的湿气大,又堆聚在一起,加之天气闷热的缘故起热,从而导致玉米捂坏。因此,人们需要连夜把这些蜀黍剥了皮拧成串儿悬挂起来。毕意,那时乡人的居住条件都有限,家里并没有多大地方可供摊晾这些蜀黍穗儿,拧成串挂起来便是最好的选项了。
   可那时候还经常晚上停电,没有电的夜晚,一家人就聚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剥玉米皮。小孩子剥,大人拧,拧成一长串了,或吊在屋内的房梁上,或挂在院子里的树叉上。而那不小心给剥得光了没皮的穗儿,则直接就摊晾在地上,待天气好时,去房顶上晾晒干了就直接剥成籽粒装袋,拉成糁儿或是磨成面,放在分了类的面缸里,需要时就舀出来,制成各样食物,就是一家人的日常餐饭。
   那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是白天在地里忙碌,晚上回来又都在家里剥皮、拧串儿、悬挂蜀黍。往常空空的房梁和屋檐下,蜀黍串一日多似一日,白晃晃地吊了一片,看着就使人喜欢。各家的山墙外,那剥下来的蜀黍毛缨儿,也都堆得如了小山,人们忙碌而充实。这样的日子里,油灯虽昏黄,你却也能看到大人们因为收获而幸福的脸。有了这堆粮,他们的心便不慌了,再不用为缸里没有多少余粮而难肠。女人们也就可以在这往后的日子里,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用这虽粗却顶饿的粮,给家人和孩娃儿做上一锅稠粘而鲜香的餐饭,听他们“呼噜呼噜”往嘴里扒饭吃时,所发出的那满足而美妙的声响。
   可这样的白蜀黍毕竟已经使用了许多代,蜕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你就是再精耕细作,施再多肥,产出的粮也终归是有限的。但小镇的人口是在不断增长着的,孩子们也都慢慢长大,需要更多的粮食。传统的白蜀黍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这样的生产形势,国家所大力培育推广的黄蜀黍,也因此而在小镇开始慢慢种得多起来。虽然它结出的籽粒小很多,口感也较白蜀黍差,可亩产相对要高一些。于是,乡人们也开始逐渐接受这些黄蜀黍,毕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够填饱肚子才是最大的政治。
   慢慢地,小镇那原本被白蜀黍“统治”着的坡地,基本便都被黄蜀黍所“占领”。各家梁上、檐下所挂着的蜀黍穗儿,也逐渐由玉白变红黄;饭桌上盘碗里的蜀黍面馍和蜀黍糁儿,也都从白变黄,如被日头晒熟了一样,那口感也从香甜变成了粗沙而寡淡。可那时的我,对于这样的颜色变化,以及味道的转变,感受并不很明显,毕竟能吃饱才是最重要的。
   后来,我参军到了部队,整天大米白面的吃着,每餐的四菜一汤不说,肉也日日不断,这是我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按说这样的生活,幸福感自是不必说的,可到回去探家时,在家吃饭,感觉最为舒心适口的,却还是家里的蜀黍糁儿糊糊。我才明白,无论走得有多远,生活过得有多好,在我的骨子深处,我依然还是农民,对于土地,始终都抱有深深的情感,那情感便从农家最最普通的餐饭,一点点渗透进了我的骨子里。
   喝着碗里那泛黄的蜀黍糁儿,我问父亲,咱这儿现在还有人种白蜀黍没?父亲说早没有了,那种蜀黍种儿太笨,产量没有黄蜀黍高,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再种了。现在地越来越少,天经常旱加上地下水让煤窑都打跑了,人们不得不买那些抗旱的黄蜀黍种儿来种。人家那种子都是专门培育的,还泡过药,防虫抗旱。只是这买来的种子所结的穗儿是不能留种的,第二年种时产量就明显不行,每年都得重新去买种儿换种儿。光这买种子一项,也是笔不小的开支呢。我听了这话,那个叫“断子绝孙”的词儿,竟就从我脑海里冒将上来。
   看着自家房檐下,那挂着的一串串黄蜀黍穗儿,我内心便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现在,乡人们种蜀黍再不需要留种儿、挑种儿,只需每年定时去买种儿换种儿就行。而那个被爷爷唤作八楞蜀黍的白色大籽儿玉米,便成为记忆,永远地消失在故乡的那片原野里。
   现在,我们再要想吃玉米时,除了满大街叫卖着的“京科粘玉米”外,那做玉米面和玉米糁儿的玉米,便通常都是和牲畜们所吃的一样,是那种无味的饲料用黄玉米了。于是,我便开始怀念,那段儿有白蜀黍穗儿可偷的旧日时光!
  

共 55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白蜀黍、黄蜀黍在今天统称为玉米。以同事聚餐开篇,拉家常的方式引出本文中心玉米,由此打开时光隧道,追忆儿时白蜀黍、黄蜀黍的故事。作者构思精妙,先简述土地大集体制度与改革后的区别,突出土地分家到户后,农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激情。随后作者详细介绍了乡亲们种植白蜀黍的经过,以及对于作物生长的那份殷勤的期盼,乡亲们在有限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着,采取套种的耕种方式增加作物的产量,体现农民的智慧,特别是他们对于土地的珍惜、热爱和用心,令人感动,突出那个年代土地就是农民生存、生活的希望。随后家乡白蜀黍的淘汰,黄蜀黍粉墨登场,印证着社会时代的发展,间接指出当今社会优胜劣汰的局面。文末映照文题,表达作者对白蜀黍旧时光的怀念,朴实温情的文笔,展现了在那个物质不富裕的旧时光中: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情景,与当今社会形成巨差,告诉大家:在今天物质生活富裕的社会中,不要忘记初心,更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一篇乡土情怀佳作,力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蓝色宁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26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7-02-25 13:33:10
  “现在,我们再要想吃玉米时,除了满大街叫卖着的“京科粘玉米”外,那做玉米面和玉米糁儿的玉米,便通常都是和牲畜们所吃的一样,是那种无味的饲料用黄玉米了。于是,我便开始怀念,那段儿有白蜀黍穗儿可偷的旧日时光!”一段话勾起很多同龄人的回忆,白蜀黍不仅是北方餐桌上的主食之一,且蕴含深厚的情怀,更是记录着岁月变迁。
你若贵,一切贵。
2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7-02-25 13:36:24
  温馨温情的文字,细腻的笔触,娓娓道出儿时的记忆,在那个生活条件简陋的年代,人们思想单纯,依靠着有限土地生存,土地就是农民的希望,土地就是农民的未来,因此在农民严重,土地是珍贵的资源,农民们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汗水和智慧经营着这片土地,希望作物丰收,希望子女们健康快乐成长。
你若贵,一切贵。
回复2 楼        文友:范晓生        2017-02-25 17:36:48
  感谢宁静的辛苦编辑和精彩点评,问好!
3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7-02-25 13:41:52
  整篇文章结构非常巧妙,虽然笔墨不多提起大集体时代,但是后面的段落有力回击了土地改革后,给予人们希望和激情,土地改革预示着社会不断走向发展进步的趋势。文末,略带伤感的文字,也是忆苦思甜,让大家更好的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更是对单纯的旧时光无尽的缅怀。如有理解不透彻,编辑不妥当,还请老师见谅和指点。问候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祝您创作愉快!
你若贵,一切贵。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25 15:48:24
  拜读晓生老师佳作!感谢赐稿,辛苦了!问好春安文祺,创作愉快!佳作已申报精品,2017.2.25.
碧潭飘雪
回复4 楼        文友:范晓生        2017-02-25 17:37:15
  谢谢飘雪社长,问好!
5 楼        文友:云朵飘飘        2017-02-25 17:03:22
  拜读范老师大作,想起了玉米的香味,仿佛在唇齿间都溢满了那亲切的味道。玉米作为农村的主要农作物,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它的感情,是深藏在心底的。
回复5 楼        文友:范晓生        2017-02-25 17:35:57
  谢谢飘飘阅读留评!问好!
6 楼        文友:梓郁        2017-02-25 17:48:54
  推陈出新、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怀旧忆古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情感,社会越是发展进步,传统的东西离我们就越是遥远。当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富裕繁荣,同时又忍受着工业化污染以及科技副作用带来的伤害时,就不可避免地怀念起曾经那些虽清苦却单纯美好的旧时光,怀念起那些独具时代特色的人和事,怀念起那些产量虽低却绿色健康的作物食粮给予我们的快乐。那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一段记忆的留痕,更是内心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结。欣赏大作,为你点赞!
安静写字,快乐生活。
回复6 楼        文友:范晓生        2017-02-25 18:02:41
  热烈欢迎梓大社长真情留评!向您致以革命的敬礼!嘻嘻…
7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26 22:11:05
  恭喜并祝贺范晓生老师的散文佳作获得精品!感谢赐稿,期待更多佳作呈现!问好晓生老师春安文祺,文丰笔健!
碧潭飘雪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