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老丁,我的良师益友(散文)
一
春节前,爱人发现我手机微信、QQ好友上突然多了一个“目不识丁”的名字,尤其是元旦参加百公里毅行那几天,我和“目不识丁”在微信上你来我往忙得不亦乐乎。
春节后,我和“目不识丁”之间的信息交流更是越发频繁起来。这不,昨天“目不识丁”还发了一条微信给我:“长丰吴山庙会暨文化旅游活动周即将盛大开幕,吴王故里等您来哦!”我立刻回复道:“好,有时间的话我们一起前往。”
不过,爱人怎么也搞不明白我和“目不识丁”是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突然关系处得那么密切呢?
其实,我和“目不识丁”网上交往已经有四五年时间了,去年年底,为了采访我参加元旦百公里毅行活动,我们之间才加了微信和QQ好友。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和“目不识丁”还未曾谋面。
二
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合肥某单车骑行俱乐部,俱乐部先后在“安徽单车网”、“安徽骑行网论坛”等网站设有俱乐部版块,受群主委托本人一直任俱乐部版主。
正是有了这样一段业余爱好经历,使我有幸在网络中结识了“目不识丁”老师。
“目不识丁”是骑友丁健的网名,我以前称他丁老师,现在多喊他丁大哥,或直接叫老丁。丁大哥比我大五岁,但骑行群里人们大多称他叫老丁。在安徽骑行界里,“目不识丁”的老丁可谓是大名鼎鼎,无人不知。老丁的年龄虽然离六十不远了,但他身体健壮体质好,骑车速度和耐力十分了得,在骑行圈内算是个骑行达人,安徽省内所有的经典骑行线路,无不留下了他的车轮印迹。
另外,老丁骑行还有个特点就是不走寻常路,每次骑行总是别出心裁,搞点不一样的线路,就是骑行达人木遥创建的安徽省内八大经典骑行路线,经老丁一趟骑行,马上就会衍生出许多条新的经典路线来。
老丁用“目不识丁”做网名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不了解的人还以为老丁是个粗枝大叶的武人,其实老丁文化水平很高,做事特别认真细致。他说,叫“目不识丁”的本意是源于自己对丁氏家族知之甚少的缘故。他不仅仅是个骑行达人,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发表的每一篇骑行游记都精彩生动,细致详实,读来引人入胜。特别是每骑行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把那里的文化历史、风俗民情、地方特产、价格等,都搞得一清二楚,毫不夸张地说,把老丁的游记集结成册,就是一部精美实用的“骑行路线与攻略”手册。
我第一次携带小折乘高铁骑游徽州古村落、黄山长狮白高山线路,第一次知道山地车也可以乘坐高铁出远门等,就是深受老丁骑行游记和路线与攻略相关骑行帖子的指导和影响。
不过老丁为人却特别谦逊、低调,骑友们经常为老丁精美的骑行帖点赞,而他总是能及时、谦虚地一一回复。有时我们按他总结的路线骑行,途中遇到问题电话联系他,他也都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有时候我自己都感觉写得很一般的骑行游记,他还能给予热情关注点评,让我很受鼓舞、启迪。
可以说,正是因为喜爱上了“目不识丁”的骑行帖子和他为人做事的风格,才使得我在网上结识了他。
三
老丁,我的丁健老师,丁大哥,五十年代末出生于合肥,六十年代末随父母“干部下放”到安徽岳西山村,四年后举家重回合肥生活,高中毕业后却又被下放到了长丰庄墓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80年老丁参加文革后的首次公开招工考试进入合肥某国营企业上班,其间学习过新闻和管理,曾担任团总支和工段长等职。1992年留职停薪走进市场打拼,先后在商行任经理、总监,在培训学校任校长助理,多次在省级会展担任执行主席。2003年后应聘某职业培训校长,2008年至今在某集团公司做会议组织及宣传顾问等职。
老丁不但做事认真负责,而且兴趣爱好广泛,运动、电影,摄影,唱歌,阅读,样样喜爱,唯有抽烟喝酒,一个不沾。现在工作之余,除了骑行、写作外,还常常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是合肥志愿者之家的在册志愿者。
四
今年元旦,老丁就报名参加了合肥第六届行者百公里毅行活动摄影师志愿者团队。
由于在《冬日、阳光,徒步陶冲湖》骑行帖中,我暴露了元旦参加百公里毅行活动信息,老丁把我列为他摄影采访对象。为了方便与各位预约采访对象及时联络沟通,他与我们每个人互加了QQ和微信好友。
前面已经说了,老丁是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元旦前一天,他就提前向预约的每个采访对象发出了采访提纲,并要求最好有文字回复。他给我布置了四道个性化问题,其中三道题与毅行有关,一道题与今年的骑行计划有关。按照要求我做了文字回复,老丁便客气地表示,“回答得很好,谢谢!明天见,晚安!”
没想到和老丁网上认识几年了,第一次见面竟然会安排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场合,晚上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眠。
根据毅行活动安排,毅行队伍元旦早上8点从合肥市区出发,中午到达巢湖岸边后顺时针环巢湖行走,百公里毅行终点设在巢湖市龟山公园处。而老丁元旦当天的计划安排是,他起早逆时针环巢湖骑行,下午与毅行队伍相遇后,一路相向拍摄记录。他希望能早出晚归,因为晚上回家后还要照顾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老母亲。
2017年元旦,我们都起了大早,我们乘车赶到毅行出发点时,老丁早已骑行一个多小时到达了环巢湖大道。为了便于掌握每个预约采访毅行者途中动态,元旦当天老丁还建了一个“骑行邂逅毅行"临时微信群。
按照老丁的计划,估计我们下午五点钟左右能在百公里毅行半程打卡点长临河镇见上面。果然,我离长临河还有半个小时路程的时候,老丁迎着我们骑行快到长临河下一站中庙打卡点了,看来我们期待已久的第一次见面即将到来了!
谁知我在长临河等同伴过了半个多小时也没见到老丁,于是又看了一下“骑行邂逅毅行"临时微信群,原来老丁预约采访的另一名毅行者已经越过长临河,他必须在中庙站点等候采访,于是,我不等同伴了,马上继续向中庙进发。
大约晚上7点半,我赶到了中庙,打完卡,在休息点转了一圈并没发现有采访摄影的,怎么回事?于是赶紧用手机联系老丁。当我从背包拿出手机后才发现,手机没电早已关机了,后来接上充电宝开了手机后才知道,老丁联系了我好几次无果,大概在10分钟之前已到达长临河站等候采访其他几位毅行者了。
我们精心策划的2017年元旦环巢湖大道上第一次相见,就这样失之交臂了!
五
元旦过后,我和老丁在安徽骑行网论坛上先后都发表了元旦活动帖子,我写的是《环巢湖骑行VS百公里毅行的故事》,老丁的题目则是《2017,骑行与毅行邂逅》,们虽然讲述着各自新年第一天的故事,但都描写到了这次失之交臂的第一次约会情景。
不过,只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见的机会多的是,因为我们骑行在路上。于是,结合今年的骑行计划,我们相约找个适当的时间、路线,一起骑行。
为了早日实现这个小目标,春节前后我们便加强了信息沟通交流,特别是最近我还通过微信对老丁的骑行情况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采访”。
“我的骑行是刘大同老师带出来的。第一次日行突破百公里是去和县香泉,最慢的时候平路时速不足6公里,但一群老哥都在鼓励我,陪着我,不离不弃,令我每每想起都很感动。咬牙挺过来后就无所畏惧了。
“第一次环巢湖是和骑行网大部队突破了日行两百公里,第一次爬山也是我第一次带队十多人,就是骑行皖南长狮白璜。从那以后对山路骑行情有独钟,这可能也是我的童年与山结下的缘。
“我的骑伴几乎没有性别年龄的概念,上有八十多岁的,下有十几岁的,不以速度论英雄,玩的是开心,是缘分。我总认为骑行就是在路上找自己,同类总会相聚。”
是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丁说得太对了。因为虽说我们是骑友,但是毕竟还没在一起共同骑行过。尤其是在网上看到他常常带着90后咖啡到处探路、写骑行攻略,不免担心我们一道骑行会拖他的后腿,老丁把他主要的骑行理念、骑行经历都向我说了,总算打消了我们共同骑行时的一些顾虑。
因此,春节过后,我们就一直在寻找着一个合适的机会共同骑行。这不,昨天老丁还发了一条微信给我:“长丰吴山庙会暨文化旅游活动周即将盛大开幕,吴王故里等您来哦!”“好,有时间的话我们一起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