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略谈楹联的节奏与节奏点

编辑推荐 略谈楹联的节奏与节奏点


作者:郁农 秀才,128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51发表时间:2017-02-28 12:49:14

最近,一篇《诗是诗,联是联,不容混淆》的帖文在一些网站传播,该作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评头论足、妄下结论,并对本人发表在《中国楹联报》上的《对联需要拗救》的文章无端指责,而焦点就在节奏与节奏点的认同上。
   《联律通则》第一章第四条明文规定:“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联律通则导读》则指出:“在五七言律句的对偶中,由于无数诗人已经穷尽了句式内部的各种节奏方式,为了保证诗歌整体的节奏和韵律的和谐,人们便约定俗成了一种超越了语意的节奏方式,即不论语意节奏如何停顿,七言律句总是按‘二字而节’的方式读成‘二、二、二、一’节奏,这便是所谓的声律节奏。”“由于对联文体融合了诗歌、骈文、词曲乃至古文和白话各类文体的语言句式和风格,我们既不能强求各类句式都按‘二字而节’的声律节奏来划定,也不能无视律诗句式占对联句式主流的实际,强求所有句式皆按语意节奏来划定,所以唯一的出路在于认可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的双轨并行,在联句的节律安排中,只要在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二者中符合了其中之一,即可认为达到了‘节律对拍’的要求。”从上述联律要求和权威解读中不难看出,五七言联句一般都是比照诗律即“二二一”和“二二二一”的声律节奏安排的,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是不容抹杀或随意置疑的。所谓“诗是诗,联是联,不容混淆”,有意割断楹联与诗词的天然联系和某些共通之处,必然走向歧路。
   下面,我不惜篇幅,不嫌累赘,将该文的一些“妙论”复制过来,以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对联需要拗救》一文中,作者抓住古人“二字而节”的说法,强调七言律句应读“二二二一”,不能读成“二二一二”,并以此指责常文斌先生所举联例“骏马灵羊庆猴岁;威麟祥凤聚龙城”中,“羊”“猴”二字恰恰都在节奏点上,是不合律的。读到此处,孤陋寡闻的我不禁纳闷:怎么我读的书上说,“二二二一”“二二一二”两种读法都可以呢?如果照此文的说法,那么像“几处皁莺争暖树”“乌蒙磅礴走泥丸”之类的诗句又该如何确定节奏点呢?作者还纠正常先生的另一例子——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本身就是一个律诗的拗救句式。妇孺皆知这是对联而非诗。玩笑是不是开大了点儿?作者自己也说,不能强求各类句式都按“二字而节”的声律节奏来划定,也知道有“语言节奏”一说,并且认同“最好的办法就是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并行”。前后对照,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出现此种状况,说轻点,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偷换概念;说重了,就是句读之不知,何以言诗联!
   前面所引联律,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词和楹联七言句,不论其节奏如何,按声律节奏,节奏点都在“二二二一”上。自称“孤陋寡闻”的作者,确实有点孤陋寡闻。因为七言句结构,不仅有“二二二一”,有“二二一二”,还有“五二”“二五”“三一三”,等等。像陆游的“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就是“三一三”节奏,毛泽东的“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二五”节奏,但都要读成“二二二一”,而不能读成“三一三”或“二五”节奏。这个最一般的常识,难道还需要人教吗?
   再看所举联例“骏马灵羊庆猴岁,威麟祥凤聚龙城”,“猴”字正是处于节奏点上,此处是不能用平声字的,所以犯了“失替”的毛病,更严重的是与下联的“龙”失对。至于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对联,谁也没有把它当成“诗”,而谁也不能否定它明显带有诗律的拗救式痕迹,但恰恰这种拗救式是对联所允许的。究竟是谁在开把联当诗的“玩笑”,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尤其让人莫名其妙的是,该作者有意将“声律节奏”与“语意节奏”混淆、对立起来,反说别人“偷换概念”“不懂句读”,这种倒打一耙的伎俩,可以休矣!

共 15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引述《联律通则》的条文规定,为下文作者的论述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文章重点引述了批驳作者文章说法的文字,给读者阅读思考提供了依据。文章最后,对引文中的说法进行了辩驳。这篇文章对我们深入研究联律是有促进作用的。【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2-28 22:14:56
  楹联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需要灵活运用的东西也很多,运用的分寸感是什么,这也就是形成分歧的原因,有争论是好的,艺术上的东西,用温和的语言争论更好。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