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路】我读《萧红传》(散文)
文/吕阳君
去梅芷家取燕儿的《萧红传—相思结得恨已迟》前,曾听一位前辈老先生和梅芷聊起,写萧红传的人已经很多,为什么燕儿还会再写萧红呢?我知道萧红是一位极优秀的女作家,心里面一直有个困惑,萧红为什么要不停地嫁人,而她嫁的男人却又为何都会离开她。
当我读完燕儿的《萧红传-相思结得恨已迟》之后,我顿开茅塞。
燕儿的书分四大卷,第一部份作者用梦中花园、生身无情、上街游行、谁定姻缘、被逐家门、青梅苦涩、人间沧桑等几个小节作细述,让我了解到,尽管萧红降生于书香门第、富足之家,依旧受尽了旧世家庭的压迫,以致于从家里出逃,由于涉世未深,最后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在我看来,那个萧红的父亲应该是她的前世仇人,正因为有如此父亲才造成了一代才女萧红后来的不幸。上天送给张廷举一个粉雕玉琢的灵气小女孩,但作为父亲的张廷举却从来没有珍惜过这个女儿。读到这里,已为人母的我忍不住在心中大骂上天暴殄天物,真不应该把这么好的女孩给那么一个父亲做女儿。这个父亲若是泉下有知,自己曾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儿,却因为缺少父爱,而导致最后让她英年早逝,倘若他尚存良知的话,应该会痛恨自己的曾经所为吧。
燕儿在文中形容萧红为石榴仙子,这一点也不为过,那就是一个石榴仙子降临在了呼兰河边,降临在了张家。
遇到这样的父亲,是萧红的不幸,但不幸中的万幸,她有一位慈爱的祖父,这多少填补了上天给她空缺的父爱。这位疼她爱她懂她的祖父,是萧红文学上的启蒙老师,是他让她上了学,这才有可能最后成就了一位中国近代历史上女作家。茅盾先生是这样评价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的:“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是个傻女孩,的确傻,她傻得太纯太纯,她太需要爱。她以为只要自己认真去爱,一定能感化别人,让别人也爱上她。她傻得像是一只风筝,一只无家可归的风筝,遍体鳞伤的风筝。或许正由于缺少父爱,才使得她终其一生都不断地在上下求索着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作者巧妙地用卷目说明了一切:第二卷《孔雀东南又萧联袂奏乐吹簧》;第三卷《应念我终日凝眸》;第四卷《多少事欲语还休》……。
萧红最后走了,端木哭,萧军悔,人啊!为什么非要的去了才知道珍惜呢,为什么男人的肩膀靠不住女人的温柔。
骆宾基,我相信读者都会特别感激骆宾基。这位由上天派来的送萧红最后一程的才子,他像一个美丽的光环陪伴了萧红最后的日子。我想,萧红正是因为有他的陪伴,最终才不走得那么的遗憾。读到这里,忽想起那首题为《传奇》的歌,里面有一句歌词唱道:“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是的,“爱”一直在萧红的身边,也从未走远。
燕儿写萧红是偶然亦是必然。
燕儿在人生如歌群里。我知道燕儿,却从未见她,我听过她柔美的声音,犹如初开花朵那般亮丽,总觉得她是如此的快乐,她的快乐一直感染了我。燕儿在她的书中形容萧红为石榴仙子,而在我眼里,她是一朵盛开的火红的木棉花。
我知道木棉花,却从未见过它。
我只知道我的木棉花朵开得非常的艳丽,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却不知道她身患一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类风湿关节炎,不知道她曾经瘫痪在床一躺就十余载,更不知道她在病情稳定时,被家人逼着嫁人,她也想和萧红一样的逃婚……
善良灵气的燕儿在文中写道,我不是不想嫁,而是不想随便嫁。让人心疼的是燕儿说,她感谢这病,它像一柄保护伞撑起足够的理由,遮挡家人的责难和世俗闲言碎语的追究。我不敢正视燕儿的诗,那是血和泪的诗。燕儿自感和萧红同病相怜。萧红被父亲赶出家门时那种无助,燕儿在父亲去世后,不知去向何方时的无助,那种恐惧的感觉肯定是一模一样的。只是燕儿比萧红幸运,现代社会是温暖的。
有时候我很想说“如果……“可惜这世界没有”如果“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