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岁岁年年人不同(征文.散文) ——元旦三日记
窗外飘着雪花,细密无声状。我在2011年的第三个下午,在自家的屋子里,一个人听《神秘园》。
这是元旦放假的最后一天了。前天一天,我也是这样一个人默默坐着的,坐了一整天。如果不是因为要倒垃圾,可能那天不会下楼去。昨天,到单位加班写一个材料,然后去政协报到。作为“两会”工作人员,我领取了一些小礼品,还有写报告的400元稿费。后来,给一个朋友联系事情,就打了几个长途。领导们都在为“两会”忙活。为什么今年的“两会”普遍提前了呢,换届么?本来要过去的,因为忙,还说会全力的,就省去了,也好。只是我担心在我们的国情里,没见面是难以办好事情的。好在委托人给予了理解,也就松了一口气。
天渐渐黑了,不想回家。就约朋友。谁知刚好下雪了,迷迷茫茫的,喝酒的理由更充足了。朋友接到电话就打的过来了。我们一道去附近的酒店喝酒。某个美女老板一直叫我老师,感觉很满足,可恁是没答应。我知道,自己是没有做老师资格的。很温馨的一个小包厢,我点的菜,是野兔子烧蒲包干子火锅,红烧野生小鲫鱼等,上来后发现份量都很足。四个人喝两斤,是古井青花瓷,不贵。如今,到处打原浆的牌子,其实哪有那么多原浆啊,刚出来时候都还不错,日子一长,就不行了。所以,“3.15”的存在也是必要的。我大约喝了六七两,算最多。后来,过通道去洗脚。继续说南陵人在上海,尤其是沪太路上长途汽车站附近打拼的旧事。如今,因为涛哥的缘故,安徽人在沪上不被瞧不起了。以前可不是这样,上海人对安徽人,像是防贼似的,还不是穷么。
出门的时候,外面风雪依然,温度下降了很多,各自散去。一个人在利民路上走,到中行路口,见有芜湖的的士,在风雪弥漫里亮了灯前行,就想上去。给想见的朋友发手机短信,回复说在忙,而且明天会更忙,就气馁了。于是,慢慢地、孑然地走。
如今,我还是把自己掩埋在寂然里。间隙看雪如何落的姿势。有时候,它悄悄停了,过一会儿,又再下起来。音乐此起彼伏,叫人心潮也不得安宁。就想到唐人的句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是说的雪花么?肯定不是,雪花是无情无意,也无生命的。只有生命的事物,才会感悟流年若许的。生命的短暂和一维性,才赋予了它美学的意义和价值。
据说,刘希夷就这两句出名。而宋之问因为喜欢而想占为己有,居然把他给谋杀了。很多人说宋诗人如何卑鄙无耻,而我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艺术本来是即景抒情,怡情寄志的。可是,很多的艺术家因为痴迷而不能自拔,就偏执而变态了。屈原是,徐渭是,梵高是,毕加索是,海子也是。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给尘世奉献出精美的艺术来,他们熏陶了世人,也沉醉了自己,他们将生命整个地艺术化了。所有绝代的、天才的艺术家莫不如此。不惜顾身体,却异乎寻常地注重生命的质量。唯我的、偏执的、痴狂的……
诗歌是互文的,传统手法。相似,和不同,难道不是一个理么。秦时明月汉时关,谁给分了秦代就是明月,汉朝就要打瞎子。
花与人的生命一样,一岁一季的,开了谢,谢了开,如此而已。
其实,我还是出去了,到家对面的中山旗舰大浴场洗澡。一张澡票的价格已经涨到15元了,月票是每张10元。从元旦开始的。而此前,是8元的10元。
还有,我去了雄风商场三楼的书肆,并且买了一本《百年人文随笔(外国卷)》,原价55元,打折价28元。没见到中国卷,也不会买,因为对我们的传统散文,我自信已经很熟悉了。话又说到文学上来。我是不喜欢传统散文的,就那么几招,中规中矩的,没劲。而国外的散文就丰富好看得多。
只是现在阅读纸质文字的是越来越少了。最起码,新闻、信息,都不在报纸上获得,而是网络上率先出来。甚至有些国外媒体人说,这个世纪,纸质媒体应该寿终正寝了。不管对与不对,报纸、书籍在日趋远离我们。而网络图书馆、电子书、电子杂志,正日甚一日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如今,在办公室里,一不小心就找不到笔了。
没有说艺术品,也没说严肃的阅读。有严肃的阅读吗?我以为是有的。比如,阅读经典的东西,需要长时间地消化,在屏幕上读,就感觉不爽。何况,我们习惯了在书上用笔圈圈点点的。大约是在校时候划重点养成的习惯。
我是常常因为要抽烟,而不能进入卧室睡觉的。那就在沙发上睡。我乐意这样。妻儿睡了,我上网过后,就端来茶杯和烟缸,然后睡沙发。沙发旁边有个黑色高杆的罩灯,可以陪我到第二天凌晨。没有烟,我睡不着。而不阅读,我也睡不着。饭可以不吃,酒可以不喝,烟不可以不抽,书不可以不看。这是我常常说的话。甚至因此,每当我们夫妻闹小矛盾的时候,她就拿我的书出气。我那个心疼啊。有一回,她就将我的《金刚经》给撕了。那是一本学术性的读本,注释解读皆精准而到位。很多书如果不买到权威的本子,我是宁愿不买的。
而今晚,我可能又要到翌晨才能睡了。因为一旦有好书,我会将很多事体忘掉的。阅读,丰富着人生。好书就像那可人儿,能叫我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