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妩媚今朝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寻梦杂文】秋末闲谈

精品 【寻梦杂文】秋末闲谈


作者:文庸 布衣,18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35发表时间:2009-10-03 21:50:04

生活的磨砺留下沧桑的痕迹,也留下美丽的丝丝印记,记忆纤纤然轻轻唤起往事的思索,如烟如缕写下氤氲幻梦的手卷。或许无绚丽,或许无光华,淡淡的,几瓣心香,一分至味。
  
   ——题记
   一
   论坛为何物?
   大约,是许多引为同道的人们汇聚在虚拟的网络里,形成一个可以畅谈共同话题,展露相同志趣的地方,如一片天空,一个圈子。坐而论道,性情相投,高谈阔论,无拘无束,自也妙趣横生。
   在论坛里做斑竹,源于一个叫做“赤峰家园”的地方。
   “碧海黄沙,几曾见、齐鲁风色。最堪忆,三五友人,衷肠挚热。流花雾霭皆过矣,良辰美景依稀别。笔未收,回首却堪折,心凄切。
   一幕幕,风花雪;一篇篇,晶莹帖。纵世事无常,终难忘却。寻觅又见赤峰青,忽如梦回家乡隔。是何人,踌躇竟不寐,称墨客。”
   墨客曾经是我的网名,而今我叫文庸。
   文庸,戊子秋末,金风萧瑟的时候,又偶事虚无,在一个有很多人汇集的政务论坛里做文学的斑竹。文学是梦一样的事,做斑竹也如梦一样缥缈,秋末里闲谈,就从这梦一样无聊赖的事情说起吧。
   文学论坛里有优美的文字,美妙的思绪,超拔的意境,流丽的热情。当一篇文思翩翩的美文浮现于眼帘,感觉如饮醇酒,如品佳茗,秀文可餐,更堪佳赏,虽读之再三,而击节叹赏者亦再。
   文学,是有魅力的,也有魔力。
   文学,却历来众说不一。有的说,文学是闲人的闲事;有的说,文学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和良心;有的说,文章经国之大事,不朽之盛业。
   但一说文人,便无足观。文人给人的印象,多如酸腐,迂阔,狂傲……还有文人相轻之类,本来就清苦单薄的一介书生,被加上如许恶名,自然只有落入有理说不清的俗论彀中。
   其实,这是因为真正的文人实在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当然,文人也可以白眼看鸡虫,随他去吧。这个中的甘苦,其实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必说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文艺这个特殊的行业,与其他诸行业更是大相径庭,迥乎天壤。从前我在京剧的论坛里看过一篇文章,写得让人读来惊心动魄却又满口余香,最后的结句大体是:“而今对文字以身相许,嫁与良人”。这真是情到深处,更足动人,文字倾心,可以这样深切,这个中滋味,又岂能是外人可以体会得的?
   由此看来,喜欢文字是一件不错的事,我想了许久,得一联句:品味创作的快乐,享受欣赏的幸福。
   读之者,愿以此共勉。
   二
   文人处世之难,更甚于其他类型的人。其实,真正的文人都是外人赋予的称谓,没有谁会自称文人。自称的,一是自我解嘲,形容自己正于落魄之境,二则大约聊以自慰,自谦只好做点文章之事,颇有怀才不遇之感。稍许得意些的,便不屑于文人称号,我便见过对别人称他文人而大为光火者,仿佛受了莫大的屈辱。
   文人的秉性,多数有认真、执著的成分,也有强烈的热情在。认为文人清高,其实是对于文人的误解,或者是一些酸儒故弄玄虚带来的影响。真正的文人,必得关心民生疾苦,如杜少陵和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都是民间疾苦声”。文化人的根在百姓中,即便心系千古兴废事,也必闻得泥土菜花香。大概正如东坡说的,上可以交玉皇大帝,下可以交贩夫走卒,唯独交不得那些狗眼看人低的势利之徒。真正的文人,应当是直肠快意的性情中人。
   文人处世不易,大概因为太孤独。俗世中有文化的人其实是少数,有文凭也不代表有文化,文化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天性和气质。书卷气、文气都不是轻易可得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还不能沾染太多烟火柴米之气,可见出俗是一个条件,这对于艰难于生计的芸芸众生,实在太难了。
   其实,处世难,又何止文人呢?
   处世之难,难在人心之隔膜。有人研究说,从外星球上看男女两性,简直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动物,想要真诚相见,热心相交,殊不知却隔了种种屏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退出江湖是不可能的,笑傲江湖的理想,倘能不过于为江湖所累,恐怕便是佳境了。无欲则刚,绝对的无欲无求又怎么可能呢?即便怀了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念想,烦恼也一样随时而来。
   苦闷的时候,总要找出一些法子应付的。当然最好的还是想得开,可是真的不放在心上,小事尚可,大事,或者长期困扰的事情,就并不容易。人是情绪动物,既有情绪周期,情绪也会因外事而波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人很难做到。那么,对于难以排遣的郁闷,学会逃避,或者说以暂避而淡化之,就不失为一个妙法。逃避虽然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管理。由此延伸拓展开去,逃避世事烦扰而归隐山林的,便如出一辙。至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那是可以“置心于世外”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外因对于情绪的影响客观存在,变心以求适意,一旦遭遇阻力行不通,便难免还是要苦闷。溯本求源,仍不如退守家园,回归自己心灵的天空,倘若那里有旖旎风光,好景无限,或许可以抵消外界的侵扰,求得心绪的平和宁静。
   三
   生命的后花园,或者说可以寄托人生的空中楼阁,最好的当属文艺。
   文艺的种类很多,多与美紧密相联。美,大概可以看做文艺的灵魂。唯有美方可给人以享受。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等都离不开美的创造。美有壮美、柔美,亦有二者兼之的,如音乐和书法,慷慨豪雄与缠绵柔情并臻齐备,也因此二者可居艺术之两个巅峰境界。
   美的创造和欣赏,亦如登山悟道,大有境界高下之分。瑰丽奇伟的美景,乃在人迹罕至的高山绝顶,必有过人的脚力,方可窥见无限风光在险峰,泛泛流转观瞻,所得必也平平。艺术的欣赏与美的创造,正如金字塔,顶峰必然是极少数,因其难,亦因其宝贵。物以稀为贵,美以贵而希,不费功夫、不费精力就可轻易得到的美的享受,也一定不能让人难以忘怀。真正境界高远的珍贵的美,会让人震撼、激动,甚至一生难忘。我曾有幸在徐悲鸿画作真迹前流连许久,不愿离去,也曾在七彩云南沉浸于一枚极品碧翡翠手镯的醉人光辉,那种感觉让人觉得不可言传,似非人间。
   对于美,特别是艺术的美,普通大众所能达到的欣赏水平是有限的,这并非狂妄之言。
   一个月前,我去逛大观园庙会,恰有一书画拍卖现场,主持人用高音喇叭吆喝着,很多人围着看。照例是报价直接从一千元一路下降到几十元,有的人便以五十元甚至三十元购得一幅山水或者红梅。我仔细看了一阵,看出一点端倪,当然艺术层次平庸之极自不必说,但即便是普通的写和画出的东西,加上装裱,最低成本也不下于三五十元,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明,我揣想,猫腻大约如下:
   一是并非真的写和画出的。我仔细端详一幅书法,看墨迹的流动和线条走势,可以断定是印刷品而非创作。书法是生命在纸上的体验,即使再拙劣的写手,落笔必也以自己的身心主使,点画里凝聚的是书者的性情、品味,即使达不到,也只是技艺低,却仍证实着是心画所在。而印刷品及涂描所成的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呆板平滞,没有气息。这个不难辨别,仔细一看便见分晓。
   二是作坊式加工。多为画作。如画一幅梅,有的画枝干,有的画花叶,有的题款识,一人一部分,分工流水作业,如法炮制,作坊式规模生产,粗制滥造自不必说,速度倒是极快,也不费什么劲。因为是规模效益,所以单件产品造价极低。
   第三则是装裱一律采取成本极低的快速机器装裱,用材更是极差。
   这样,一幅字画制作下来,成本不过十元上下吧。从前在英雄山见过的此类拍卖,里面尚有货真价实的印刷品,即内容就是印出来的古人作品,如兰亭序,佯作拓片状,价格二、三十元上下,买来当资料倒是不错的。我曾买了数幅,后来在画廊里看到同样装裱的东西,少于百元是不卖的。
   这也算是一点经验吧。可惜很多误以为赶庙会淘了宝的人们,并不清楚内里的底细,又没有美的鉴赏力,所以一旦在人前炫耀那廉价的宝贝,不免穿帮懊恼。
   对于艺术,眼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欣赏自不必说,若无眼力,就没有鉴赏力,好的作品与差的放在面前,却成了瞪眼瞎,甚至当鱼龙混杂之际,鱼目混珠,明珠与泥沙倒置亦不鲜见。“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画尚有形可论,至于书法,那更无从说起了。书法的鉴赏标准,大抵也有“形美、理通、韵胜、力遒”几个方面,即结体看去应当端庄美观,理论上应讲得通不能狂怪粗野如仙人爬,气韵意境要高远,笔画线条要有力。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瓷器,必要于表面的形式之上,尚有一种气息在,这气息便如人之气质,非仅皮囊即可定高下,气宇轩昂、玉树临风不仅要靠“天生一段风流态度”,还要依赖于长期的养成,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吐不凡、锦心绣口者即使素面朝天、布衣乱服,也不同于凡响。书画艺术的气质,也依赖于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浸润。眼力的提高,更要靠理论与实践兼修,有时眼界的开阔还要靠机缘,比如看真迹,亲临其境看大家动笔书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见识、眼界需要下苦功勤奋学习,还要通过多看融汇于一炉,见多方能识广,更要有悟力。悟,必于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的磨砺中渐次抵达,顿悟虽于瞬时,前期的参禅打坐却漫长久远。悟性加以恒心,可生悟力,悟力不断,眼力便可渐渐上去。没有转益多师的修行,没有晨昏雨夕的参悟,甚至缺了天赋和机缘,枉谈眼力之提高。
   学习艺术,更离不开眼力。眼高手低是初始阶段的正常表现,也是一个一般规律。但若眼低了,手想要上去,绝不可能。熊伯齐先生教我要心中先存“行云流水的化境”这样一个愿景目标,便是书法“取法乎上”、先提高志趣眼界的教诲吧。大书家谢孔宾先生曾多次讲到一例,说一位比他年纪还大的老者去请教书法,捧了一大摞字,先生看后,实在难以入眼,终于忍不住说,你见过农村的驴拉磨吗?一圈一圈又一圈,总在原地。老者愕然,颓然而去。谢先生说,写来写去缺点越来越得到巩固,好的变化没有,不好的却改不掉了,痼疾难治,无可救药。可见学书法必先炼眼,倘眼臭了,字便一定臭了。

共 39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虽说是一篇杂谈类的东西,但各个片断之间自有关联,从文人到文人的处世再到文艺的鉴赏,文断而意连。文章由外及内,从文化对人的美感的启发写起,写到外部环境对人心的各种困扰,又从各种困扰之中脱身出来,找到生命的后花园——文艺。整个文章语言相对内敛,无焦躁气。读之,有去火之功。(吟媚)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1005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花落无声4829        2009-10-04 11:02:12
  此文很见作者功力。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文学,没有艺术,我们的生活该有多么枯燥?
2 楼        文友:西苏        2009-10-05 11:41:54
  文兄说的甚是,一如好文章是要人的修为作底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