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丁香杯】知青家庭,观后感(影评)

编辑推荐 【丁香杯】知青家庭,观后感(影评)


作者:墨拓 秀才,189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41发表时间:2017-03-06 10:44:47
摘要:不管怎么说《知青家庭》《那些年,那些事》都是发生在知青那一代人身上的故事,历史已经走远,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他们建设了北大荒,让北大荒变成了粮仓,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知青家庭》如今也已经儿孙满堂,在和平年代享受晚年的幸福,也许在知青年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让他们感慨万千,时常的会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苦,有泪,有辛酸,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

【丁香杯】知青家庭,观后感(影评) 《知青家庭》通俗的说就是两个知青组成的家庭,所谓的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开始一直到1978年末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知青就是68年到78年的年轻人。一晃30多年过去了,如今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怎么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代年轻人,那一代人带着青春的朦胧,在特定时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如今在各条战线上成了改革大潮的弄潮儿,是一代有着很多故事的一代人。
   电视剧《知青家庭》每晚四集连播已经结束,当帷幕落下的那一刻,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这样的家庭跨越了两个时代,一个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个是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的年代;经历了知识青年从城市到农村,又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在改革的大潮中,这个家庭所经历的是我们知青家庭的缩影。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爱情,婚姻,家庭,无不打上商品经济的烙印,不同的世界观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知青家庭》主人公宋大江没有考上大学,为了摆脱贫困拼命地挣钱,由一个小商贩变成了大老板,企业家。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乔生堕落成“富二代”变成了败家子。电视剧的结局,还是皆大欢喜的,宋乔生浪子回头,改邪归正,并成为了有正义感的青年。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代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的口号是“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那个时候我是小学生,下乡的知识青年,也就是初中生,或者是高中生。
   那一年,我们村里来了从城市里的青年,他们打着红旗,手捧毛主席相片,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进了我们的村庄,村里给他们盖了集体宿舍,和我们乡下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个集体宿舍我们管它叫知青点。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响应国家的号召,走到一起来。对于我们乡下孩子来说,真是开了眼界,这是城市和乡村青年的一次最亲密的接触。
   在下乡的几年里,很多青年和当地的老乡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即使回了城,有了新的工作,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甚至有的人成了国家的栋梁,习近平主席就是知识青年。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发生了许多的故事。《知青家庭》全景概括了那个年年代里的青年生活状况,面临他们的是爱情,婚姻,事业,家庭的种种选择,以及所经历的生活磨砺。《知青家庭》里的成员年龄,就是我们现在60左右岁的人,如今他们将近老矣却都健在,都已经儿孙满堂,坐在家里看着他们青年时代的电视剧,一定会比我的感慨要多得多,因为他们亲身经历了那个年代,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知识青年经历了下乡,回复高考,返城,回城奋斗,各自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经历。
   我那时候还很小,但我还是有着很多关于知青的记忆。在我参加工作后,做人事工作的时候,从知识青年的档案中,发现他们都是78年,79年,大量反城的,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的。国家很关心他们,下乡那几年计算工龄的,而且还有工龄工资。可以说在国家困难时期,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解决城市吃饭问题,他们去了农村,拓荒,种田,自食其力,建设了北大荒,给国家减轻了负担,增加了粮食。应该说知识青年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承担着远离城市,远离父母,远离亲人的心里的煎熬。
   同时,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们的前身是毛主席的好孩子红卫兵小将,他们刚刚从那种狂热的政治斗争中走出来,确实也要渐渐降温,降温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农村接受思想改造。
   《知青家庭》这部片子感人至深,悲催的情景很多,有时让人流下泪来。比如小芳因为母亲有病,知青男友拿不出1000元彩礼,给小芳母亲治病,硬是被小芳的父亲拆散,又把小芳和知青生的孩子扔了,小芳嫁给了一个有钱人,那个有钱人出事故,死了。后来小芳又得了喉癌。一连串苦难都发生在小芳身上。看完后,让我觉得导演有些残忍,还让不让人活了,老天爷就这样的残忍。那个年代有这样的苦难,那么我们现在“高度发达的国家”大病看不起,医院里人满为患,高昂的医药费,老百姓看病看不起,是否有等死的事情发生呢?这样的设想我倒觉得有些沉重。在当今的社会里,有钱不如有个好身体,健康是富豪。话题有些扯远了。
   话又说回来,不管怎么说,看完《知青家庭》一时间有了这些文字的感想,知识青年将要老去,我也不再年轻,回首知青往事,不堪回首,再过几十年,我想反映我们现在的年代的电视剧,也许是《下岗职工家庭》《农民工家庭》《富二代家庭》《贪官家庭》《空巢老人家庭》等等不知道什么样的家庭会搬到荧屏上。也许那个时候,我们会茕茕子立,力不从心,带着老掉的假牙,欣赏着我们的”知青“年代。
   如果你有兴趣看这部电视连续剧,不妨我把这部电视剧的故事梗概介绍给大家: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知青宋大江返城后,因生活窘迫和婚姻失败的打击,拼命地追求金钱。在经历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后,与女知青陈悦清结成伴侣,收养了一个弃婴,组成了一个“知青家庭”。夫妻俩忽视了对儿子乔生的教育,外婆的溺爱使乔生渐渐堕落。宋大江为了挽救儿子,隐瞒所有人实施了“假破产”计划,并以无颜面对破产为由,远走他乡。陈悦清卖掉了仅存的婚戒和儿子摆大饼摊维持生计。家庭环境的彻底改变使乔生猛然醒悟。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他的人生轨迹终于转变了。在深圳创业的宋大江,成了著名企业家。正当一家人将要团聚之时,农村姑娘朱小芳却出现了,她来寻找已丢失了二十多年的儿子,还口口声声说:弃婴乔生就是她和宋大江的亲生儿子。一段尘封多年的知青往事被揭开,横亘在宋大江心中的情结也终于解开,知青岁月中凝结的深情重又在这个知青家庭中升腾,升华。
   看完后,希望大家喜欢并对这部电视剧能有深刻的理解,感受那个年代和我们所经历的年代,做个比较,《知青的家庭》正是我们这代人没有走远的家庭,有相当多的见证人,也许那些老知青看完这部电视剧后,仿佛又重新回到了年轻时代,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充满激情的年代。他们返城后,走向了市场经济的时代,在这个追逐名利的社会里,这个家庭所经历的种种冲击。真实的反映了客观现实,值得细看和咀嚼品味的一部电视连续剧。《知青家庭》不同于那些轻飘飘的没有内涵的泡沫剧,浪费观众的时间和情,这是一部有内涵震撼灵魂的电视剧。其实每一部电视剧都是完美的,因为我们的人生就是不完美的,但总体来说于我而言觉得这部电视剧还可以。只是对电视剧里的小芳抱有同情,甚至她的不幸让我觉得导演过分残忍,这种残忍和悲催也许是剧情的需要,人们都是善良的,抓住人心,跌宕起伏的悲剧,很让观众观看欲罢不能。我不过多的评论这部电视剧,因为我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评论不好会遭到吐槽的,此时止笔。最为恰到好处。一切生机盎然,心里充满希望,《知青家庭》还在继续前行。
   《知青家庭》电视剧演完后,紧接着每晚黄金时间又强档4集连播《那些年,那些事》反映知识青年,北大荒拓荒大戏。不知怎么搞的,最近连续播出2部有关知青的年代大戏,这也许是今年电视剧的主旋律。让我这个在当时“知识少年”也颇感兴趣,因为我对那个年代有印象有体会,记忆中有真实的影像。这部电视剧,昨晚看到第四集,感觉还不错,和《知青家庭》相比,演员阵容比较年轻,接近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的形象,还没有过多的对这部连续剧感受,所以想要说的话也不多,仅仅此而已。不管怎么说《知青家庭》《那些年,那些事》都是发生在知青那一代人身上的故事,历史已经走远,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他们建设了北大荒,让北大荒变成了粮仓,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知青家庭》如今也已经儿孙满堂,在和平年代享受晚年的幸福,也许在知青年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让他们感慨万千,时常的会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苦,有泪,有辛酸,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

共 31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厚重的文笔也让我们认了解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那个特殊年代,也许对我们来说那个年代很遥远,可是对于当时经历过的过来人说,那个年月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也许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苦,有泪,有辛酸,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虽然他们被人为中断了学习,但是苦难的磨砺对他们亦是一种学习,使他们锻炼出了坚强的性格,勇往直前的不服输精神,使他们在以后的经济浪潮中有所成就。谢谢对丁香的支持,离歌问好您【丁香编辑:左岸离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烽火十三        2017-03-06 10:50:44
  欢迎新朋友,感谢对丁香社团的热情支持,谢谢!
情之所钟者,不惧生,不惧死,不惧分离,世间万物,唯情不死,即为长生。
回复1 楼        文友:墨拓        2017-03-06 14:02:56
  新来乍到,请多关照。
2 楼        文友:烽火十三        2017-03-06 10:53:08
  上山下乡的年代,一群年轻人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去,到最广阔天地去锻炼自己。文章读后感写意很深刻,分析透彻,将知青家庭,剧中情景综合进行阐述,不错,欢迎继续供稿。
情之所钟者,不惧生,不惧死,不惧分离,世间万物,唯情不死,即为长生。
回复2 楼        文友:墨拓        2017-03-06 14:05:34
  我会继续关注丁香社团的,新的一年里,流浪到丁香社团,也许会在这里驻足。还是那句话:不论走到哪里,只要在江山文学网,我们都是文学的兄弟姐妹。问好。远握。
3 楼        文友:天使的左翼        2017-03-06 10:57:23
  文章读后感写的不错,知识青年岁月,是一个激情如火的年代,城里的青年人,都被分配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天使的左翼
回复3 楼        文友:墨拓        2017-03-06 14:17:29
  知青年代,那个年代我经历过,那个时候我是小学生,还不喑世故,只是觉得好奇。今天通过电视剧《知青家庭》还有电视剧《那些年,那些事》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青年所经历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个时候国家刚刚结束战争,一切百废待兴,再加上帝国主义的封锁,日子很艰难,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吃饭问题,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边远地区拓荒,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总比在城里忍饥挨饿强的多。现在有的人认为是错误的,这样的认知我不敢苟同。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要牺牲一部分人,一如我们现在的年代,大量的工人纷纷下岗,自谋职业,为国家也减轻了不少的负担。难道也是错误的吗?在许多年以后,我们还要对历史给与评价,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应该客观公正的评论,我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
4 楼        文友:天使的左翼        2017-03-06 10:58:51
  我也喜欢看反应知青年代的电视剧,往事悠悠,奠定了那个年代的辉煌。
天使的左翼
回复4 楼        文友:墨拓        2017-03-06 14:21:11
  我只是这段时间电视上在上演《知青家庭》接着又上演《那些年,那些事》都是反映知青年代的故事。让我对知青问题有了一些的了解和认识。只是才疏学浅,不能够透彻分析和感悟那个年代,见谅。
5 楼        文友:娇娇        2017-03-06 11:20:30
  那个年代的一群人,都已是年过半百的老者,这篇读后感,写出了知青年代的苦与乐。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磨炼了一群年轻人的意志,只要回忆起那段历史,相信,知青们都会感慨万千。
娇娇
回复5 楼        文友:墨拓        2017-03-06 14:24:22
  是的,知青对我而言,是大哥大姐,只是那个时候我是少年,他们是青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昔日的知青,经历世事的磨砺,坚强了他们的意志,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值得尊重敬重的一代人。
6 楼        文友:娇娇        2017-03-06 11:21:24
  欢迎墨拓入驻丁香文学社,感谢热情支持,一起建设美丽丁香,期待您的精彩!
娇娇
回复6 楼        文友:墨拓        2017-03-06 14:25:12
  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起走,一起进步。问好,娇娇。
7 楼        文友:娇娇        2017-03-06 11:22:01
  这个场面很感人:
   一年,我们村里来了从城市里的青年,他们打着红旗,手捧毛主席相片,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进了我们的村庄,村里给他们盖了集体宿舍,和我们乡下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个集体宿舍我们管它叫知青点。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响应国家的号召,走到一起来。对于我们乡下孩子来说,真是开了眼界,这是城市和乡村青年的一次最亲密的接触。
娇娇
回复7 楼        文友:墨拓        2017-03-06 14:26:50
  这个场面一直历历在目,刻印我记忆的脑海里,时常的出现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热情。
8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7-03-06 12:43:59
  知情岁月很美,曾经的知情都在感谢那段艰苦的经历。好文。
闻杰
回复8 楼        文友:墨拓        2017-03-06 14:28:35
  这部电视剧,我想会在老知青的观看中,泛起许多往事,并且感慨万千。我也很喜欢看知青电视剧。
9 楼        文友:木斯塘        2017-03-06 14:11:22
  知情,上山下乡的优秀成果,好文,欣赏!
木斯塘
回复9 楼        文友:墨拓        2017-03-06 14:31:44
  那一代知青年轻人,和农村人接触最近的城里人,体会了山村生活的疾苦,和农民兄弟建立了兄弟般的情谊。老队长,老支书等等称呼,在知青的心里是那样的温暖。
10 楼        文友:亦芳        2017-03-06 15:02:42
  老师的文笔永远是那么厚重,令人不愿错过!
回复10 楼        文友:墨拓        2017-03-06 17:50:00
  感谢你的关注,共同探讨,一起进步,问好。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