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回家过年(传统·散文)

精品 【山水】回家过年(传统·散文)


作者:雁过无痕 举人,4229.7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44发表时间:2017-03-06 10:50: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时常会被王维的这首诗深深打动,觉得他把一个人思乡又思亲的情怀写得如此含蓄刻骨,却又是这般凄然孤独。想想思念要是遇上了佳节,那程度一定是不一般的,被无限放大了吧,以至于愁肠百结,辗转难眠。
   若论归乡之路,而今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呢,要如何才能解了这般愁啊!
   估计也只有两条道儿:一条是盼着能生出翅膀儿立马飞回家,另一条则是得像曹操那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了。
   旧历的大年就这么一天天临近着,每逢年关,人们心里这结儿就又悄悄打上了。看来,这结儿还真不止是古人们的专利。回家过年,似乎早成了每个华夏儿女心目中改不掉的传统和习惯。
   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春运”成了一个真正热门的话题。一进腊月,网络或者电视上便总能看到。每到年关时节,为了解决在外人员的归乡问题,政府也总会早早就着手准备。春运成了又一场不同意义上的战斗,盛况空前;胜利的终点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个渴望回家的人,都能尽快的安全抵达。
   随着春节的一天天临近,火车站里人潮更加汹涌;大街上也变得车水马龙,挤挤挨挨;路人甲乙丙丁更是一派匆匆行色。熬过这一年,终于又可以回家了,这是多少人心里的盼头啊,日日夜夜汹涌不息。想想家里一直牵挂着的亲人们,心里便不禁浮出几许柔软和亲切,像招摇的水草,也会瞬间迸发出难以遏制的渴盼的激情,回家过年,真是一件让人觉得无比幸福又期待的事情啊!
   人,就是一只只迁徙的鸟,总在不停地飞,从这里飞向那里,从此岸飞往彼岸。但无论怎样,家都是心栖息的港湾。其实越来越“时尚火热”的春运背后,就是这样一群群倦归的鸟。他们在外面打拼,一年又一年,心里头盼的啊,除了越过越好的日子,越挣越多的钱,就是这回家过年了。想回不能回,该回不能回的滋味是百爪挠心,更是烈火烹油。
   但,于我而言,回家过年却已是将近二十年的记忆了。从九九年到现在,似乎早成了一个漫长而遥远的话题……
  
   二
   先生我俩是在九七年结的婚,日子是我选的;或许正应了我那颗未泯的童心吧,那天正好也是六一儿童节。天不冷不热的,真不错。
   婚后的我们就住在单位分配的一间宿舍里。春夏秋都还好,冬天却没有暖气;便在屋里生一只小小的火炉,烧蜂窝煤取暖。炉火虽然很旺,屋子里的空气却依旧显得清冷,尤其是进入寒冬腊月。
   一进腊月没多久,学校里就开始考试准备放假了;仿佛只是一个瞬间,偌大的校园忽然就空寂了下来,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人群像退潮的水,该走的都走了,仅剩的那几家子根本撑不起它的场。
   我们住的屋子近旁有一棵大大的梧桐树,繁茂的枝条撑开着,是一把硕大的伞。每年的春天,桐花都会热热闹闹地开上一回;浅紫的颜色,淡淡的香味,堆堆簇簇的特别喜兴、热闹。梧桐树爱干净,不咋生虫子,夏天又自然成了我们乘凉的好去处。
   入秋后天一擦冷,梧桐树的叶子就开始落了,簌簌啦啦的在风中舞,每天早晨,树下都会铺着厚厚的一层,那场面让人觉得壮观。到了冬天,枝头便仅剩下了一串串枯干的籽实。北风呼呼地吹,夜半醒来,甚至可以听见它们穿过枝桠间的嘶喊。树顶上的那个巢里,也早就不见了鸟儿们的影子。空落落地挂在那儿,像时光里的一种回味,凭吊什么似的。每到这时候,我们心里便不禁会泛起丝丝寒意,觉得孤冷。我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忽然袭来的失落竟有些让人黯然不知所措了。一颗心也非赶着凑热闹,高高地悬着,落不下来。
   要不,咱儿也回家吧?!
   先生这貌似商量口吻的一句话,竟像终于吐出了心窝里憋太久的那口气;忽然心畅快了,也踏实了。
  
   三
   先生的老家在我们县城的最南端,离这儿足足一百多里地,对于那时的我们而言,这真是一段不近的距离。我俩有一辆破包厢摩托,没多大动力,人长得又胖,所以骑不快。腊月的天气干巴巴冷,风吹在身上,像刀割,削鼻子削脸的。即便早早醒来,我们也得耐心地等着出太阳。那时的天气倒还算好,不像现在这般除了阴天就是雾霾。
   我们穿上厚厚的棉衣裤,外面再套上大衣或者防寒服,带好帽子、围巾,活像小品《超生游击队》里那俩活宝儿,临出发时还要带上单位发的,集上买的几样年货孝敬爹娘。于是,包箱摩托变成了满载的“货车”。
   就这样,我们披着朝阳,也迎着冷风,兴冲冲地上路了。一路上我都把脸深深埋在先生的后背里,胳膊揽着他的腰,像一只考拉。我们互相取暖。刚上路大衣的冷硬会慢慢被我的脸焐热,可等走出长长一段距离后,又被风吹成了透心凉。一般我们是过了陈家铺,便在路边停下来歇歇,搓搓冻僵了的手脸,跺跺几乎失去了知觉的腿脚,也让摩托喘口气。等再骑上的时候,便是直接到家了。
   知道我们要回来过年,老实巴交的婆婆和身体病歪歪的公公总是兴冲冲地提前就忙开了:打扫院子,收拾屋子。老屋看上去虽然破旧,却是整洁而温馨的。
   在甄姓这个大家庭里,公公行二,打小就没妈,吃尽了苦头;公公脾气急,人也能干,家里大事小情都是他操持。年轻时为了养活自己,公公跟人学了木匠,左近八庄都有名。因为这手艺,先生家那时的条件也还说得过去。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前几年因为一些家事失公道,公公心里不痛快,干活竟失了手,电锯切掉了右手的食指。因为给公公治病,不错的日子也一下变得捉襟见肘。打那以后,好强的公公心里始终憋屈着,不久又得了脑梗,虽侥幸捡回一条命,却留下走路一癫一跛的后遗症,说话也是含混不清的。
   婆婆就不同了。她脾气绵软,总是不言不语的,在这个大家庭里习惯忍辱负重。说实话,家里的这般状况,先生我俩不回会想,会牵挂;可回了,便立刻就感觉到了那种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威压。
   但,不管怎样,老两口见了我们都是开心的。婆婆咧开缺牙少口的嘴,暖暖地笑着,拉住我的手,嘘寒问暖,一道道皱纹也成了飞扬的音符。公公虽然说不好话,却总会在一家人围桌吃饭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捧着碗笑出了声。看得出,先生娶了我,他心里是知足的,喜欢的。
   因为条件紧,婆婆家过年几乎不买肉,每年都是一副猪下水和头脸蹄爪。一家人吃点儿,剩下大部分都拿来待客(读qie)。此刻,婆婆已经开始忙了。先用水泡,用碱烧拿着,像洗衣服那样把下水一件件洗干净,滤干净;还要用镊子拔头脸蹄爪的毛,或用火烤,这一切工作都需要有好眼力和足够的耐心,婆婆老了,好在还有先生我俩。
   然后便是把它们一样样分开,下水一锅,头脸蹄爪一锅,满满当当的;咕嘟嘟,咕嘟嘟,用急火煮。煮到将近半成熟的时候再重新换水,还要趁热把头脸割开,剔掉大些儿的骨头。
   这活就真是有些难了。婆婆是左撇子,无论拿刀,还是用筷子都让人觉得别扭。此刻她正有些笨拙地抄着刀,用右手抻拽着,用力一点点割开关键部位。
   刚出锅的头脸烫得实在无处下手,婆婆咧嘴哈着气,这儿摸摸,那儿触触,指尖儿不自禁地惊跳着,像蜻蜓点水。待终于找到了着落,便放下刀,两只手一齐用力,扒开一道缝隙儿,跟着几根手指探进去,终于逮着了潜在里面的骨头;婆婆用力抻拽着,左摇右晃,终于把骨头拿下,只听当啷一声响,骨头被随手丢到了近旁的盆子里,攒多了还可以熬汤喝。
   这一通活计忙下来,连急带热,婆婆时常是满脸汗水;一双粗糙的手也烫得通红,指缝间甚至还会隆起或大或小的水泡儿,让人看着心疼。
   灶屋里早就支好的圆桌面上,被挤得满满当当,这年货真是显得实惠。
   收拾完这道工序后,婆婆就不急了,因为冬闲,农人有的是时间。她不慌不忙地换好锅里的水,把下水跟各色调料放一块儿;她坐在小板凳上,手指慢慢旋着捻着卷好一支旱烟,就着灶里的火点着;小火星儿就一明一灭地开始在她唇上跳了。婆婆弯下腰,身子一前一后晃着,开始呼呼哒哒地拉起了风箱。
   煮着煮着,香味就沿着秫秸的盖缝儿爬出来了,弥漫整条街巷。年味也似乎倏然醒来,一丝丝浸到人的心里。
   婆婆的这一番收拾,往往会用掉几天时间;这几天里,年的脚步也一刻都没停歇过,近了,更近了……
  
   四
   老家过年的主食是米饭和馒头。米面不用买,都是自家田里长的,下洼子不缺水,产米。其它一些如蔬菜糖果瓜子爆竹类的,虽需求不多,却也要等窝洛沽大集了。腊月二十七便是。一大早先生我俩又出发了,因为要拉东西,便骑上了家里那辆破旧的三轮车。这车不算保险,没准就把人扔半道上了。有一次,我们就非常幸运地中了奖。
   那天从街上大姑姐家吃完中饭,便骑车往回赶,刚走一半车胎就没气了。想想那时候真不像现在,车多人也多,只要有钱,出状况也不用发愁。腊月底的路上很是冷清,推着车走出几里地,都不见得能遇见个人影。路虽不远,先生我俩却足足走了半天,等终于进门,天也擦黑了,老两口正急得里里外外转磨呢。
   那时候的年饭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摆一大桌子,这顿吃完,下次要吃,再买!即使是大年三十,饭店商场也开张。我们都是提前把过年的东西准备好,吃没了想买,对不起,有钱也没人卖,何况那时根本就没钱。买卖人开张一般都在大年后,要过了正月初五。
   我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婆婆家里大年初一的早饭。是必然的粳米粥,红糖芝麻馅儿的馒头,白菜炒豆片;还有炖完头脸的肉汤儿凝成了坨儿,切一盘上来,带着冰碴儿,嚼在嘴里凉而筋道,甚至能让人感受到外面的冷。
   总而言之,给我的感觉婆婆家过年的日子依然是朴素而单调的;一台黑白电视,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可,而今回想起来,那些素朴和单调却都成了让我难以忘怀的温馨。不擅言的婆婆,给这个家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照料。她虽然不会主动去操持啥,却始终在尽心竭力地做着自己,朴朴实实,本本分分。
   每到过年的这一次,先生我俩也都会住上较长一段时间。守着二老,心也会变得踏实、平静。还记得我怀孕后,公公特别高兴,曾不止一次地说,不管是男是女,都得过个大满月,把亲戚们都喊来,好好热闹热闹。这个家庭终于后继有人的真实,似乎让公公弯了的腰杆又挺直了。可是,万盼着见隔辈人的公公,却没能等到女儿的降生;九八年那个冬天,病重的他带着满心的遗憾和不甘走了……
   自打女儿出生后,婆婆就跟我们一起了。老家托付给了公公同父异母的大哥照看着,不管是寻常日子,还是逢年过节,我们都再没回过。
  
   五
   因为要处理一些旧事,年后我们终于带着婆婆回了一趟老家。
   那青砖小瓦的院落,依旧被水环绕着;只是那水已不再清澈,少的再不会泛起粼粼的波光了。院落周围那几棵老榆树似乎又长高长粗了好多,远远望去树木掩映中的老家,像一座浮动的小岛。
   先生站在这个冬天留下的残雪里,打开了那把锈迹斑驳的锁,小心翼翼地推开了那扇已经朽烂的木门;老家又一次呈现于我们面前,只是早已今非昔比。看着它被灰尘和荒芜占领的落魄,我们不禁黯然。
   我也几乎立刻就想到了走在身边的婆婆。我想象不出经年后的她,又一次颤巍巍迈进老屋时的心情;挽着她的手忽然被紧紧攥住了,微凉、颤抖……
   我们用镰刀割着院里齐腰深的枯草,忽然发现老井边竟长出了一种叫菇娘的果实。超市里也有卖的,还曾买过。新鲜的果实浑圆饱满,红得醉心,那味道是微微的甜,如果细回味还有淡淡的苦。
   它们究竟是怎么在这个荒凉的小院里安了家呢!然后又在丛生的杂草里挤出一线生机。风里雨里,晴里日里,不管是否有谁关注,它们都一样努力地生长着,守候着,沿着既定的轨迹,即使最终归于尘,化为土,也似乎毫不犹疑,更不介意。
   心就这么被感染着,忍不住一粒粒捡起它们,装进袋子里。我要把这染了老屋味道的种子带在身边,植进那片心灵的土壤。
   不得不承认,老屋又一次温暖了我。它让我相信,即使它已经衰老沧桑了,也还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回馈我以惊喜。往事如风,岁月如梭,可是风吹不散往事,梭子也织不出消逝了的昨天,改变的只能是我们曾经的心境罢了。往事就在那里,纵使留恋的情怀依旧,甚至已被发酵成一坛暖心的酒,也只能是在记忆里悄悄回味了。红尘中奔波的我们,总是不得不于匆忙间来去。这披挂了一身烟火记忆的老屋,将又一次被孤单地留给岁月,成为一只空了的壳……

共 48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回家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人,是我们一生的牵挂,纵是有干辛万苦,干山万水,都阻挡不住归家的脚步。家,也许并不豪华,也许并不富裕,也许并不宽敞,然而因为有了亲情,有了父母深情的一言一行,也许没有太多话,也许没有太多的表白,但那笑脸,那谦让,那殷切,让人觉得这是最美的豪宅大院,这是最奢侈的享受,最温暖的乐园。世事变迁,时代的发展,有些记忆深处的景象也有了变化,我们不再奔波,老屋也久无人住,但老屋中有曾经的亲人的足迹,有吸引过我们的袅袅的炊烟,仿佛有了生命,在心底不老地生长着,仍然是心灵的归属,是休憩的港湾,是无尽的牵挂,你看,他不是又结出了新的果实了么?朴实动情的语言,描绘出岁月的画卷,着墨着每一处细节,使人如身临其境般,共同感受着亲情的温暖,生活的变迁,菇娘顽强的生命力……推荐共赏,问好无痕。【山水神韵编辑:三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08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三人        2017-03-06 10:52:17
  拜读了,问好无痕,期盼更多精彩。
我在路上走着,有时会歇歇,但从未放弃。
回复1 楼        文友:雁过无痕        2017-03-06 19:22:22
  谢谢三人,辛苦了,为你敬茶。
2 楼        文友:舒吟        2017-03-07 18:23:49
  作者是一位心底善良的好人,才能写出情真意切,感人的好文章。
回复2 楼        文友:雁过无痕        2017-03-08 17:51:02
  感谢舒吟文友的鼓励,问候春祺。
3 楼        文友:青苔与岩石        2017-03-08 11:38:41
  拜读。一张写满乡愁的票,在岁月的节点被检,登上一辆回家的车,沿着怀念的路出发……为何我们那么的在意,就因为在那儿总能找到自己的成长和经历,而且它的味道常常萦绕在一生梦境里。问好无痕春安文琪!
坐在一个炉灶的角落,烧出苦辣酸甜的味道!
回复3 楼        文友:雁过无痕        2017-03-08 17:52:26
  我们都是苦孩子,那时的记忆太过难忘了。感谢青岩来读拙文,祝福春天,祝福2017更多精彩。
4 楼        文友:贤子        2017-03-10 04:11:07
  拜读老师的美文,满满的感动……原来那时候真的有那么艰苦,好在如今都苦尽甘来了,一切都在变,不变的是乡愁,贤子学习了,弱弱地问一句,菇娘是什么?是可以吃的么……
回复4 楼        文友:雁过无痕        2017-03-10 08:40:05
  感谢贤子妹妹的鼓励,七零后们大多经历过一段艰苦却又难忘的岁月。妹妹可百度搜索“菇娘果”,就知道菇娘是什么了,能吃,还有药用价值,黄色果实居多,少见鲜红颜色。问候妹妹。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