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远去的天空

精品 远去的天空


作者:崤山黄叶 童生,520.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44发表时间:2017-03-08 16:03:50
摘要:文峪村过去的故事。

远去的天空 文峪村是卢氏县文峪乡所辖的行政村,距卢氏城约八公里。位于塬头山下,水峪河南岸,322省道穿村南而过。村东卧虎山和藏龙沟遥遥相对,东与磨上村、庙沟村相邻,西与望家村接壤。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东西走向,南高北低,耕地1100余亩,林地1800亩,现有19个居民组,689户,外来人口200余人,共3052口人,都是汉族。文峪村是民国燕居镇公所所在地,新中国建立后是文峪公社、文峪乡党委政府所在地,是所辖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里有邮政所、网通公司分店和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二里多长的街道遍布超市、商铺、饭店、药店,还有烟站,燕居核桃酒厂,燕居泉纯净水厂,西塬砖厂,加油站。
  
   一、村民主要有范、任、赵三大姓氏
   1、据《范氏家谱》记载,文峪村范氏先祖是范仲淹的二子纯仁,仲淹公六世孙良美于明洪武二年由洛阳迁卢,安家于文峪村,历经六百余年沧桑变迁,范氏家族已繁衍至逾千口人,遍布于村上头范家庄(以大楼门、庵沟口、阁外头、下院、槐树厎下居多),还有村中间新房子、河爬边、祠堂胡同。
   新房子,因民国初年家大人多,重新盖房于村中而得名(五和堂二门)。
   大楼门,因门楼临街且高而大得名(五和堂大门)。
   槐树底下,村中间临街边有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槐树,把槐树附近的范姓人家统称槐树底下(五和堂二门)。
   下院,属大楼门,因居住街北,相对街南大楼门而言。
   阁外头,街头原有一门式阁楼,阁东统称阁外头(五和堂二门)。
   河爬边,因居住在河边水磨(下水磨)旁而得名。
   祠堂胡同,因巷口有范家下祠堂而得名。
   2、据清朝年间编篡的《任氏家谱》记载,文峪村任氏先祖任鸿道,明朝崇祯10年由洛阳抱箧迁卢,在文峪村设校授徒,还建了房屋,并在山洼里造田,娶文峪村范家庄范氏为妻,繁衍至今已千余口人。
   3、赵氏门族主要居住在村中间赵家庄,是数百人之大家族。
  
   二、古树
   街中间李建新饭店下边,原长有一棵大槐树,遮天蔽日,树干需要两人合抱。
   村上头寨坡有一棵核桃树,长在土崖边,树龄有二百多年,树高八米,树冠占地半亩,树围三米多,现仍枝叶茂盛。
   村东四组地中间蜜罐柿子树,树龄约有一百五十年,高约五米,现仍如秀女,生气勃勃。
  
   三、传统民居
   1、窑洞
   文峪村临靠丘陵,黄土层很厚。上古以来,村人凿黄土为穴,以穴为家,繁衍生息,弥久发展,便形成了窑洞、窑院。
   凿窑洞,首先要找有经验的,或者是懂土层地质结构的人选址。在向阳、有水源、土层较厚的地方直直下挖除土,凿出一块较大的地方,就有了山体截面也就是涯(窑畔),接着在涯上开凿上部为抛物线形的窑面。凿土,除土,把土运走。一筐筐、一担担……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一身汗,一身土,披星戴月,一家老小全上阵,凿成主窑,再从主窑的一旁,向里挖一米宽一人多高一丈深的洞,再挖出一个窑来,叫拐窑。拐窑可堆放杂物、粮食,当成储藏间,也可以住人,当成卧室。拐窑里摆放抽斗桌或三兜桌,椅子,炕里边有窗户。有的人家窑门前一侧的窑畔,也可以打一个小窑,是专用厨房了。
   一般人家,如果没有拐窑和小窑,那么,一进窑门便是锅头(锅灶),锅头紧连土炕,炕对面是抽兜桌,桌边有椅子,箱子等物品。要是人多一个炕睡不下,再往里,还会有一个炕,不过这里已经是漆黑一片了。有拐窑的,主窑门边有一个炕,来了客人,大都坐在炕边。窑顶贴上年画,前边放有桌子、椅子,算是客厅吧。
   窑洞向阳,采光好。窑门或左或右边开一小木格窗,窑门顶端有的也会开一个小窗子,便于采光。拐窑一般不留门,只有一个木格窗子。
   洞穴冬暖夏凉。由于锅头连着炕,冬天锅头做饭,余热烧炕。饭做熟炕烧热,穷人没有被子,睡热炕也不冷。夏天,外面燥热,窑里清凉,睡觉还要盖被子,十分舒服。
   有钱的大户人家,爱讲究。窑畔刷白,青砖镶门边,既结实又美观。窑里也是光光洁洁,煞是好看。没钱的人家,凑合着能住就行了,窑内烟熏火燎,黑油油的。
   现在,庵沟口范新虎家窑洞三眼,有近三百余年历史,保存完好,仍在居住。
   2、瓦房
   文峪村建筑文化讲究对称。中轴线两边一样,所以,房屋间数大都是奇数,或三、或五,一般是三间多数。石头地基,少数在石头地基上加青砖地基,土打墙,也有土坯墙,土木结构。三间土木结构房,主要由前后扶桠柱各2根、角柱4根、大梁2根、前后檐檩各3根,脊檩3根,牵椽配檩条同样要9根(出前檐再多前后腰檩各3根、二架梁2根、门柱2根、明柱2根)、山柱2根。还有一种房前后檐不对称。前檐长,后檐短。前檐两道檩两道椽(前沿墙上一道3根檩,明前檐一道3根檩,前檐墙至前檐一道椽,房脊到前檐墙一道椽),而后檐只有房脊到后檐墙一道椽。各种零部件做好后,即可连接并竖起来,美其名曰:上梁。要举行仪式,亲朋好友来祝贺,摆桌设宴庆祝,谢木匠、谢乡亲邻里、谢帮工,响鞭放炮(除了东家买一挂鞭外,连媳妇的娘家亲戚也要拿一挂鞭续上),贴对联,扔飘梁蛋(糖块、花生、石块等),脊檩上贴八卦图,捆竹枝和黄历。墙砌好,再在檩上定椽,铺栈子,抹泥摆瓦,青砖镶山墙尖,白石灰粉山墙尖,青砖镶枱头,镶门边、镶窗边。木门,方格花窗,方砖铺地。房脊很讲究。大户人家房脊高,用专门的砖烧制,砖上嵌制飞鸟走兽,很是气派。
   现在,村中这样的房子还很多,全为清末民国所建。如侯新春、范明旺、任永军、任刚旺、赵小德上屋、范长江、宋小照家等等很多。
  
   四、故事传说
   1、范财神的故事
   文峪村村南山坡的窑洞里,有一户范姓人家,老两口五十多岁了,可膝下没有子女,老两口孤苦伶仃,守数亩薄田,终年劳累,苦度残年。
   有一年,卢氏知县要扩建城隍庙,苦于库银不多,县令邀请绅士贤达,共商良策。与会名流人士中,有一个身着粗布衣脚穿土布鞋,与其他各位不甚入流的农民,这便是文峪村的范老汉。对于范老汉,说实话,看他的打扮人们还都瞧不起他。当时天气炎热,县令说大家随便些,说着先把他自己的官外衣脱了下来。人们脱了外衣后,都要范老汉也脱掉衣裳,并且有的还动手帮忙。他的外衣一展,人们傻了眼。原来他里面穿的是珍珠汗衫,大家就都说了好多恭维的话。当时,民工预计有一千多人,吃粮问题困扰着县令,征问了半天,也没有大户敢应承。这时,只见范老汉手拍了拍衣裳说:“如果没有人应承民工吃粮,我想想办法吧!”听了这话,包括县令在内的与会人员都撇了撇嘴,这可是上千号人吃饭的大问题哩?但县令还是对他说:“你好好掂量掂量,民工没有饭吃,影响施工进度,罪可不轻呀!”“我敢应承就没有多大问题,县官大人您就放心吧。”尽管范老汉这样说,大家还是为他捏了一把汗。要知道,在县令面前立军令状,非同儿戏。
   范老汉的窑垴有一盘石磨。从这以后,范老汉就吆着毛驴,在石磨上磨面。每逢农历的三、六、九卢氏城集日,他就吆着毛驴驮一布袋面粉送到工地。三天一集,逢集他就送面粉,一集一布袋。说来也怪,上千号民工吃饭,三天要吃多少面,就这一布袋足矣。时间长了,工地上的伙夫发现了秘密,宣扬着说,范老汉的这一布袋面吃呀吃的,总也不见少,这么耐实。于是在工地上传开了,人们都知道范老汉这一布袋面耐实。县令也听说了,这天把范老汉请进了衙门里,赐以上座,笑着问:“人都说你这一布袋面耐实,是布袋主贵还是人主贵?”范老汉说:“布袋不主贵,我也不主贵,是县令您主贵。您想,您修城隍庙,百姓会不帮助您?”一句话把县令夸笑了,他说:“范老汉呀,你真是活财神!”于是,范财神的雅号,便在工地上和乡间传开了。
   有一年,一帮刀客背枪持刀气势汹汹,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掠钱劫财。文峪村的百姓为躲刀客都逃到了上寨。寨里人多,几天下来吃的就成了问题,范老汉说不要着急,说着他溜出寨门,悄悄回到他的窑里,给大家提来一小竹篮棋子馍(一种炕熟的含有芝麻的菱形小块面食),分发给大家吃。说也奇怪,人们吃了七八天,一小篮棋子馍还是满满的。刀客们围了七八天,着急了,便顺黄家沟的小路朝寨上猛冲,并扬言攻开寨门,一个不留。范财神从他住的窑门出来,站在场院边,见刀客们已冲上山坡,快到他跟前了,情急之下,只好回窑取了一些麻钱扬手朝下一撒,大喊一声:“伙计们,上吧,上来就发财了。”刀客们“冲啊——冲啊——”地喊着,只见范财神手里撒下的麻钱满坡都是,刀客们再也顾不得往上冲了,一个个屁股朝天拾起来,他们你夺我抢争个不停,有的还相互打着夺着,滚下了山坡。可到坡下一看,麻钱竟成了石头豆豆。刀客们被戏弄,一个个气得嗷嗷叫,“冲啊——杀呀——”又举刀向山坡上冲去,上去又是争着抢着拾麻钱,可下坡后又变成了石豆豆。这样几个反复后,刀客们傻了眼,瞅着老汉朝他们微笑的样子,无计可施,众人一齐朝他作了揖,闹哄哄地走了。
   村里的百姓们从寨上下来,一齐跪在范财神的面前道谢,范老汉却连连摆手阻挡:“不敢当,不敢当!”
   2、龙泉的故事
   文峪村北边的山脚下,一股清泉自地下涌出,清澈透亮,终年流淌,且泉水温度恒定为4℃,夏季高温炎热,泉水自然凉。冬天酷冷,泉水自然温暖。可村里老人并不这样认为。传说上古时候家乡遭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死尸遍野饥民四方逃难讨活命。有一年,村民照例跪伏乞求神灵降甘霖以活百姓。日子久了,龙宫里一条小龙再也不忍百姓受苦,私自到人间布雨。一年又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再也不受饥饿之苦,安居乐业。小龙偷下凡间之事被龙王知晓,大发雷霆之怒,降旨回宫。据说,小龙怕再闹旱情,临走留下一泉,乃家乡的这一眼清泉。千百年来,天再旱,一直也未曾断流,人们受益无穷,大家于是便把这一清泉叫龙泉。龙泉的故事,像纪念碑一样流传下来,一代又一代。
   3、瞿家庄的故事
   传说村下阁外边有一个小村庄叫瞿家庄,瞿家的人总嫌自家住在阁外头,不是文峪街的人,多次要求,经允许自己筹钱款将阁楼下移新建。新建的阁楼,把瞿家庄围在了文峪街里边,瞿家的人踏实了。可是不久,瞿家接二连三出事,人口减少较多,不得已只好离开了文峪街。“瞿”和“蛆”同音,“阁”和“锅”音近,人们传说,“(瞿)蛆”掉进了“阁(锅)”里,犯了邪。
  
   四、古屋:南沟院、接官厅
   座落于村东。分东西两院。东院为一座出前檐上房,两座厦子屋。
   上房据《范氏家谱》记载,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屋脊是雕刻有各种动物图案烧制的砖脊,土坯墙,方砖铺地,高台阶,花眼窗,现仍住人。
   此房在清朝乾隆年间出过县令。知县范世阜,任上政绩突出,乾隆爷曾赐匾额。1937年,由范里南沟来的大地主张子宜买下此院落,易名南沟院。
   西院有客厅、仓房、厨房、马房、长工房。
   接官厅座落于村中间阳沟巷,坐北朝南。相传举人、孝廉、国史馆錄员任彦方家居于此,大凡过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任彦方也在家中接待各路客官。现房屋完好。
  
   五、庙宇、祠堂、阁楼、家谱、石碑
   (一)文庙
   文峪村中有文庙(在原老公社,即现在的街下头十字街)也称“燕居堂。”“燕居堂”名源于《论语》中“子于燕居”一句。当年孔子率弟子逆洛河而上,欲寻洛河源头,到涧西村东歇息,远远望见峪东有一瓦舍青青,林木茂密的村庄,便借村而宿。闲暇,孔子观此村气象,西边虎头山与石龙头遥相呼应,既守护卢氏县城,又将文峪严严实实抱住,村南藏龙沟风水宝地,村北龙泉水清澈,中有一条清澈的河水绕村而流,感叹道:“这里真乃藏龙卧虎之地呀!”村人好客,以礼相待,热情款待。又听说老者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便挽留讲学数天。于是,他和子贡、子路、子游、子夏索性在村中讲学月余,村人和周边的文人听得津津有味。孔子高兴了,对众人说:“贵村学风浓矣,干脆叫文峪村吧!”众人齐声叫好。孔子走后,文峪村名延续下来,千年不变。孔子在文峪村讲学的故事,《卢氏古史通考》(七月湖编著)《这一方山河》(李啸东、范中胜编著)等著作均有记载。为了纪念孔子来村讲学,后人在村中修建了燕居堂,人们习惯叫文庙。大凡路过文庙之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器乐笙人庙前停止吹奏,以示对孔子的敬意。孔子第十五弟子任不齐,在此著写了《燕居》名著。文庙由山门、前殿、正殿(殿中塑有孔子像,两边是子贡、子路的图像)、明伦堂、训守斋、乡贤祠、名宦祠组成。文庙内有古柏数棵,每棵需数人合抱。民国年间,凡有不满国民党统治或企图抗粮欠租者,都被捆在大树上行刑。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地方统治者为对抗共产党农会,古柏树伐掉所卖钱款购置了机枪,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共 16902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本是一份河南省卢氏县文峪村申报优秀村落的资料,由于写得荡气回肠,波澜壮阔,而且文采飞扬,同时可以作为后来者申报优秀村落的一个范本。文章讲述了文峪村数百年来生存发展的故事,文中资料翔实,时间跨度很大,人物生动鲜活,情节跌宕起伏。既展现了文峪村的地理位置、姓氏大户、历史传说故事、庙堂馆所、抗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各项建设等等,尤其是抗匪事迹写得尤为生动传奇:那是民国20年8月16日,土匪胡子平到文峪村“抹坡”拉肉票。当时村中百姓已躲避到村南的文峪寨内。胡匪朝寨上强攻,眼看要把寨攻破,老人、妇女、儿童哭声一片,人们急了,组成敢死队。立马就有十几个刚烈男子手持大刀冲出寨子,杀向匪部。胡匪望风而逃,百姓得救,而敢死队员十七岁的范山林腿部受伤,被范保知背回,任文章面部擦伤,刘三春屁股上挨了一枪但不伤大碍,寨长任不怀三间上房被土匪放火烧毁,范保玉、范本仁、赵作宾、孙改明、范三才5人阵亡。资料翔实、描写生动的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09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08 16:06:05
  资料翔实、气势磅礴的好文章,推荐共赏。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崤山黄叶        2017-03-09 18:34:13
  谢谢武戈老师辛苦编辑精彩点评,使我欢欣鼓舞更会发力。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09 19:49:17
  恭喜佳作斩获精品,争取创造更多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4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3-09 23:12:27
  这篇文章内容很丰富,对我们了解具体的建筑等方面的民俗文化,是很有帮助的。
语文教师
5 楼        文友:崤山黄叶        2017-03-10 20:04:52
  现在才知道这个好消息,太谢谢老师了。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