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雄鸡一唱止杀戮, 舟山除夕不杀鸡(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雄鸡一唱止杀戮, 舟山除夕不杀鸡(散文)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442.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85发表时间:2017-03-11 14:50:48
摘要: 是的,一个习俗的传递或传承,是需要一种氛围,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的认同。如果不了解那个习俗的情景,没有感知,没有情怀,就不可能产生延续的情感。

唐代李频有首《风雨闻鸡》:“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在暗长先觉,临晨即自鸣。”把鸡不因为风雨之变而不鸣,先醒自觉。守时报晓的特性,作了精妙的颂写。《尔雅翼》说鸡有“五德”。《韩诗外传》则具体指出“五德”:“首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物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这鸣叫报晓,就是五德之一。
  
   一 鸡用真诚的鸣叫,唤太阳露脸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说起雄鸡鸣唱,准时报晓,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所有的神灵都还活着的时候。那时候有九个太阳。起初,九个太阳依着女神羲和的安排,按照从长到幼的顺序,轮流当值。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九个太阳争执起来,都想多多当值。九个太阳争吵不休,终于有一天,他们不听女神羲和的劝慰,不再听从父亲的安排,九个太阳一同挤上了太阳车。一到天空,九个太阳纷纷离开两轮车,各自跳到空中,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就这样,天上同时出现了九个太阳。
   九个太阳的光华同时照耀大地,江,河,湖,海渐渐变热,终于沸腾起来,大地成了一块烧红了的铁块,人们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
   当时有一位大神名叫后弈,也就是嫦娥的未婚夫。他是一位神箭手,不但力大无穷,射箭的技艺更是天下无双。他在人们的请求下,看到世人的苦难,决心射落太阳,为民除害。后弈来到昆仑山,用天梯神树唯一的树干做成神弓,用神树的八根长枝制成神箭,又把尖利的神箭放到有毒的药水中浸泡。然后他拉开神弓,箭头对准天上的太阳。向着天空射出了八支箭,天上的八个太阳就“噼里啪啦”地落了下来。
   看到八个太阳被射落下来,剩下的一个太阳吓得逃回到东方的汤谷,因为恐惧,它躲藏在东海之下,再也不敢出来了。这一来,一个太阳也没有了,天地一片漆黑,分外寒冷,人们的日子还是没法过,只有赶紧把剩下的那个太阳给叫出来。于是,后羿请来了黄莺。黄莺自以为是世上最好的歌唱家,对着山那边就骄傲地唱了起来,不料太阳不肯出来。云雀、画眉也被请来了,它们也像黄莺一样骄傲,太阳还是一点儿动静也没有。最后,大公鸡说:“让我来试试吧。”后弈让雄鸡站上山巅,向着东海,向着扶桑树所在之处高声叫唤。雄鸡虽然不是什么歌唱家,但勤劳勇敢,嗓子也不坏。大公鸡对东海那边十分谦逊地高声叫了三遍,声音虽然不是十分美妙,但却充满了真诚和热情。太阳被感动了,慢慢地从海下升起来,露出了笑脸。
   从此,公鸡叫三遍,太阳跟着就出来了。于是有了正常的昼夜的运转,有了阳光,有了光明和温暖。那鸡啊,真个是“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唐寅《画鸡》)。
   那一声鸡唱。是一首奋发之歌,于是就有了鸡鸣戒旦,鸡鸣馌耕,闻鸡起舞。
   那一声鸡唱,是一首光明之歌,于是人们欢唱“鸡叫了,天亮了,解放了”。这
   那一声鸡唱,是一首吉祥之歌,护佑生命,于是舟山就有了除夕不杀鸡的习俗。
  
   二 舟山除夕不杀鸡的习俗传说的几种版本
  
   360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留下了舟山除夕不杀鸡的习俗。笔者访询了数十个不同年纪的各类人员知不知道这一习俗,60岁以上的有少数人思考后回答说,好像听说过;五十岁以下的回答基本上是没听说这事,再年轻一点的,就说不知道。77岁的陈先生说,他听说过不杀鸡的习俗,但是不知道原由。而80多岁的,平时关心时事,经常看报,并进行剪报集报的王医生,他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是他不但知道这个习俗,而且还能够说出这个习俗的因由史实。一些平时对文史有爱好的人士,基本上了解这个习俗。
   自然,关于舟山人除夕不杀鸡的因由,有各种版本,普遍流传的是“百度”里那种“轶事典故”的文本,少有不同的也只是增减了一些文字,其文本如下:
   据说明朝末年,鲁王逃到了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人张名振。张名振是东海抗清名将,屡次击败清军。顺治八年鲁监国六年(1651年)的除夕,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攻打松花江之机突袭海城,清军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杀到鸡鸣为止。他们杀了舟山百姓1.8万多人,最后只剩下六户人家。当清军杀到刘家岙时,忽然听到了公鸡的叫声,便停止了杀人。正是由于这一声鸡叫,才救了舟山的这最后六户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来。从此,这一纪念公鸡挽救人们性命而除夕不杀鸡的风俗就流传下来。
   笔者从定海一老先生处听到另一种版本,也很有意思。记录于下,供大家鉴评。
   定海竺家弄的刘家是从山东迁来的,当时住在刘家岙。刘家先人豪爽胆大心细。当时在城内打工,清兵攻进定海城,他逃回家的路上,听到清兵屠城的消息,鸡鸣为止。他想,可不能让他们把定海的人杀光!于是他半夜起身祈祷,到鸡窝一捅,而那公鸡却灵敏如醒,随即猛然鸣叫起来,而其他家的鸡竟然也纷纷响应着鸣叫起来。听到鸡叫声,清兵以为是清晨,而且也累了,仃止了屠杀。使得尚存的人们得救。刘家先人的胆大机智,冒着生命危险捅鸡窝,令人可敬;而鸡的神奇灵敏,鸣叫及时,救了半城人,实也可歌可泣。事后,人门尊称刘家的先祖为“刘半城”,因为他救了定海半城人;从而形成了除夕不杀鸡的习俗。
   而李仁娟老师却是这样叙说的:“清顺治八年(1651)九月初二日,清政府派兵围剿设在定海的明鲁王朱以海小朝廷,进行了血腥屠城。屠到竺家弄刘家时,公鸡受惊嘶鸣,清兵以为天亮了,放下屠刀。”“据定海老人传说,屠城后,定海城中只留七姓人家,“刘”为第一姓。”“刘家人虎口余生,以不食鸡肉报答公鸡救命之恩。”“乾隆年间,刘氏返定谋生”。“刘家人多,圈了竺家弄以东大片土地,几乎占了半个城邑,被人称为‘刘半城’”。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见仁见智,各可凭听。一个习俗,一段故事,或者一种传奇,那是人们的一种情怀寄托。领略其中的情怀那可是核心所在。
  
   三 那是一段不能遗忘的悲壮而凄厉的历史
  
   自然传说也好,传奇也好,总有事实的影子也有虚设的成分。我们还是再来回顾一下与之相关的那一段历史。
   顺治六年(1649年)九月,拥戴鲁王的张名振联合各方势力,攻打舟山不愿拥戴鲁王的黄斌卿。黄斌卿众叛亲离,抵抗失败。舟山群岛局势得到稳定,鲁王朱以海奋战数年,终于有了一个复兴基地。舟山镇鳌山麓的参将府就成了鲁王宫。
   在舟山站稳脚跟后,朱以海重新整顿朝纲,他派遣使者敦请原隆武朝吏部尚书张肯堂出山担任大学士,又对各级官员进行了合理调配。朱以海在战略上转变为经略浙江,同宁波府四明山寨的王翊、王江、冯京第等义师遥相呼应,预想清军一旦势弱,就反攻大陆。此外,他还一度遣使前往日本寻求援助。
   清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清朝总督陈锦等率兵分三路向舟山攻来。鲁王闻警,就请相国张肯堂率兵六千留守定海城,自己与张名振率领主力部队,向北进攻吴淞,以图牵制清兵。清兵见鲁王主力攻打吴淞了,于是就集中攻打舟山。八月二十二日大雾弥漫,清兵积集螺头门。螺头门是进入定海港的重要水道。定海守将阮进,在迷雾中见敌船攻来,便以火攻退敌,不料风向反转,反受自焚。清兵就蜂拥登岸,直逼定海城下。城中这六千兵力和居民,坚守了十多天。九月初二,守军火药尽,内奸金允产、邱元吉坠城投敌,引清兵入城。刘世勋等率全城军民与之激烈巷战,因寡不敌众,到了黄昏之时城终失陷。
   这时鲁王与张名振急忙回救,却在螺头门受潮水阻挡,眼巴巴看满城大火冲天,只得转航福建沿海岛屿,数月后去厦门,依附于郑成功……
   清兵占领定海城后进行了残忍杀戮,下令杀到太亮鸡鸣为止。转眼就过了人定之时,清兵举着火把,闯门捣户,边杀边放火,火光烛天。忽然一声鸡啼划破夜空,别的鸡也呼应啼叫。于是这个屠杀才中止,否则一直杀光下去。那时候,定海城实在惨不忍睹,尸体遍地,血流成河,史称“屠城”。
   而在城被打下后,受命留城的东阁大学士张肯堂身穿官袍朝南而坐,让阖家老小20余口先尽节,然后从容不迫地写下绝命诗“虚名廿载谟尘寰,晚节空余学圃闲;难赋归来如靖节,聊歌正气续文山。君恩未报徒长恨,臣道无亏在克艰;寄语千秋青史笔,衣冠二字莫轻删。”写毕,从容自缢于院左之雪交亭,展示了一个文人的坚贞与骨气。
   这一次屠城,殉难者有18000余人,可见城中居民百姓被杀就有12000余人。清军紧接着打扫战场,收集全城尸首运至龙峰山东麓,火化掩埋,竖一石碑,镌刻“同归大域”四字。
   好在有了这一声鸡鸣,使得当时的舟山人没有被斩尽杀绝。
  
   四 记住一个习俗,感受一段情怀
  
   定海的文史专家庄世维说:鸡啼了,那么天亮了,清兵就收兵回营,停止屠杀,这说明鸡对居民有贡献,所以不杀鸡了。清兵屠杀不是在除夕,而是在九月初二。但是除夕是家家户户要杀鸡的时候,竺家弄一带就不杀鸡。
   不管这一声鸡鸣是出于鸡的仁德之情,或者敏感之灵,还是有人捅鸡窝惊醒,或者是鸡误以为天亮了,或是因为受惊刺激,反正那鸡啼叫了,止住了杀戮。1651年过年之时,舟山的居民没有杀鸡。以后也这样,就成为了一种习俗。作为舟山人感恩于鸡,也是一种人性的光点,一种情怀的发射。
   而时到至今,除夕不杀鸡,可能除了个别特定家庭,这种习俗已经不再流行。笔者到竺家弄一带去寻访。碰到了正在弄堂中晒太阳的83岁王先生,问起这件事,他肯定回答有这个习俗,只是现在不再流行。分析不流行的原因,那是很多的。清朝后来也实行过两次海禁,原来的一些居民被迁往大陆。虽然展复后,很多原居民又返回定海,如刘家海禁时辈迁往了大陆,乾隆年间海禁解除又返回的。但是新的移民又增加。时移境迁,慢慢就淡了下来。而到了1950年后,也就基本上不再流行了。庄世维也认为,是那个时候开始基本不流行了。
   那么,这个习俗也就成为了历史,而今天我们回忆这段历史,却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概。
   惠飞女士听我说了舟山除夕不杀鸡的习俗史迹,很有感触,动情地说:经侬除夕不杀鸡出典提醒,我从没杀鸡,那我以后除夕就不吃鸡。这是对救护过我们舟山先人的鸡感恩的深化,这个想法很新颖,这种情怀很可贵。而我们感恩鸡的救护,其实更在呼唤人性的回归,更在希望这样的灭绝人性的杀戮不再发生。但是在访询中,我感到更多的人有点他淡漠,有点无所谓,认为那已经过去的时,何必拘泥于古老的习俗。
   是的,一个习俗的传递或传承,是需要一种氛围,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的认同。如果不了解那个习俗的情景,没有感知,没有情怀,就不可能产生延续的情感。

共 42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耐人寻味的民俗散文。文章由一个美好的传说入手,讲述了雄鸡鸣唱,准时报晓及舟山人除夕不杀鸡的由来。原来天上有九个太阳,它们的光华同时照耀大地,江,河,湖,海渐渐变热,终于沸腾起来,后弈决心射落太阳,为民除害。看到八个太阳被射落下来,剩下的一个太阳吓得逃回到东方的汤谷,因为恐惧,它躲藏在东海之下,再也不敢出来了。令人称奇的是,大公鸡对东海那边十分谦逊地高声叫了三遍,太阳跟着就出来了。舟山除夕不杀鸡的习俗传说的几种版本,据说明朝末年,鲁王逃到了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人张名振。张名振是东海抗清名将,屡次击败清军。1651年的除夕,清兵突袭海城,清军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杀到鸡鸣为止。还有一说,是刘家先人半夜起身,到鸡窝一捅,人门尊称刘家的先祖为“刘半城”,因为他救了定海半城人;从而形成了除夕不杀鸡的习俗。记住一个习俗,感受一段情怀。文章语言风趣,内涵丰富,反映了传统习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细品慢读,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7-03-11 14:51:51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因您更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7-03-11 14:54:50
  文章语言风趣,故事性强,内涵丰富,引人入胜,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阿巧        2017-03-11 14:55:18
  问候老师!祝愿您在荷塘创作愉快!~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4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12 09:19:49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5 楼        文友:老土        2017-03-13 06:33:41
  累了的时候,给自己一个鼓励的微笑,让酸痛不那么彻底;寂寞的时候,对着镜子来一个微笑,告诉自己,其实你并不孤单,还有江山好多文友陪着你。祝你创作愉快!
老土祝您写作愉快!
6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07-20 22:21:20
  掌故讲得很好,学习了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