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雨中拾禅国清寺(征文·散文)

精品 【晓荷·心愿】雨中拾禅国清寺(征文·散文)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381.6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0发表时间:2017-03-11 19:14:42
摘要:望山野,在雨水中更加清秀,看寺院,在雨地里朴实而肃穆……心头似有佛光普照,耳边似有梵音传响,步伐竟然轻松而灵动,那被雨水湿透的鞋子,也没有带来一丝寒冷和沉重的感觉……

雨,一时疏朗,一时紧密,在空中纺织,在地上描绘。莫非这真的是一种禅缘。因为雨,我们舍弃了另一个风景的欣赏,因为雨,我们走进了国清寺的禅意境界。
   看那雨,洗得田野清脆碧绿,清秀雅丽,却又给那山峰披上薄薄的纱幔,淡雅了色彩的浓重;天台诸峰之间,隐约有一塔高高而立,与被雨幕淡绿的山峰相映成趣。天地间就是一幅水彩画与水墨画相交相融的自然之作,似真似幻似实似虚,似乎是一种禅思的历程,似乎是一道禅语的意境,轻悠悠软温温,熨贴着我世俗的烦乱,引迷惘的眼球溢涨出片片的欢亮。
   塔,是隋塔,耸立而远见。寺藏深山,隐然于五峰之中,萦绕有清浊两溪。古树绿丛掩映之中,有一溜杏黄壁墙,上书“隋代古刹”四字,醒人耳目。不想寺门却在壁墙转角一隅,朝东而开,斗拱承托歇山顶,不甚高大,似与大户民居墙门相仿,无隆盛宏伟气派但端庄而朴实,热烈而亲切。有新奇别样之境,悠然自得之趣,另生深幽神秘之感,可谓匠心独运,合风水之规,敛禅机于内,耐人品味,其味无穷。
   谁能想到这样的寺门里就是一派雄浑的景象。一个浩大的建筑组群,四条南北轴线.依山就势,层层递高,布列了六百多间古建筑,却是不对称的别样布局。没有皇宫华丽隆盛气派,多有民间平实自然之感。殿房形态各具,抑扬交替,富有节奏变化;建筑群与群间,亭廊阶道相连,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禅房花木。似乎禅意就在这佛殿之间,亭廊之内,阶道之上,古木之中,而雨丝却使之微妙隐约,更需细味。
   杏黄屋墙,“国清寺”黑色三字之下,一个月洞大门,说是正门。简简单单,清清爽爽,朴朴实实,毫无做作,不见浓妆华美;是否表达着生活的本质,佛道的本意?是否传递着平实行事,低调为人,实在乃真的心念?
   “雨花殿”之名,别致新颖,他方寺院难以一见。与“金刚殿”“天王殿之名相比,更有一种诗情画意。原来是因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华经》,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便下起法雨天花而得名。天花乱坠、奇香四溢,迎风而舞,清逸优美,赐福人间。殿名藏着美妙故事,故事闪着人生禅哲。精诚为本,观心操持,言行在自身,成功顺自然,那是我的粗浅感应。
   一时雨地里行走,有山野的放达;一时廊坊间穿行,是佛寺的修持。在这放达与修持之间,有一个个门洞联通。放达与修持或许就是相辅相成的伴侣,失去了一个就有所偏颇,不能成其正果。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活佛等等高僧,都曾驻锡于此,在这抑扬接替,放持相交的境界中悟出了多少佛理禅机。廊道边白墙上,横额条幅,书写着一段文字:“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一问一答,是切磋,是探究,是说待人,是说待己,是说当今,是说未来,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似乎一生受用……
   雨中,那一棵隋梅,黛褐的躯干,虬曲的枝干,显得油亮,现出铁骨铮铮的样子,而那老枝横斜、古干如藤、新枝繁茂的景象,可是她内心张力浩大?可是她与春天约定的坚贞?1400来年的阅历,隋梅一定听过《法华经》的颂扬,一定悟过智者大师“三千空烦恼”、“三千得解脱”的道义,一定懂得“一心三观”的无上妙法,也一定见过济公似疯似癫,似乎玩世不恭、实则佛意留身的情态……于是枝枝叶叶都渗入了千年的经文,染上了千年的香火;根根须须与天台山相连,汲四万八千丈的高妙,而与每一粒尘埃结缘,固守一隅,清心寡欲,千年不衰的生命是佛意的彰显,是禅意的展示,是人生启迪的明镜高台。
   ……
   国清寺,领略不尽的国清寺。面对智者大师的神像,我合十礼拜。智者大师创设了这个寺院,智者大师又在这儿,凭着对佛教的深切悟会,承前启后,创立了中国汉地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横空出世,集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发展而成一家之言,乃至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令多少人前来膜拜,令无天台宗寺遍布大江南北。
   穿越时空,想到故乡衢山,岱山的一个岛镇。公元960年,当时称作香兰寺的天台宗大寺院在衢山落成。到宋治平元年香兰寺改赐为“空王寺”;建炎三年宋高宗驻跸寺院,赐名“华云”,是当时舟山天台宗的第一大寺院。晨钟暮鼓,经颂佛语,在衢山上空鸣响,在江浙沿海传响。明朝洪武十九年,御笔一点,一道圣旨,海禁施行。于是原本已经生机勃勃的舟山,便进入荒芜人烟的原始境状。衢山直到清朝光绪四年才得以展复。这近500年的时间,冬寒夏暑,风霜刀剑,霹雳雷霆,山河变形,墙败石化,荆棘勃生,华云寺在沧桑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虽曾多次在故乡寻找遗址,终因遗物而无果。
   华云寺消失了,然而妙法莲华,佛理道义却是长存,在这天台宗的发愿之地浓浓地传扬。在故乡未能找到华云寺遗址,而今却游历在天台宗源头,是巧合是天意,是欣事是快事,礼敬祝祷祈愿在膜拜间默默倾诉,故乡与天台在心间融成一体……
   行程匆匆,却要离别,我本小人,且顺自然;好在走马观花之间,也拾得几点禅意,参悟些微人世,似可慰心。
   走出寺门,站在雨地,看寒拾亭上,丰干桥头人来人往,“隋代古刹”的壁墙前开着伞花。而回头望向寺门,发现寺门两边有楹联,淡棕色板幅,浅蓝色字迹,不很醒目,近看方识,乃为“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这豪迈的楹联,这么淡清张挂,与寺门融成一体,不显不扬。真景、真理、真功、真德,不在门面,不靠显摆。这是临别的嘱托吗?
   望山野,在雨水中更加清秀,看寺院,在雨地里朴实而肃穆……心头似有佛光普照,耳边似有梵音传响,步伐竟然轻松而灵动,那被雨水湿透的鞋子,也没有带来一丝寒冷和沉重的感觉……
  

共 22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轻盈灵韵的笔墨,将雨、景、物、禅完美融合一起,巧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式,生动形象展现世俗与禅境息息相关的联系和区别。国清寺、雨花殿、智者大师以及佛教的经典,随着灵动的文字而呈现。细细品读本文,给人心灵上的洗礼和启迪,仿佛身临其境,写实与意象灵活圆融的变换,令文章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勾勒出散文的精髓:形散而神不散的奥妙,同时具有诗歌的节奏韵律,语言凝练深邃,意境无限,蕴含禅境禅理,达到文学艺术美感,凸显作者知识渊博、丰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对禅境深刻的领悟。韵味无尽,梵音萦绕,佛光普照,给人温暖和安宁,具有积极引领的意义,一篇厚重的散文佳作,力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13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3-11 19:17:37
  “望山野,在雨水中更加清秀,看寺院,在雨地里朴实而肃穆……心头似有佛光普照,耳边似有梵音传响,步伐竟然轻松而灵动,那被雨水湿透的鞋子,也没有带来一丝寒冷和沉重的感觉……”读完后,内心特别的安宁祥和,正如作者所言。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3-11 19:22:53
  灵韵生动圆融的文字,顿时变成无数的精灵,在眼前萦绕,耳边传来阵阵梵音,浑身围绕着佛光的温暖,内心特别祥和,一篇非常棒的散文佳作,学生拜读学习,感恩老师赐稿晓荷社团,非常荣幸编辑您的大作,如有编辑不妥当之处,还请老师海涵和指点!祝老师创作愉快,期待您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何叶        2017-03-13 08:12:19
  恭喜精品!感谢老师一直记得晓荷,一直记得何叶。期待老师更多的精彩!
何叶
4 楼        文友:你猜        2017-03-13 10:47:36
  祝贺老师精品。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