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希望】土炕,大地燃起的一团火(散文)

精品 【柳岸·希望】土炕,大地燃起的一团火(散文)


作者:醉里清风 举人,5450.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15发表时间:2017-03-16 20:48:40

【柳岸·希望】土炕,大地燃起的一团火(散文) 土炕何其卑微,匍匐是它永远也改变不了的姿态。城市是高贵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混凝土中找到土炕的身影。只有在乡村,土炕才肯燃起一团星火,就像一个卑微的乞讨者,拒绝在繁华闹市中展开他破烂的铺盖卷儿。
   可是要我说,有了土炕,才有了乡下人风风火火的日子。
   乡下人的生活结露为霜,风里来,雨里去,能够汲取温暖的,只有这盘土炕。在乡村,一盘几尺见方的土炕是乡下人从时光荒野上挑选的一方,可以替代衣衫,驱赶风寒;也可以替代舒适的千层底,融化前方道路上的层层积雪。“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畅想,是一种渺小的愿望,而这只能发生在乡村中。乡下人的生活离不开土炕,就像脚离不开鞋,他们的日子往往是在炕火升起的青烟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炕为何物?南人住床,北人住炕,炕就是北方人的床。庄稼人一天生活的起点在炕上,终点也在炕上,偶尔萌生的甜美梦境也是在土炕上度过。老祖宗的智慧不容置疑。据说最早期的炕起源在东北苦寒之地,原是先民为了抵御奇寒而发明,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要说“炕”,在中国北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能被称为“土炕”的,或许只有黄土高原一带了。东北有炕,却没有黄土,那种大炕是砖石垒砌而成,虽是炕,与“土”却并无多大关联。黄土高原上的村庄一贫如洗,乡下人生活所用莫不取自泥土,炕当然也不能例外。黄土村盘炕,多用泥土坯,炕面也是用黄土和稻草制作而成,这样的炕,才能被称之为“土炕”。土炕的功用不仅仅是一张北方的床那么简单,它还是屋内所有热量的来源,就像高楼里的暖气片。晚上睡在上面,它是一张床;白天卷起铺盖,它是一组暖气片。城里人睡觉取暖多用电褥子,殊不知电褥子诸多坏处,其中的缘由我不知道,只记得,那睡法会使人头昏脑涨,口干舌燥。土炕则不然,炕会抽去体内的湿气,兼具养生的功效,让人神清气爽。
   黄土村做炕,称之为“盘炕”,多为方形,不似东北那般做成大通铺,往往会在靠近后墙的部位留出一两米。这样的做法自有他的道理,一来是为了预留更多的空间,摆放衣柜等物体。毕竟,黄土高原上像炕柜这样的物体很少见,我从小到大只在王百万家中见过。二来或许是为了避免三面靠墙,整座房屋承重改变。要知道,黄土村里的房屋大都由土坯砌成,火烧容易改变房屋基础承重分布。当然,也有家口较大的人家做成通铺,这样他们一般会在靠墙一侧再砌一层砖墙,防止地基改变。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会生出若干个衍生物,比如说炕桌。炕桌在乡下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乡下人吃饭要用它,孩童读书认字也要用它。如果哪一天你在某个黄土村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乡村妇人盘腿坐在土炕上,炕上放着一只不大不小的木桌,木桌上摆放着针线篓,妇人借着微弱的灯光,穿针引线,格外用心。请记住,这是黄土高原上最经典的生活图景。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场景:数九寒天,某家来了客人,家里主人分外热情,寒暄一阵后,赶忙招呼客人上炕,好茶招待,好酒伺候。上炕并不是随意的,主家会根据客人辈分和年龄安排座次,辈分高的和年龄大的一般坐在后炕正中央。黄土高原上的风俗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客人,这一句“上炕”似乎就有言说不尽的韵味。
   我太熟悉这样温软的土炕。窗外的白毛风呼啸不停,就像吃人的魔兽久久不肯离去。黄土村万事俱静,村口老狗的鼾声此起彼伏,经年的老树站在风雪中瑟瑟发抖。孩童在睡梦中露出笑容,好像屋外的歇斯底里丝毫不能影响他品尝美梦的甘甜。土炕上热气腾腾,孩童微微转身,将盖在身上的被子蹬到脚下。这样的场景在黄土高原上重复了千年,曾经在土炕上做过美梦的孩童已经走远。只有今日静坐细细品味,感受土炕升起的温暖流过全身每一个细胞。
   小时候家里贫穷,好像在贫穷的年月里,连荒野也变得一贫如洗。历史的演变究竟遵循着何种规律,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母亲为每天一次的填炕犯尽了愁,吃尽了苦。黄土村填炕用的料不是柴,秃山少树,树在黄土高原上像粮食一般珍贵;也不是碳,乡下人视碳为金,凡是要用钱买的物件都是金贵的;更不是庄稼秸秆,秸秆是牲口的粮食,牲口在乡村生活着充当着大力士的角色,乡下人又怎能在它们的嘴里抢粮食。好像这意思是说,在乡村没有什么事物是可以用来填炕的。错,并不是如此。还有野草,还有落叶,村庄里的每一个物体都能点燃庄稼人生活的星火。母亲一般在深秋地里活少的时候上山拾草,其实不仅仅是草,还有地膜,还有落叶,山野上凡是可以燃烧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填炕的用料,这料就能点燃炕膛里的熊熊热火。拾草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特别是在那个年月。那时候的乡村妇女有一个标配,头上裹着蓝绿不一的头巾,背上背着竹篓,手里拿着一把破烂的扫帚,或者也可以是铁锨。母亲的背篓往往大过别人,这意思并不是说她有多么出众的力气或是其他,只因为我家更比别家穷,她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填饱家里等吃等喝的嘴。我喜欢跟着母亲上山下川,母亲图的是山上的一草一木,而我图的则是一鸟一物。我时常觉得山坡才是我的家园,它能给我享不尽的舒适和惬意。母亲知道我的心思,而她觉得只要她的小小跟着自己,自己就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用不完的动力。因此,母亲每次去拾草总也不忘带上我,直到现在,我偶尔回家依旧是如此。
   某天下午,那天的天气糟糕的如同世界末日将要到来一般,天空黄压压一片,凛冽的西北风把山撕破一条口子,肆无忌惮地横扫着黄土地上的一切。母亲照常出山,也没有忘记带上我。照理说这样的天气应该在暖炕上消散时光,至少别人家都是这样做的。但母亲没有,穷啊,在这样的日子里,连老天爷都要来欺负可怜的乡下人,而人却不得不重复那些枯燥而又费力的动作。难道说因为年成不好就应该懈怠生活吗?不能,母亲没有这样做,父亲也没有这样做,他说杨家的基因中没有这一条染色体。大风依旧在吹,母亲匍匐在山坡上,一如他匍匐在养活人的大田中。她仔细地抠挖着山棱上的每个边边角角,而我提着父亲的牧羊铲,想在山坡上开出自己的万亩良田。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母亲依旧在刨挖,我早已耐不住饥寒,哭着嚷着要回去。母亲说:“小小,别哭,娘回去给你烧炕啊”,我不依,只觉得这样的天气应该在炕上趴窝,而不是站在冷风中挨冻。其实当时我是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往往在于此,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在于富人还在享受惬意和安逸时穷人却不得不背起满载生活的背篓。母亲没有办法,依着土坎升起一堆火,当我看到翻滚着浓烟的山火时,我笑了,她却哭了。很多年后,我理解了母亲的泪水,我知道她为我升起一堆温暖的火,而自己却还要忍受山风的撕扯。母亲更加知道,只有火才能给人带来温暖,而它又是那么难以获取。
   在我的记忆中,所有和土炕有关的故事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何为生活?我对生活的定义往往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个字,或许生活还有更高的定义,为此我已经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肤浅。小时候挨过饿,这句话或许不应该出自一个90后的口,但事实却是如此,谁叫我生、长都不曾离开黄土。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我甚至有时候拿“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类的话语安慰自己。我嘴馋,母亲每天想尽办法,却总也满足不了我肚里的馋虫。其实乡下人能有多好的办法,母亲所能做的无非是烙几张白面油饼,或是地窖里拿一些土豆放在炕火中烤。我喜欢吃炕火烤出来的土豆,味道好极了。鱼翅燕窝我并没有吃过,不过想来那味道也就如此了吧。炕火烤土豆,在乡村里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它的美,在于淳朴,在于对原生态的向往和敬畏。炉火也能烤土豆,但炉火的火势太旺,土豆受热不均,烤出来一半已经化为焦炭、一半却还未熟的情况时有发生,味道也就沾上焦味了。炕火则不然,土豆是埋在炕灰里的,不接触明火,炕灰的高温自能捂熟。所有的关于成长的回忆汇成内心的河流时,土炕就变得何其高达。光着身子在炕上打滚、或是躺在母亲温软的臂弯里,我的生活哪样离开过土炕?
   记不清是哪天,我带着追梦赤子心远离村庄,立誓要在人生的河流中惊起一波微澜。村庄依旧在静泊,我时常会因为思念某个事物回到村庄。那些已经改变的,或是正在改变的事物,我无力挽留。幸好父亲还在,母亲还在,还有那盘印着岁月折痕的土炕。黄土高原一如既往,西北风应节而至,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宣誓它的存在。我呢,一如往常的姿态,懒散地趴在温软的被窝里,滋滋有味地品尝母亲端来的一碗粗粮面。
   土炕,似乎只有贫穷年代里才有的名词,于我却并不久远。城市里的很多年轻人都说炕是多么卑微的存在,沾一身黄土,邋里邋遢,我听到这样的话时总会嗤之以鼻。土炕的高度需要仰望,站在泥土中,钢筋混凝土中没有这样的真理,你也无法领悟。我相信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当城市不再是一个炽热的名词时,你会发觉土炕的魅力。是黄土地流动的哲学造就了这一盘炕,城市是灰色的,你没有站在大地上,你是漂浮着的,犹如一粒尘埃。我知道自己的肤浅,总想表达什么,却总也言说不尽。但在此刻,我领悟到卑微者或许并不卑微,高贵者也不一定高贵。黄土坡上的哲学无止无尽,我只能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书写岁月的断简残篇。

共 36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很多普通百姓的生活理想。土炕虽然卑微,似乎是贫穷年代里才有的名词,但土炕就是北方人的床,是北方人赖以抵御奇寒汲取温暖的的地方,也是北方人祖先智慧的结晶。在北方,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炕床。寒冬腊月里,室外寒风怒号,室内却温暖如春:妇人在炕床上做着针线活,孩童在温暖的炕床上做着他们的美梦,家里来了亲戚,一句“上炕”尽显主人的待客热情,在炕床上把酒沏茶话家常……但这温暖的炕床却是母亲呕心沥血的辛勤劳作得来的,为了那一把把填炕的燃料,母亲上山下川,每个边边角角都不放过。在贫穷的生活中,母爱就像圣洁的阳光,照亮了孩子前行的路。而今,作者虽然远离故乡,但那一盘土炕却是永远萦绕心头的故乡情绪。作者对土炕的描写,极具黄土高原的生活场景感,细腻动人。好文章,倾情推荐。【编辑:嫁与飘飘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18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嫁与飘飘雪        2017-03-16 20:50:00
  遥祝作者春日安康,写作快乐!期待精彩继续。
看破 放下 随缘 自在
2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7-03-16 22:46:25
  祝愿作者的家乡越来越好,再也没有贫穷
3 楼        文友:远山暮雪        2017-03-17 01:51:32
  农村人的火炕便是一大家子人的床,即便是生活好了的现在,家家也还是离不开火炕,估计人类开始用火以来,火炕一直陪伴着人们,在炕上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火炕情结根深蒂固。火炕睡惯了确实比床好,起码宽畅,不怕打把势掉到地上。我眷恋着农村的火炕,时不时的到农村亲属家烙一烙腰和腿,那感觉像电烤灯治病一样。文友的话题很好,学习了。
4 楼        文友:刘柳琴        2017-03-17 18:15:14
   欣赏清风佳作,为佳作点赞!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5 楼        文友:今秋情更浓        2017-03-19 19:21:30
  拜读佳作,了解了土炕带给我们的敬意,深情地描写,文字带给我们火一样的温情,一把燃烧的岁月留在了笔尖……
6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7-11-12 13:42:53
  大爱!土炕,对于西北人来说,它不仅仅是用来睡觉的,在寒冷的冬天,亲戚朋友来家里,第一时间说一句赶紧上炕,是最暖心的……问好作者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