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拜谒丹阳观

编辑推荐 拜谒丹阳观


作者:清风徐来 秀才,229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67发表时间:2017-03-17 16:20:38

拜谒丹阳观 清秋气爽,菊香逸远。我们与文友旭阳一行七人,驱车至周至县城西南16公里的竹峪乡秦岭北麓塬区丹阳村,参观了道教全真教的发祥地——丹阳观。丹阳观东有翠屏山、活龙山如画屏竞彩;西有落马沟水库波影宕映;南面群峰云烟袅绕;北眺岭梅、佛探头为秦汉隋唐避暑胜地,交通便利,游人如织。
   我们越过金水桥,丹阳观的玉皇楼气势雄伟,坐西向东,砖木结构,面阔三间,二层楼阁,台基为青砖墩台,中有拱券门洞,可供车辆通行。迎面有砖雕门联,额雕“丹阳观”三字,据说为清康熙皇帝所书。楼为硬山顶式建筑,檐下存彩绘,与西安市西门城楼媲美。步入观内,现存的数通碑石,整齐布列在观内庭院,见证了丹阳观的千年沧桑。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所立《大元重修丹阳观记》,为翰林院编修刘祯撰书,文清气豪,书法苍劲,共约700余字。《栖云庵记》碑立于元泰定四年(1327),碑文为乐安道人卢德虚撰写,记述了栖云庵创建及沿革诸事。道士《孙志明墓志》碑,记述了孙志明生平及丹阳观建塔之事。还有一通记载金代尚书颁发给丹阳观的《文书碑》,准其重建旧观。可惜,原碑在“文革”中被毁,幸有一村老存有拓片。刘玺候在其著作《六朝石墨集》中尚有其碑的记载。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所立《大清重建丹阳观碑记》,详叙了该观地亩财产及重修过程,并绘有丹阳观图。其时,计有殿宇5座,廊轩12间,楼亭4座等。清末民初马召镇人刘堃玉,在其《续终南仙境志》一书中,对丹阳观如是记述:“丹阳观,在哑柏南十五里,俗称闹庄庵。其地南近仙姑坟,北抵佛探头,西邻朝阳洞,东接翠微峰。周有把定之桥锁于观前,中军之岭屏于观后,清溪前横,绿林周匝。”文友们从斑驳的古代石碑中品读着丹阳观的历史、传说和周围人文景观,大家兴致勃勃地争着在康熙皇帝亲题的“丹阳观”石碑旁留影。
   丹阳观内,空旷平整,松柏掩映,古碑斑驳,沧桑悠远,像一位老人诉说着古观沧桑巨变的历程。我们拾级而上,到二楼玉皇阁敬香拜玉皇大帝,香烟袅袅,钟鼓和鸣,虔诚拜谒,分享神灵祝福之后,我们转阶而下。丹阳观最西边土磊高台上面,是一排窑洞式庙宇。北面是三清殿,一道士接待了我们,我们敬香拜佛,向道士询问栖云庵历史渊源,栖云庵远在商朝时就建有神洞,据传周文王建八卦台时,就在此朝圣,西汉时为文帝的避暑行宫,元代全真教的坤道院就设在此庵,康熙皇帝的母亲来此拾麦散心时就居此庵中。旁边则是遇仙宫,唐代改为紫云楼,楼前建塔高七层,塔前又有一三门二层的栖云楼,“栖门夜月”,即为这里景观之一,栖云楼前一丈处,有一跨河石拱桥,名遇仙桥,将其与丹阳观相通。三清殿周围分列太白庙、青龙庙、龙王庙、东崖栖云庵等。据现存元代碑文记载,商末周初时期,这里就有神祠庙宇,供奉皇天后土元神,因依崖凿洞,故称洞清庵,曾改名栖云庵。金大定二十三(1183)年间,全真道遇仙派祖师马丹阳道长羽化于此,其师弟蒙古国国师邱处机率领弟子安葬师兄,并扩建庙宇,议立碑石。将栖云庵更名为丹阳观,其观名气日盛,名震全国。元至正十一年(1351)重建,其后历朝历代均有修葺。丹阳观主要要介绍的是一人一楼一传说:
  
   一人:马丹阳
   《中华道教大辞典》记载:“马钰(公元1123—公元1183年),金朝山东宁海人。原名从义,字宜甫,学道后更名钰,改字玄宝。道号丹阳子。道门称为丹阳真人。少习儒学,擅长中医、针灸。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与妻孙不二师事王重阳,入全真道。入道后,潜心修炼,每日仅食一钵面。誓死赤脚,做蓬瀛赤脚仙人。所开创全真道遇仙派,以清静修炼为主旨。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赠号‘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著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璨》等书”。如今,丹阳观的三清殿上,仍供有马丹阳的数部著作。游客一进大殿,睹物思贤,顿生景仰。
  
   一楼:斗姥元辰楼
   传说观马丹阳在洞清庵的又一大功绩,是建了一座“斗母元辰楼”。斗母是北斗七星之母,他未将北斗众星围绕斗母,却将十二元辰围坐在斗母周围,真可谓道心独具,独树一帜。三层高楼中,斗母居中正襟危坐,十二元辰在转盘围坐一周。每年将当值元辰推向正门,这样既顺应了民心,使十二相各相之人都有了本命元辰,而且为道教神名开创了先例,之后,北京白云观的六十元辰殿,就是在他的斗母元辰楼启发下修成的,两庙同属道教神庙全国之最。为建该楼,他四处化缘,除三秦关中外,还到过山东、河南、河北,远涉甘、宁、青、新、川、皖,他立誓三天不吃饭也要省下一两银,历经七年的誓心缘化,才将楼盖成。楼前修了“无为亭”,亭中有“无为泉”,四龙吐水,蔚为壮观。并在楼南北各修厢房十二间,为接待道友,掛单外道,庵中大小庆典,打下了可靠的基础。开光时,还盖了座南戏楼,使洞清庵达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1183年农历正月初四日,马丹阳在洞清庵神仙洞仙逝,终年七十一岁。马丹阳在这里修建道观,广泛开展道教活动,为振兴各下院也立下了丰功伟绩,他的仙逝,是全真道特别是遇仙派的重大损失。消息传到燕京,长春真人邱处机,道教会长尹志平和其它全真弟子,来到这里,安葬了马丹阳。为纪念他的丰功道绩,将洞清庵又复名“丹阳观”,并在前院正中山门内,修建了五间“丹阳宫”,专祀马丹阳。元世祖又追封他为“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人”,至元六年后,对丹阳观大加修建,玉凤山老君殿、葫芦观南天门、十八洞地狱、小沟门、翠屏山八仙洞等,都是这时候新建和重修的,使丹阳观在元代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局面。
  
   一传说:“古洞仙音”
   王重阳,名王喆,字中孚,号重阳,咸阳大魏村人,生于北宋末年。他曾在刘蒋村、楼观台、首阳山等地云游悟道居住过。金元时,他来到竹峪洞清庵,在观北翠竹林中山崖上凿洞隐居,精研道教、教理教义。在这里,他酝酿创立了“全真教派”,从宗旨、教义到分门别类,提出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道教“全真道”学说。他主张“三教合一”,王重阳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其教义主要以“三教国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三年多,他对全真教已胸有成竹,于是东出函谷,先在山东牟平传道,在山东他收了马钰(丹阳子)、邱处机(长春子)、王处一(玉阳子)、刘处玄(长生子)、谭处瑞(长真子)、郝大通(广郎子)、孙不尔(王真子)七人为入门弟子,奠定了全真道的根基,后来,王重阳病逝在山东登州,临终前,他让弟子将他的遗体运回关中,到哪里绳断杠折,就埋在那里,弟子们历经千辛万苦,不远数千里,将遗体抬到周至的首阳山下,绳断杠折,就地安葬,陵墓前修了献殿,庙宇占地约三十余亩,建起了重阳祖师庵(现仍叫祖庵),元初又修造了“重阳宫”,七弟子在此守孝三年后,各自离宫,马丹阳住在了当年师父住过的洞清庵,邱处机先住潘溪,后住龙门,王处一上了昆仑山,谭处端住在崆峒山,刘处玄畅游花街柳巷,郝大通去了华山,孙不尔住在洛阳砖瓦窑内,各自修行悟道。
   马丹阳来到洞清庵,在师父住过的古洞旁另开一洞,将师父供奉在原洞内,每晚诵经超度。马丹阳经常出门为人们针灸治病,大家都称他为“神针——马丹阳”。他在这里收徒授课,讲经论道,又创立了全真道的“遇仙派”,当时约有门徒300余人。无论武功还是内丹功法,针灸医疗都有入门弟子,使洞清庵街貌一新,确非昔比。每到晚上,道徒们在练功场做功时,常常听到神仙洞(重阳洞)有朗朗诵经声和清脆的木鱼声,不以为意。后来,有人推开洞门,才知洞内空无一人。天长日久,道徒们才发现,夜晚三更后,洞门若开,什么动静也没有,洞门若闲闭,就有朗朗经声,天天如此,终年不断。因此,大家都将先师洞叫做“神仙洞”。古洞仙音就成为这里的一大景观,一直流传至今。如今两洞遗跡尚在,只是已颓废不堪,不为人们注目了。
   拜谒完丹阳观,我们走出道观,和丹阳村党支部书记张峰、村委会主任陈奉斌交谈丹阳观的发展前景,他告诉我们:周至县准备投资1.2亿元的丹阳观道文化旅游景区,也即将开工建设,让丹阳观将重现历史辉煌,把丹阳观打造为全国瞩目的道文化体验旅游胜地。

共 32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记得我还是从《射雕英雄传》这部武侠小说中首次听说全真教的。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不仅道法自然,而且武功卓绝,当年华山论剑时,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都不是他的对手,但是,这四个身怀绝世武功的人都对王重阳敬重有加。如今又在这篇文章中再次了解了全真教和全真七子,尤其是丹阳观的创始人马钰马道长,他不仅在洞清庵讲经论道,而且创立了全真道的“遇仙派”,当时约有门徒300余人。无论武功还是内丹功法,针灸医疗都有入门弟子,使洞清庵街貌一新,确非昔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丹阳观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在周至县1.2亿元的投资打造下,丹阳观一定能够重现历史辉煌。史料详尽,描述生动的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17 17:00:09
  看完这篇文章才知道,周至县的丹阳观原来是全真教“遇仙派”的发祥地,受教了!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