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三年,四万元借读费值不值
开学了,老家远房孙子要读高中。读就读呗,只要想学习,认真学习,在哪所高中学校上,其实都一样。
现实并非如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一家的孩子,不希望选一个好点的学校上。教育只要存在不均衡发展,就一定会出现生源流动之现象。关键是要看,上级主管部门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把控力度。
因为学校的不均衡发展,从而便滋生了择校、买学、开后门等不良现象。大多数家长,因为孩子上学问题,可谓是煞费苦心。好多家庭远离农村,荒芜土地,往城里拥挤,图的就是给孩子选一个好学校。在他们心里,所谓的好学校,就是有好的师资,好的教育教学设施,好的教育教学质量。
现在的家长,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重视教育。为了能让孩子上个所谓的好学校,从幼儿园就开始为孩子找家教。近年来,特别是初高中阶段的补课和培训,更是愈演愈烈。部分教师见有利可图,也开始不再安分教书,一些培训机构也如春笋般蓬勃而起。光是家教上花的冤枉钱,每个学生一年也得数千元到一两万元不等。一时间,家长和社会无不怨声载道。
开学还不到一周,这不,又传出今年可以借读之说。一听说能借读,太多的家长和学生都忙乱起来。看到班里有十几个学生都借读重点高中去了,那孙子也早已坐不住,哭着喊着非要转学不可。
有钱人借读,花个三万五万,似乎无所谓。有一些家庭力不能及,为了孩子,也偏偏要打肿脸充胖子起来。那孙子很任性,要是不予借读就不上学。苦口婆心劝了一通,不顶用。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带着他们去另一所高中办借读。到那所学校大门口,我还苦口劝说那个孙子,劝侄子和侄媳妇,想好了,钱给了人家,再也拿不回来了,染缸里倒不出来白布。侄子侄媳妇看我的,我看孙子的。那孙子不同意,非借读不行。当四万多元钱,一把捧给那个学校的时候,我看见侄子和侄媳妇躲在墙角处,一脸的泪花花。
侄子和侄媳,在东北收破烂。风里雨里,一年内不知能否挣个三万两万块钱。一要糊口,二要赡养老人,三要供养孩子上学。为了孩子吃好喝好有一个好的归宿,他们竟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与管理。现在的孩子不知怎么了?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半点脸都不红,还埋怨父母这点那点没做得到位。重点高中没考取,考了一个私立学校,开学第一天就交给那个私立学校五千多。一听说班里学生有借读重点高中的,马上勒令父母为其转学。那份任性,无论怎样劝解,似乎都无济于事。现在的社会,这样的孩子和家长,又岂在少数?
回家来,很感纠结和郁闷,就觉给孙子这件事办得特窝囊。三年后那孙子若考取学校还好说,要是连个大专都考不取,这四万元钱花得多有不值。不是自己家的事,拦又拦不住,只能任他们去赌一把了。现实里,有多少家长都是这样去赌一把的。出门时,一家长苦笑着说,怎么弄?人能花这个钱,咱也能花,挣钱不都是为了孩子吗?钱花了,事办了,心尽了。三年后是啥样子,成与不成,就问不了了。这一席话,说得人心里一阵乱,又一阵寒。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家长怎么了?现在的教育怎么了?一时间让我无法想得明白,想得透彻。
有人说,现在社会,寒门不再能出贵子。我不知道这一个命题,是不是也值得大家去深思?因为家长的百般呵护和娇纵,现在的孩子大多任性而自私。不知吃苦,不知艰苦,更不知感恩,甚至有的竟不知廉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偏觉是一种天经地义。一些家长,只顾拼命挣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只要孩子能吃好喝好玩好,就算是万事大吉了,也算是心安理得矣。做不做是自己的事,成不成是儿女们的事,似乎这辈子对子女只图一个问心无愧。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这样的家长,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子不教,父之过,这已是几千年来的古训。孩子们的任性和自私,这不能不说是家长们的娇宠放纵造成的恶果。
上级部门虽三番五次强调,不设实验班,不办重点校。说归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私下里该办还得办。一是部分家长需要,二是学校管理的需要,三是应试教育的需要。只要有需要,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敢于去尝试。这一尝试不要紧,可苦了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家长和孩子们。为能让子女享受到同等的好的教育,他们会不遗余力拼命往这个行列中挤。全国上下,这样的重点班和重点校并不在少数。
要是教育均衡了,招生行为规范了,没有所谓的重点班重点校之说,家长和孩子们也都会自然安了心。然而,事实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这个话题,是主管部门考虑的事,暂且不论。目前,学转了,钱出了。高中三年,四万元借读费真地很值得吗?这不能不说是大家应该深思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