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华阴老腔(传统·散文)

精品 【山水】华阴老腔(传统·散文)


作者:三人 童生,90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81发表时间:2017-03-19 14:09:31
摘要:他们朴素得让人从不在意,他们的笑脸和歌声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以后再也听不到看不到了?

他们都有六七十岁左右,是九个农民。也许刚从地里回来,手上还沾满了泥土。也许是刚扛回一捆草,身上还沾有枯黄的叶。也许是刚从厨房里出来,脸上还沾有锅灰。他们无一例外,手上布满了老茧和伤口。脸上是太阳晒出的黝黑色,泛着红光,布满了皱纹,像黄土高原上的梁梁坎坎。
   他们没有艳丽的装扮,黄土般的本色没有任何掩盖。没有华丽的演出服,粗布衣服,灰色的,白色的,青色的,腰捆蓝色腰带。头上有的裹着白头巾,有的戴着灰色毡帽,有的一头白发,有的光着头。脚上黑面白底的布鞋,粗腿裤脚,在脚踝处收紧,露出了白色的袜子,显得干练精神。
   他们没有富丽堂皇的舞台,暗红色的砖组成的斑驳的墙就在他们身边,犁头农具就靠在墙角,扫帚就挂在墙上,碾子就放在角落。脚下就是黄色的泥土,没有鲜花,没有绿草,只有些坑坑洼洼。没有五光十色耀眼的灯光,仅有阳光洒在地上,洒在他们的身上,地上拖着长长的影子。
   他们没有精致的乐器,只有自制的六角琴,五把板胡,一面大锣,一只小锣,一块快板,一个铜铃,还有一条高脚长凳,和一块砖头。他们没有泛着光的椅子和表演台,只有一些石头条凳,或者干脆席地而坐。乐器没有精心的排列,就靠在腿上,挂在木柱上,固定在板凳上。
   没有主持人,也没有报幕员,没有开场乐。一声“起”后,乐器齐鸣,板胡悠扬婉转,如泣如诉;六角琴声音清脆,如泉水叮咚;快板敲出明快的节奏,伴着铜铃悠长的敲击声,配合极为娴熟。六角琴演奏者唱出了词,声音沙哑却极有穿透力,嗓音独特,假音高亢。在乐声的伴奏之中,唱音时高时低,时急时缓。歌词极为简单明了:“文秀离了按察院,顺着大道往前行,一里走过桃花店,二里过了查花村,三里走过梧桐树,四里走过密松林,五里过了一个堡,十里又排两个墩,按台过了十里铺,又到锦绣洛阳城……”
   他们仿佛突然年青了,没有一丝老态,浑身充满了活力,阳光照在他们脸上,极为明媚。有的随节奏左摇右晃;有的脚踏板凳,手拿烟袋,随节奏打着节拍;有的闭着眼晴满面含笑;有的腰板笔直随弦而动。演唱者边拨动六角琴,边闭眼仰面抬头,嘴里缓缓吐出唱词。他们醉了,醉在了乐音里,醉在了歌声里。他们既是演奏者,又是听众,自己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他们似乎在向大地倾诉,似乎是在向前人致敬,似乎沉浸在过往的历史里。他们像是使者,像是纽带,连接着过去和现在。
   突然音乐停止,坐者都站立了起来,踏在板凳上者,则将长凳一端扶起,一手高高举起砖头。唱者“唉嗨——”一声唱,众人齐声而和,砖头敲打着条凳,大锣响起,板胡在空中翻舞。势如千军万马,声如奔涌江水,让人热血沸腾。一段激昂长长的合声后,轰然一响,万声俱停,天地一片寂静,乐声戛然而止。
   这就是华阴老腔“王文秀访永宁”片段,在老腔中有说有唱,乐声高亢急促激烈,唯独这一折曲子婉转悠扬,唱词平缓。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却是从小就开始练就,一直配合在一起。因此,不需要烦锁的排练,不需要专门的指挥,放下锄头,拿起乐器,自然而然浑然一体。
   我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中就被那一声“唉嗨——”的荡气回肠的合唱深深吸引,还专门剪辑出来放在手机中。可在网上再也没找到相应的音乐,直到这次看到一个网友上传的这段视频,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华阴老腔的魅力,不仅有千军万马的粗犷,也有如泣如诉的悠扬。
   我不是陕西人,没有去过华阴,也没有亲眼看到过老腔的表演。我不认识这几个表演者,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状况。但我还是被那朴素的表演,婉转的乐音,恢宏的气势,和独特的唱法所吸引。他们从生活中来,扎根在生活之中,出自平民老百姓之手,是最原汁原味的黄土地的声音。但听说华阴老腔已近失传,后继无人了,除了这些老者,再也没有人愿意拿起这些乐器,唱出那独特的歌声。
   现在人们总追求着华丽光鲜,和场面的宏大,翘首崇拜追逐着各种各国的明星,却懒得去看周围一眼。有许多像华阴老腔一样,我们民族自己的声音,有的已经永远地消失,有的还在苦苦挣扎,但我们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他们在台下练了几十年的功,有着精湛的技艺,信手捻来,毫无做着,从不装腔作势,但我们似乎听不见,也看不见他们的存在。那声音在黄土地上响了千百年,现在却要消声匿迹了,但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在乎过。
   民族的文化像一条河,永不枯竭地不停地流着,不断地向前。高山阻不住,大壑陷不沉,然而在我们这儿,却突然消失不见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对它们要么郑重其事地圈起来,供奉着,顶礼膜拜,以显示出自己尊重传统之心。要么一股脑地铲平,埋上,让其无影无踪,似乎也掩盖住了不尊重传统之心。无论哪种方式,反正都是不给它们以生长的土壤,雨水和阳光。前者把它当标本,神圣化,后者把它当垃圾,铲除掉。因此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悬在了空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没有了根,在空中飘着,随风摇摆,不知从哪儿来,不知该往哪儿去。
   那一声发自心底的令人振奋的“唉嗨——”终究要成为绝唱么?

共 20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华阴老腔】文章先声夺人,以敦实沉厚的文字描述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艺术——华阴老腔,给人以极其强烈画面感和现场音效感,给人以生活和艺术来回交替的终极体验。继而,作者陷入沉思,不停地挖掘现实与民族文化渐逝的矛盾之处,终以一句沉痛而警人魂魄的话语结束的全文,留人以无限的思考。推荐欣赏,问好三人。【山水神韵:万少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2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万少枫        2017-03-19 14:14:02
  问好三人,这篇文章结得似乎仓促了些,可以试试多挖掘一些现实与民族文化渐逝的矛盾之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只是晚唐秋
回复1 楼        文友:三人        2017-03-19 14:35:06
  多谢万少枫友的精彩编按,我前面的不少文章中都涉及到了传统与现代的话题,怕有重复之嫌呢,就没多说,多谢中肯的建议,奉茶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